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人,合成生物学,仿生假肢,人工智能……科技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些在十年前还只属于科幻领域的主题,如今已是实验室里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基于人工智能制造的机器显示出了非凡的力量。随着国际象棋选手加里·卡斯帕罗夫[1]在1997年败给了IBM公司创造的“深蓝”(DeepBlue),以及围棋选手李世石在2016年输给了谷歌公司发明的“阿尔法狗”(AlphaGo),人类智慧能够超过机器智慧的领域变得更少了。
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经济转型。用一个再长的清单,也不足以列举出所有会被自动化浪潮彻底颠覆的职业。与19世纪的蒸汽机和20世纪下半叶的机器人分别占领工业领域不同的是,这些新机器替代的不是人类劳动,而是我们迄今所能想到的属于人类的特性:认知、判断、分析乃至推理论证。
这惊人的技术加速得益于四个原先各自独立发展的学科的融合:从原子层面操纵物质的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塑造生物的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尤其是它最为基础的领域;最后是关注人脑机能的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这四个学科(简称NBIC)的高速发展让我们得以构想一个史无前例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计划,这也是本书的主题:改造人类、完善人类、增强人类并最终超越人类。
硅谷是NBIC革命的核心,在这里极具影响力的超人类主义者们认为,运用技术对人种进行改良,是智人不被自己所创造的机器超越的唯一机会。事实上,人类与机器之间的交融已经开始了:我们会想起嘉玛(Carmat)公司[2]制造的人工心脏,已经被植入多位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体内。而这只是开启未来几十年内诸多可能性的序曲:干预人类DNA以消除其中的致病序列,借助3D打印技术制造人体器官,利用磁力对人类大脑进行刺激,把人体机能与人工智能设备进行耦合,像放大物理力量一样增强感知能力。甚至对一些人来说,考虑到人类的寿命有可能会无限延长,也是时候考虑安乐死了。
尽管这些展望让超人类主义者兴奋不已,信奉其他思想观点的人却对此感到担忧。当一个人与机器连接且无法分割的时候,他的自由意志还能剩下点儿什么?活一千年当真是人类所期望的吗?“增强人”和普通人该如何共同生活?难道不该对某种可能会出现的生物极权主义感到担忧,就像阿道司·赫胥黎[3]在其作品《美丽新世界》中描述的那样吗?这本书在他那个时代(1932年)属于纯科幻,但在今天看来,却像是从现实角度预测我们可能会面对的未来。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尚未达成一致。我们多次公开讨论过这些问题,针锋相对,你来我往,然而并没有用:我们还是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注意到,辩论时,我们的立场在两点上取得了一致,也是非常基本的两点:有理有据且尊重对方观点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以及我们坚信,技术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一切都取决于人类如何使用它。
正是这样的认识促使我们以对话体的形式撰写本书。希望读者们不要期望能在书里找到一个最终的和解,一个突如其来的共识。不,这本书是一场辩论,一场坚定的论战,一场激烈的争论,如同古希腊人为了他们最广泛的民主利益而发起的论战一样。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对话能促使探讨NBIC技术的民主辩论更加热烈,毕竟这些技术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挑战。
洛朗·亚历山大和让—米歇尔·贝尼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