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7384100000004

第4章 旅游资源概述

1.1 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引言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产业,它是经济发展中较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依托条件。因此,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章介绍了旅游资源的定义、基本特点和分类,是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基础。

本章学习目标

·熟悉旅游资源的定义。

·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

1.1.1 旅游资源概念的产生

资源原指取之于自然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属于经济学概念,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并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深化。旅游资源属于资源的一种,它是伴随现代旅游活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概念,它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管理过程中被逐步深化认识,但其定义目前尚未取得一致认同。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资源概念是旅游活动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旅游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若干学科,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资源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旅游资源在国外又被称为旅游吸引物,其本身既包含能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各种因素,又包含决定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能否实现的一系列中介条件,是一个内涵极为广泛的概念。

国外学者认为旅游吸引物必须是:那些给旅游者以积极的效益或特征的东西,它们可以是山岳风景、海滨或湖滨、有趣的历史纪念物和文化活动、体育运动以及令人愉悦舒适的会议环境。

也有学者从技术经济的角度给旅游资源做出了如下定义:旅游资源是在现有技术和物质条件下,能够被用做组织旅游活动的自然的、技术的和社会经济的因素。

在中国,许多学者在撰写论文和专著的过程中,也从不同角度对旅游资源下了定义。其中,以下几种说法较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旅游资源是在现实的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应指凡能激发旅游动机的,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并能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实在物。”

“所谓旅游资源,专指地理环境中具有旅游价值的部分,也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感兴趣的环境因素和可以利用的物质条件。”

“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1.1.2 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

从旅游资源的各种定义中,可以看出中外学者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和争论就像旅游资源本身那样丰富多彩和层出不穷,虽然不同定义的出发点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就资源的基本属性而言,大体是一致的。

1.旅游资源具有客观存在性

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例如,自然界中的名山、大川、瀑布、湖泊、森林、动物等,以及人工创造的历史遗存的园林、宫殿、文化名城、珍贵文物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有形的客观实体。旅游资源是物质的、有形的东西,这已毫无疑问。但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东西,如人文资源中民族风情、文学艺术等,是否是旅游资源一直存在争议。

许多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如文化艺术、民族品格、服务特色等,是与具体的人或人群联系在一起,并体现或依附在物质文化之中的。比如: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与西湖断桥、镇江金山寺就密不可分;上海海派文化与现代都市风貌相结合,成为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客观存在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一起构成人文旅游资源。实际上,非物质形态化的旅游资源产生于物质基础,并依附于物质基础而存在。换言之,精神的产物只要同物质景观相结合,而焕发出单纯的物质或精神所难以产生的美感和旅游吸引力,就应该属于旅游资源。因此,无论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还是依附于物质景观的精神文化旅游资源,其实质依然具有客观存在性。

2.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动机的吸引性

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动机的吸引性,是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也是旅游资源理论的核心。在现代旅游活动中,作为客体的旅游资源与主体(旅游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国外学者将“旅游吸引物”作为旅游资源的代名词,这足以说明吸引功能对于某一事物能否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吸引游客到异地进行旅游观赏、消遣娱乐、休憩疗养、登山探险、科学考察、文化交流等旅游活动,以此来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旅游吸引力体现了旅游资源作为资源的最基本属性。

旅游吸引力还决定了旅游资源的范围。一方面,旅游吸引力离不开旅游主体的需求。由于各类旅游者需求的差异性,同一客体对于不同旅游者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例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能满足乡村人对现代化的精神需求,对农村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淳朴的民风,秀丽的自然山川,能够满足城市人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对城市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见,旅游吸引力与旅游主体(旅游者)的需求密切相关,旅游资源的范围由旅游者的需求决定。另一方面,旅游吸引力离不开旅游资源本身的实用价值,即能否满足旅游者审美、休闲和求知等方面的需求。同时,旅游资源的效益性也受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吸引力的大小、强弱直接决定了旅游资源效益的高低,吸引力强大的旅游资源,能够吸引较多的游客,从而获得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旅游资源具有动态发展性

