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清粥草头咂咂鱼:江南野味的民间话本
7407900000016

第16章 还在同我们口舌周旋的野生江(1)

十三还在同我们口舌周旋的野生江

许多年前,我还在青弋江边的小镇上当老师时,二弟携他的女友来看我。我去街上买菜,一黑瘦中年妇人的摊位上,一堆杂鱼中,有一条体滑无鳞、形若纺锤、两斤来重的大昂丁鱼吸引了我。细看,那鱼扁圆的口腔位于头的下部,且背部于鲜黄中稍着一抹灰黑斑彩,尾巴开叉……我一激灵,这不是回王鱼吗?

那条仅以十元钱被当做昂丁鱼成交的极品回王鱼,被我带回家中,尽管我那时的手艺不怎么样,但斩成两段后,佐以少量料酒和葱姜红烧出来,鲜、嫩、滑、爽,那个滋味还是挺叫人倾倒啊……只觉黑鱼少其肥美,鲇鱼则多其腥腻,食之不能停箸,令我们大呼过瘾!回王鱼属杂食性底层鱼,多静居在湍流外的岩缝和石穴中,同鳜鱼一样,常猎狩小鱼小虾为食饵,故肉极细腻,且无刺。回王鱼另一特点,同我们江南水泽常见的黑鱼和鲇鱼一样,孵化的鱼苗抱团,不四散乱窜,全部成群结队尾随着父母生长。

严格地说,回王鱼盛产于寿县正阳关及凤台县黑龙潭、硖山口一带。每当淮河汛期,回王鱼凌波欢跃蹿越,有的逆水上溯至河南的三河吏,有的顺流而下,可溜到江苏的洪泽湖口,虽畅流八百里长淮,但它们生儿育女的长期栖息地却不离安徽境内淮河中游一带,因此,是地道的“皖地奇珍”。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都寿春(今寿县)时,有人上献这种珍贵而不知名的鱼。刘安食后甚觉美味可口,因其体黄,就随口名之为“回黄”,并常以此鱼宴请王公贵人,是以渔民们又称淮王鱼。捕捞回王鱼也很有趣。据说,历代都有专以捕捞回王鱼为业的人。其法是在较小的木筏上扎成草窝,填些泥石,下沉到水底洞穴旁,让回王鱼感其环境舒适,自动钻进去栖息、生儿育女繁殖后代。待到一定时日,用绞车将木筏起上水面,便可收取大小成群的回王鱼。后来,淮河水质污染,加之往来如梭的船只噪闹不安,喜洁爱静的回王鱼产量遽降,少数则零星远遁他乡,晓风残月,四顾凄惶。譬如被我炮制的这一条,就是从水碧沙清的青弋江里捕捞上来的,既已摆到菜场出售了,你不吃别人也会吃。可惜,竟无人识得其曾为皇家珍馐、淮上极品的身世,而让其杂处寻常鱼中以至埋没了身价。

除了淮河回王鱼,还有一种长江鱼,而后者无论是名气还是种群数量上都要远远超过前者。淮河王鱼时下已很难一见,而正宗的野生江,只能碰运气直接在渔船上买到,平时所见几乎都是养殖的江。

过去我们这里有“长江三鲜”之说,多谓刀鱼、鲥鱼与螃蟹。螃蟹算不得鱼类,故有人以河豚顶包;但河豚也是鱼中异类,于是又推出鱼接替。其实,从皖江这里再往下游去,丰腴肥美的鱼与刀鱼、鲥鱼一起并称“长江口三宝”,是当之无愧的。让人叹息的是,日渐稀有的刀鱼早已贵至一斤数千元,而多年前就绝尘而去的鲥鱼,更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唯有鱼,还在口舌间同我们周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