书城艺术世界建筑艺术(下)
73659400000005

第5章 拜占庭建筑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已经衰落,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都城迁到帝国东部的拜占庭,称之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变成了东西两个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都城在拉文纳,公元476年被日耳曼人吞并。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拜占庭帝国。它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巴尔干、埃及、北非和意大利,还有一些地中海的岛屿。公元7世纪之后,由于封建分裂状态的发展,拜占庭帝国逐步瓦解,日渐没落,只剩下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后来几次遭受西欧十字军的蹂躏,气息奄奄,终于在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

拜占庭帝国虽然被视作罗马帝国在地中海东岸的继续,其实它更像是亚历山大皇帝建立的希腊帝国的再现。它在成为罗马帝国一部分的时候吸收了罗马文化的一些内容,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到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它即以被称为“拜占庭文化”的特征逐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一种富丽堂皇并充满生气的“文化”表现,是有着深厚根底的文化的“解放”。在建筑领域,西里尔·曼戈认为,“在早期(4~6世纪),尽管处于转变过程中,基本上还属于古罗马式建筑”。“6世纪拜占庭建筑(被认为是‘宇宙’帝国的建筑)代表着古代建筑长期发展的一个终结。”“有人可能倾向于说在第7世纪后,或肯定在第9世纪后拜占庭建筑的确有了一种特殊的外观并一直保持到帝国的消亡”。拜占庭建筑就是拜占庭文化的形象体现,而且集中体现在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始建于公元330年,因罗马皇帝F.V.君士坦丁(约280~337年)而得名。遗址在今土耳其伊士坦布尔市内。这个城市三面环水,控制着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咽喉要道,同时又位居欧、亚两大洲之间,形势十分险要,到公元6世纪时发展成欧洲最大城市,人口达40~50万。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君士坦丁的宫殿,这是城中之城。竞技场,不仅是游乐中心,而且也是仪式的中心。另外只剩少数教堂。在当时被称为坚固无比的君士坦丁堡城墙亦只有部分残存。君士坦丁堡最重要的建筑是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教堂离海很近,从四方来到君士坦丁堡的船只远远就能望见,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圣索菲亚大教堂(Santa Sophia)建于公元532年至537年。这是查士丁尼皇帝在6世纪为他的首都而建的东正教中心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象征”(西里尔·曼戈语)。这座教堂的设计没有先例,它是将当时各种建筑技术融合在一起的集合体。它有纵向的轴线,中庭两侧有排柱。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7米,构成一个方形的平面,上面有一个高55米的中心圆顶,因此被称之为一种圆顶的巴西利卡。它完全可以与罗马万神庙和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相媲美。这个巨大的圆顶稳定地搁在四个拱形门上,圆顶的两侧有两个直径相等的半圆顶,这两个半圆顶又各有3个附属圆顶来做支撑。这座大教堂被认为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当15世纪拜占庭陷落以后,土耳其人只在教堂外的四个角上添了四条尖顶圆柱,就很自然地改造为清真寺了。

在落成典礼上,保罗说道:“这圆顶好像是从天国上用金链子吊下来的。”查士丁尼皇帝则称赞道:“噢!所罗门主,吾终于胜过汝。”当时的拜占庭历史学家普洛科皮乌斯(Procopius)说道:“它们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技巧在半空中彼此上下飘动,最后在这些部件上面矗起的工程表现出无比的和谐。”“人们觉得自己好像来到了一个可爱的百花盛开的草地,可以欣赏紫色的花,绿色的花;有些是艳红的,有些闪着白光,大自然像画家一样把其余的染成斑驳的色彩。一个人到这里来祈祷的时候,立即会相信,并非人力,并非艺术,而是只有上帝的恩泽才能使教堂成为这样,他的心飞向上帝,飘飘荡荡,觉得离上帝不远……”宗教哲学家费尔巴哈指出:“……在当时祭神的祈祷室里,光线不是通过纯洁无瑕的、清澈透明的媒介物,而是通过涂上各种色彩的窗户射入的。……仿佛自然的光芒与祈祷的光芒不相容,仿佛精神只有在把自然界遮蔽起来的黑暗中才能被祈祷的烛光所激发。”爱尔兰现代诗人叶芝在《驶向拜占庭》一诗中,表明了他对于拜占庭的向往:

可是没有教唱的学校,而只有

研究纪念物上记载的它的辉煌,

因此我远渡重洋而来到

拜占庭神圣的城堡。

拜占庭建筑的中期是在7至12世纪,建筑规模大不如前,特点是向高发展,中央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墓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俄罗斯教堂的风格也是令人关注的。房龙说道,中世纪的时候,俄罗斯统治者对于俄国老百姓应该有什么宗教信仰发生疑问。于是派出聪明伶俐的人,组成代表团,分赴世界各地,去考察种种相互对立的教派的优缺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宏伟瑰丽镇住了俄国人,因此他们决定信奉东正教。12世纪末,俄罗斯形成了民族的建筑特点。如诺夫哥罗德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除俄罗斯之外,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东正教国家,也有一些著名的教堂。这种教堂不仅给当地的基督信徒带来了一种寄托,也产生了地方性的景观。

拜占庭建筑有其特定的政治体制、思想意识和技术特点。汪国瑜指出,建筑的发展总是和政治体制与思想意识分不开的。东西罗马代表东西欧,其宗教和历史发展都不一样,自然都影响着代表性的建筑物——教堂建筑的发展,因此东正教和天主教的教堂在形制上、结构上、艺术上以及在技术上的发展都不一样,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建筑体系。它们在建筑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在教堂建筑中推行并发展的是沿袭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朝拜形制。它的特色是平面多为规正的圆形或正方形,然后在上面建造穹顶。从技术的角度说,拜占庭建筑形成了一种砖块与粗石构造技术,同时又有筒形拱顶、半圆形穹顶和交叉相贯穹顶三种拱顶方式。

无论是巴西利卡式的教堂还是罗马式的教堂亦或拜占庭式的教堂,都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审美对象。俄罗斯的E.Γ.雅科伏列夫把教堂建筑的情感化作用比做戏剧演出本身。他说道,教堂建筑变为一种把艺术作用的整个体系连为一体的必需的审美背景,拜占庭长方形大厅的森严、玲珑的神殿,罗斯托夫—苏兹达尔国令人感动、使人感觉亲切的小教堂,诺符戈罗德和晋斯科夫的严峻、雄伟的大教堂,莫斯科的宏伟富丽的五圆顶式教堂,欧洲中世纪的直耸云霄的哥特式教堂,佛教宝塔的对称的两翼建筑和朦朦胧胧的伊斯兰教清真寺——这一切有机地编入世界宗教的复杂艺术体系中,增强了那种在形象语言和舞台化戏剧演出的综合作用基础上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氛围。语言和戏剧演出的审美、情感作用,倘若处在它得以实现、表现和存在的宗教建筑环境之外,是不可能被深刻地感到和理解的。值得指出的是,西方的艺术都是从教堂或者说通过教堂表现出来的,戏剧、音乐是在教堂里表现的,如中世纪的宗教剧和唱诗班的歌唱艺术和管风琴的演奏;绘画装饰艺术是通过教堂表现出来的,而教堂本身也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