旅游资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发展的概念。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源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所有的资源是指未经开发的自然的物质条件,即只有原始的地理环境才是资源,而已经开发的就不能列入旅游资源的范畴。而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旅游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如参与型旅游活动已不局限于过去的滑冰、滑雪、冲浪、游泳、体验风俗等,又出现了滑沙、滑草、放风筝、田园作业等旅游项目。旅游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变化,旅游活动已不局限在地面,已经开始向水下、空中发展,一些地方开展了游人潜水观看海底世界、乘坐飞机俯瞰大地的活动,不久的将来人们遨游太空、登上月球旅游的愿望也会成为现实。西安的卫星测控中心、美国的宇航中心、澳大利亚的造币厂、朝鲜半岛的“三八线”等,已向游客开放,成为重要的旅游点。专为旅游而兴建的人造乐园、微缩集锦式公园、配有声光电栩栩如生的各种蜡像馆,更是五花八门。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并不是一次到位的,旅游资源的范围将会继续扩大,某些现在看来不是旅游资源的客体或因素,很可能日后会成为旅游资源,其潜能的挖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长远的角度看,将凡是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无论其开发与否,都归纳到旅游资源的范畴,是符合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规律的。

4.旅游资源具有综合效益性

当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时,旅游资源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带来社会和环境的效益。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益性已被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同,但一部分学者对旅游资源开发后产生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存在疑问,并以近年来一些旅游地日益暴露出来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负效应作为支持他们观点的主要依据。这就是所谓的“三大效益”争论。其实,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目前,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旅游地社会与环境的破坏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旅游业的发展在促进旅游地对外开放、推动旅游地社会进步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旅游地优美的环境是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一个重要条件,为增强旅游吸引力,旅游地必然会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这正是旅游资源开发产生生态环境效益的体现。

1.1.3 与旅游资源相近的几个概念

在旅游资源研究中,有几个相近的概念,即景观、景点、风景,在一般文献中经常混用。在此对这几个概念进行以下区分。

1.景观

“景观”一词,本身有景色、景物之意。前苏联地理学家宋采夫提出如下定义:“自然地理景观应该是发生在如此一致的地域,在它的范围内,能观察到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小气候和土壤变种、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的同一种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有规律的典型的重复。”显然,自然综合体是景观的核心。国内学者孙文昌教授也认为,旅游景观是指一个地区的整体面貌,即各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和谐的综合体。可见,景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融会了旅游者的主管感受,是主客观的统一。它更多强调的仍然是各种要素组合的综合性特征。

2.景点

景点是地理景观中具有独特风景的片段。它是观光游览的最小单位,是旅游资源经过人工开发后对外开放的地段。景点是旅游产业的一部分,按一定的价格,以商品形式出售给旅游者。经过人工开发而具有的产品属性是旅游景点区别于旅游资源、旅游景观乃至风景的最重要特征。

3.风景

“风景”是旅游地理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概念之一,根据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来分析,风景主要有山、水、林、木、建筑几个要素,有时还可以包括天气变化和人文特色。风景是地理景观的一部分,是一个地段,由山水、林木、建筑等组成,在空间上不是连片,而是呈斑点状分布,其范围大则可以是一个景区,小则可以是一个景点。风景的功能在于给人以知识和力量。人们在欣赏美景时,能学到知识,受到启示和教育,从而净化心灵,美化人品。

补充阅读1-1

旅游资源系统论

把系统论引进旅游资源的概念之中,是旅游资源学研究的一条新思路。1996年,学者杨振之提出了旅游资源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将旅游资源片面单向地视为旅游目的地,存在着缺陷。因为旅游资源除了双向吸引外,还有中介吸引的问题。所谓双向吸引,是指不仅旅游地是旅游者的吸引物,而且对于旅游者来说,还表现出对旅游地的吸引功能,二者相互吸引,互为资源。所谓中介吸引,是指除了包含在旅游地范畴之内的服务及旅游设施外,处于中介地位的旅游服务及其设施(包括旅行社、旅游交通、宾馆、饭店等)也与旅游者(客源市场)及旅游地互为吸引物。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旅游主体、客体和介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这一理论,杨振之对旅游资源做了如下定义:“所谓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来说,就是旅游目的地及有关旅游的一切服务和设施;对于旅游地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客源市场。旅游资源是关于旅游的主体、客体和介体相互间的吸引性的总和。”此观点的提出,对于纠正当前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需求与基础设施建设脱节,以及片面盲目开发造成旅游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等弊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这一定义中,把客源市场也列入旅游资源之列,则值得商榷。不可否认,旅游地与旅游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即旅游地具有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吸引力,客源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导向性作用。但仅仅由此认为客源地市场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则有些牵强。旅游资源的吸引性是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衡量某一事物是否成为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吸引性是相对于客源市场存在的。市场与资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不能混为一谈。立足于目的地谈旅游资源,把客源市场与旅游资源区别

