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规定和办校原则放到现在恐怕还会引发争议的。依据李书田的教育理念,他是要培养□□的,而非我们所认同的大众“普及”教育,或许这也是他在解放前选择离开的原因之一吧。
虽然要求严格,但李书田并不是要北洋工学院的学生成为死钻书本的书呆子,在强调学习成绩的同时十分重视师生体育锻炼和校园文化建设。他曾说:“若无一个强健的体魄,学生则莫入北洋。”在他任内,特聘武术名家任体育部主任,将体育课改为必修课,明令学生每周至少锻炼四次,如有缺席超过1/3课时,即不准毕业、升级。对校园内的体育设施他也极力完善,增修各种运动赛场。他还主持修订了北洋新校歌,将校内刊物《北洋半月刊》改为《北洋周刊》,并面向全国发行。《北洋理工季刊》也是这一时期开始出版发行的。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高级工程师的阎树楠回忆说:“北洋功课紧,要求严,是事实,但依我看来,学生决不是死啃书本的书呆子。”
对于整个工程教育,李书田也有新的思考。他曾经总结过1895年至1935年中国工程教育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工程教育应该遵循的指导方针,即:①培养深厚的科学基础;②训练实际的工程技术;③训练组织与管理的能力;④培养创业与刻苦的志气;⑤培养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的兴趣。为了实现这些方针,他在北洋工学院带头实践。
首先,是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基础。在这一点上李书田认为老师最重要,因此,他极力为北洋工学院招募好老师,曾有言:“本校(即北洋)教授非博士不聘”。这是很高的标准,因为当时国内博士本就很少,就是现在国内大学的教授中也不全是博士。此外,李书田对聘来的教授还要进行定期考核。对学生,李书田同样不放松。他与学生见面只用英语对话,还随机出题要学生回答,学生虽然对他很是敬重,但老远看见他都要躲着走,怕答不出他的问题落下个不好的印象。
其次,是实际的工程技术训练。李书田非常认同《公羊传》中“巧心劳手成器物曰工”的说法,认为“巧心”,扎实的理论,与“劳手”,熟练的技术,此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他要求学生除了在校内和实验室实习外,从三、四年级开始,每年寒暑假必须进行一项地质调查或者实地测量等类的实习,实习费用由学校担负。
第三,是增强组织与管理能力。李书田觉得工程师与科学家不同,不可能只窝在自己的小范围里埋头钻研,而是要与各种工程人员打交道,所以组织与管理能力不可或缺。为此,他告诫学生:“同学在校四年有接触约700同学之机会,如能认识了解此700同学,是将来之借助和助人的一大力量,胜过一张文凭而有余。”他还曾制定了一年级学生必须以组为单位进行演讲,开展演讲比赛的规定,并计入学分,以此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