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才的中国制造
在石化企业采访的日子里,我常常被石化系统已经形成且融入其血脉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所感染。这之中,有一大批“职业人才”,即企业的技术工人,他们在进行着“中国制造”。他们虽没有显赫的文凭,但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他们是企业的主流。他们尽心尽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而忘我工作,他们爱岗如家,为企业高效运转而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改革创新。这不就是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
对于企业来说,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在永无休止地出现。生产的发展总会不断地向企业提出新的要求,这必然迫使着人们继续努力,这也许就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吧。
1962年1月,著名的风景区——北京香山的鲜花还没有来得及盛开,全国石油炼制工作会议就在这里隆重召开了。石油部主导的这次会议,主要是集中全国技术力量,依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重点开发石油炼制新工艺、新技术。在这次会议上,石油部成立了炼油新技术开发核心领导小组,龙显烈、侯祥麟等都被推选为领导小组成员。炼油新技术开发核心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和组织领导炼油新技术研究开发及攻关工作。
当年,侯祥麟参加了国家科委十年科技发展长远规划的编制工作,由他负责制定了《1963—1972年国家炼油科技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在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炼油技术基础上,依靠国内技术力量,尽快掌握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有关的催化剂和添加剂等5个方面的工艺技术,即著名的“五朵金花”。“五朵金花”的开发成功,标志着中国现代炼油技术从无到有,使中国炼油技术在60年代前期很快接近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在急待研发的5大工艺技术中,催化裂化装置被列为首位。
建设催化裂化装置,滑阀的研制和生产是最大的难题。
该装置主要是靠滑阀来控制流量的。
所谓滑阀就是靠微小的压力差控制阀门开启的一种设备。它的灵敏度要求达到四百分之一,准确度达到百分之一,稳定性必须良好。也就是说,只要系统压力有千分之二个大气压的变化,滑阀就能够立即做出反应,进行自动调整,并且滑动的距离非常准确。
指标性能要求如此高端的滑阀,在那个年代,只有美国能够生产。
鉴于当时的形势,石油部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关于滑阀的研制生产,一方面,要立足和英国、法国两家公司的协商谈判,促使两家公司早日进行联合试制;另一方面,兰炼机械厂也要马上进行试制,石油设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通力合作。
任务下达到兰炼,时任厂长贾庆礼立即前往机械厂调研。
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的确吓了一大跳:机械厂虽然在册员工有600人,但只有30多台非常普通的车床,大件吃不了,小件干不成。要生产滑阀,根本没有经验。
何况技术要求又非常复杂,用什么来生产滑阀?
国家的任务怎么来完成?
贾庆礼犯难了。过去在部队当领导时,天大的困难他总能有办法来克服;在三年困难时期,要饿死人了,他也会想办法来对付。可时下要求的是技术活啊,怎么办?
他连夜找来机械厂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对照着组成滑阀的2000多个主要零部件,一一分解,一一分析。这些零部件,大的有3吨多重,小的仅有50克左右。技术人员进行认真分析,寻找化解不利因素的方法和途径。
这样的研究持续了好几天。
贾庆礼宣布:兰炼研制生产滑阀大会战开始!
会战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滑阀所需的180种材料进行了逐项的落实,对相关图纸、工艺技术要求等也提出了1100条修改意见,应该说准备工作是很充分的。但尽管如此,试制刚一开始,难题就接踵而来。
重达1吨半的铬钼合金钢阀体铸造技术像拦路虎一样横在中间。原因是铬钼合金钢,制造性能差,很容易产生制造上的缺陷。能不能铸造好它,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制造滑阀的成功与失败。如果一次成功了,皆大欢喜,乘胜前进;反之,则像泄气的皮球,影响所有人的信心。
信心也是一种战胜困难的力量!
机械厂领导广泛发动群众,从工艺设计、质量检查等方面进行反复讨论,提出措施;从电炉冶炼、浇铸造型等每个环节,交叉检查;对吊车能力不够的问题,提出“中间分箱,两个吊车同时起吊”的办法。
一切按照计划准备就绪。1964年1月11日下午7时开始冶炼。经过连续7个小时的会战,12日凌晨2点多,铬钼合金钢阀体铸造成功了!
工程师王云台不但手握焊枪冲在最前面,还对困惑着人们的阀板、阀座硬质合金堆焊工序等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这个焊接工程程序之所以难,就难在工件容易变形、裂纹,特别是阀板、阀座,每个重量都在200公斤以上,直径900毫米,厚50毫米,这就使得焊接更加复杂了。王云台亲自动手制成了一个转动式焦炭炉,先将工件预热到800度,再动手边预热边焊接。工人们对着800度的高温焊件进行操作,他们干脆脱下石棉保护衣,黄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落,滴到工作板上又刺溜地一下化为蒸气。工作的辛苦可想而知。这样焊接后的工件,还要在850度高温下保温2小时,再以每小时50度的降温冷却。工件完成后,质量全合格。工人师傅们看着工件,像在欣赏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一样,一个个高兴地笑着,眼睛里闪动着泪花。
风动马达,是气动滑阀的动力。它的外壳很小,在这么小的外壳上,要从内表面向外钻5个直孔和斜孔,还要把它加工成台阶,坚决不允许将它钻透!多次试验均告失败。试制工作被迫中止了。
工人师傅郭文都着急得上火了,牙疼得吃不了饭,睡不好觉,医生用钻牙机给他治牙,钻牙机刚挨到牙上,他却跑了。不是胆小害怕,而是他受到了启发。他一口气跑回车间,自己绘图制作了一个土钻床,再把它巧妙地伸进壳体内,钻着孔眼,用这样的方法加工又好又快。
在滑阀的试制生产过程中,石油部领导密切关注着进展情况。
贾庆礼每天晚上听取下面的汇报,了解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解决。参战的设计人员、试制组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都在围绕滑阀生产完成着自己所分解的任务,他们发现技术难题、改进设计、创新制造工艺和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滑阀的试制过程始终都凝聚着群体的发明和智慧。
为了保证滑阀的灵敏度,全体会战人员把所有可能影响到滑阀灵敏度的因素全都找了出来,一个一个地具体分析研究,很快掌握了滑阀从接受控制信号起到甲板移动一个相应的位置止,必须经过12个部件的连锁动作。有了这个新的认识,研制组就集中在如何协作配合上大做文章。光是对定位器凸轮研制就采用了3种方法,进行了16天的计算,得到了1200个数据,经过12张特性曲线的研究,找到了它最佳条件下的交叉点,得出了凸轮最合适的轮廓尺寸,保证了灵敏度。
在失败中积累了经验,在困难中取得了成果。
1964年,兰炼机械厂圆满地完成了中国炼油装置中第一套滑阀试制任务,为正在建设的新中国第一套催化裂化装置提供急需的关键设备,它的各项指标均优于进口滑阀。
任务的完成,既有兰练人艰辛的劳动,也得益于国内12个单位的大力支援和帮助指导,全体参战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用时10个月,一举攻克了这场战役,取得了会战的胜利!
1964年10月,在兰州市最大的广场(后来叫东方红广场)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甘肃省在这里隆重举行国庆15周年庆祝大会。兰州炼油厂把刚刚研制成功的滑阀装在游行的彩车上,向国庆献礼。省委第一书记汪锋也来到彩车前,只见他向滑阀轻轻地吹了一口气,滑阀马上就动了起来,这种神奇让在场的领导和群众惊奇不已,奔走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