开来符合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2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基础性的产业资源,具有一般资源的共性,但由于受旅游业、旅游活动、地理环境和人们的审美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资源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1.吸引性

旅游吸引性是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旅游活动的产生是以旅游资源的吸引性为前提的。无论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是特色的民俗风情都因对旅游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之所以具有吸引性,是由于旅游资源能够从不同方面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休闲需求以及追求身体健康与精神愉悦的康体需求。可见,旅游资源的旅游吸引性(旅游资源的价值所在)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密切相关,它是判别旅游资源的重要标准。

2.区域性

各种旅游资源既是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们的形成和存在又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各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必然导致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从而形成旅游资源的区域性。旅游资源的区域性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如赤道地区拥有独特的热带雨林景观,而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则具有林海雪原和高山冰川等旅游资源。同样,人文旅游资源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人们在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具有很强区域性的民族文化。例如,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南地区亚热带的“竹楼”、华北地区的四合院等民居建筑风格的差异。旅游资源的区域性不仅表现为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的数量和分布密度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旅游资源,在不同的地区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3.多样性和综合性

形成旅游资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陆地、海洋、土壤、动植物等自然因素,同时也包含历史、文化、宗教、民族、工农业等人文条件。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旅游资源呈现出其他资源所不具有的多样性。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内容将不断丰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也将更加鲜明。

此外,任何一种旅游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各种旅游资源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烘托、互为补充,共同形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存在于特定区域上的各种各样的旅游资源,都是以一个整体来发挥其旅游吸引力而体现其旅游价值的。孤立的景物要素很难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这就是旅游资源的综合性。例如,山与水的组合、

自然与人文的组合等。一般来说,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种类越多,联系越紧密,旅游资源的价值就越大,综合和开发利用的潜力也就越大。例如,桂林山水、湖南张家界、杭州西湖,就是以种类繁多、综合特征突出而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的。

4.季节性和时代性

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是指景物具有随季节更迭而变化的特征,即季节会影响旅游活动和旅游客流量的变化。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受地理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首先,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有些自然景观只在特定的季节和时间出现。例如,北京香山红叶只有在秋天才出现,吉林的雾凇奇观只能在入冬时才能见到,黄山的云海和瀑布只在夏季多雨的时候才有。其次,景物本身在不同的季节里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西湖十景,季季不同。春有苏堤春晓,夏赏曲院风荷,秋览平湖秋月,冬品断桥残雪。再次,民俗风情资源具有季节性的循环往复,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最后,人类社会生活的节律性也对旅游资源的季节性产生影响,如寒假、暑假等。正是由于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形成了明显的旅游淡季和旅游旺季。

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个时代的古建筑、古墓葬、古典园林等,都具有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都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例如,北京的故宫就反映了明清封建社会的建筑特色和皇帝后妃们的生活状况;昔日的纳粹集中营,在今日却是反法西斯的教育基地,是法西斯罪行的有力见证等。

5.永续性

旅游资源的永续性是指旅游资源具有可以重复使用的特点。与森林、矿产等资源有所不同,旅游资源不会随着人类的不断利用和开发而不断减少。旅游产品本身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实际上是在购买一种体验和回忆,而不是旅游资源本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旅游资源可以长期甚至是永久被重复使用。当然,旅游资源的这种永续性是以对旅游资源的科学保护以及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为前提的。例如,曾经的“鱼米之乡”太湖,由于水质受到污染,其旅游资源受到了破坏,旅游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就大大降低了,从而影响了太湖旅游资源的价值。

6.萌生性

虽然旅游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但是绝大多数旅游资源的产生和存在并非以旅游经济为目的。在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和旅游开发商不惜巨资,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设人造模拟景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深圳的“锦绣中华”不仅弥补了当地旅游资源不足,充实了旅游景观内容,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可见,一些旅游资源是可以人造的,也是可以移动的。从这个角度讲,旅游资源具有萌生性。当然,某些人造模拟景观是参照原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仿造的,其旅游价值显然没有原有的高。

1.3 旅游资源的分类

1.3.1 分类的意义

旅游资源的分类,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类别的工作过程。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不仅有利于深刻认识旅游资源,更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旅游资源的成因、属性、价值功能和系统组成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信息化,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管理提供方便。五花八门的旅游资源各有特点,通过认识、比较、归纳及划分,形成不同的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系统,构成一个关于旅游资源有关资料的存取信息系统,为人们从整体上或局部上认识旅游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级、分类是认识和研究旅游资源,以及开发、利用与管理旅游资源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3.2 分类的原则与标准

1.分类的原则

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是旅游资源分类的依据。旅游资源分类只有遵循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才能保证旅游资源分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旅游资源的分类主要依据下述4个原则。

1)同质性原则。旅游资源的分类,首先应该根据其同质性区分出较大的类别,即把具有共同属性的旅游划归为一类,同一级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应该具有一定的共同点或相似性。例如,地貌旅游资源和水体旅游资源同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自然属性。

2)差异性原则。按照同质性原则,可以把旅游资源分成较大的类别,但是在这些大的类别中,旅游资源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根据这种差异性,就可以将旅游资源再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自然旅游资源大类中,地质、地貌、水体等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可以再划分出次一级的类型。同理,把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划分为人文旅游资源中次一级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类。

3)递次性原则。所谓递次性原则,就是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因此,必须把分级与分类结合起来,逐级进行分类,避免出现越级划分的逻辑性错误。例如,可以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然后再分别对其划分次一级类型。不同级别的旅游资源的划分应该采用不同的原则,而同一类型直接划分次一级类型,则应该采用相同的原则,以避免出现分类的重叠。

4)简明实用原则。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是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过程,同时也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方便。因此,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要简明、实用,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

2.分类的标准

旅游资源的分类,除了遵循基本的原则外,在实际分类过程中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标准,即根据旅游资源本身的某些具体属性或关系进行分类。由于旅游资源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因而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分类标准如下。

1)成因。成因指旅游资源的基本成因与过程。例如,地貌旅游资源按成因可分为流水作用的旅游地貌、风力作用的旅游地貌、溶蚀作用的旅游地貌等。

2)属性。属性指旅游资源的性质、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等。例如,在自然旅游资源这一大类中,由于资源本身的性状不同,因而可以区分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等。

3)功能。功能指能够满足开展旅游与休闲活动所需求的功用和效能。例如,根据旅游资源功能的不同可以把旅游资源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商品购物型等。

4)时间。时间指旅游资源形成的时间不同,据此可将旅游资源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依据时间因素可以把建筑旅游资源区分为原始建筑、古代建筑、现代建筑甚至后现代建筑。

5)其他。例如,开发利用情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等,都可作为不同目的与要求的分类标准。

1.3.3 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案

1.依据旅游资源的属性分类

旅游资源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所以,迄今,国内外旅游学术界和产业界对旅游资源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方案。但一般而言,主要从学术性角度和应用性角度进行分类。前者注重对旅游资源的认识、理解,具有理论意义,并对实践有所启发;后者注重对旅游资源的归类、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旅游资源的“两分法”分类方案是目前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类方案。首先,依据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次,依据旅游资源属性异同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若干基本类型;最后,依据旅游资源其他标准细分为具体类型。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应将社会旅游资源从人文旅游资源中划分出来,形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分法。还有学者将旅游资源按科学属性划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服务性旅游资源3个景系(大类)。根据高等院校教学需要,这里采用两分法的分类系统,即将旅游资源划分为2个大类、12个基本类型、72个类型。

2.根据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分类(只限于中国)

(1)世界级旅游资源

世界级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世界级地质公园和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它们具有全球性的艺术观赏、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是世界上品位和知名度最高的旅游资源,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和海内外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1987—2008年,中国先后有39处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与自然文化双重遗产6处(全球仅22处),世界自然遗产5处,世界文化遗产24处,人类口述和物质文化遗产4处。

(2)国家级旅游资源

国家级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由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由原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它们都是中国壮丽河山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已拥有18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 0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30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503处国家森林公园。它们的分布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3)省级旅游资源

省级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有的省还公布了历史文化名镇。

(4)市(县)级旅游资源

市(县)级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市(县)级风景名胜区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根据其他标准分类

(1)按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

按照旅游资源的功能将旅游资源分为: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参与体验型旅游资源、商品购物型旅游资源、保健疗养型旅游资源、文化教育型旅游资源和感情寄托型旅游资源。

(2)按景区经营的角度分类

1)无限旅游资源。这类旅游资源可以持续使用,可以再生,其使用时间可以是无限的。

2)有限旅游资源。这类旅游资源具有易损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文物、古建筑等,它们必须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以延长其有限的使用时间。

(3)按旅游资源的开发状态分类

按照旅游资源的开发状态可分为:已开发旅游资源、待开发旅游资源和未经开发旅游资源。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旅游资源,又被称为旅游吸引物,其本身既包含能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各种因素,又包含决定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能否实现的一系列中介条件,是一个内涵极为广泛的概念。旅游资源具有吸引性、区域性、多样性、综合性、季节性、时代性、永续性、萌生性等特点。可以使用根据资源属性以及属性异同为基础而建立的“两分法”将旅游资源划分为2个大类、12个基本类型、72个类型。在中国又可以根据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进行分类,将其分为世界级旅游资源、国家级旅游资源和省级旅游资源三大类。

复习思考题

1.请说明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基本属性。

2.旅游资源有什么特点?

3.旅游资源的分类应遵循哪些原则?

4.旅游资源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案例分析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北京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她作为中国首都所处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吸引着广大国外旅游者,也是国内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北京旅游业非常发达,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北京旅游业的发展,是与其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分不开的。北京旅游资源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品位,拥有一批垄断性的资源。北京建城史已有3 000多年,建都史也有800多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天坛、颐和园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为北京提供了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第二,北京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组合较好。北京既有香山红叶、卢沟晓月和玉泉垂虹等知名的自然景观,又有故宫、颐和园、十三陵、长城、北海、天坛等闻名世界的人文景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中国北方传统的民居形式,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人、地和谐的思想。作为历史名城,北京保留了许多文化传统,以京剧、相声为代表的京派表演艺术更是享誉国内外。北京是中国革命史上众多历史事件发生的舞台,是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圣地。

第三,北京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北京作为旅游地的特色在于其丰富的都城型资源。作为文化古都,北京都城与皇城的建设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至今仍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首都的地位为北京提供了特有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北京旅游吸引力构建的重要背景。

北京旅游资源的开发处在一个不断深化、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近年来,北京市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一批新的旅游资源被认识、被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不断推向市场,使得北京的旅游吸引力得到持续提升。结合城市改造而修建的王府井步行街、大都市商业步行街,为国内外游客到北京休闲、购物、旅游提供了场所,也为展示现代北京城市形象提供了舞台。而北京郊区出现的观光农业、农家乐、采摘节也已初具规模,一方面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乐于前往的好去处,另一方面给京郊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北京用数字化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制作完成了“紫禁城·天子的宫殿”数字产品。通过大型电子计算机实时描绘高清晰度的虚拟现实图像,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欣赏美轮美奂的故宫场景。如果想看全景,可以升至半空俯视整个故宫乃至景山和北海;想看细节,则可以近到“零距离”欣赏,赏玩每一个建筑构件、每一件内部陈设、每一处装饰处理……数字旅游产品不仅解决了故宫文物展示与文物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而且提高了文物古迹的观赏性、可看性。高科技所具有的神奇功效,使传统的旅游资源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思考题

案例中提到的北京旅游资源有哪几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