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聪明女人情绪操控术
7421700000006

第6章 聪明女人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5)

实验结果表明,情绪的确会像病毒一样感染他人。当那位助手以愉快或热情洋溢的语调与大家一道讨论时,其情绪也感染了小组中的其他人,在会议进行中,小组成员的反应也更积极。如果她动辄就发脾气,其他成员也更容易生气发火。不过,当她情绪低落消沉时对其他成员没有什么影响,这可能是因为情绪低落消沉本身就是一种不引人注意的退缩表现,如眼光不与他人接触,那自然不会产生更强烈的反应。

人的大脑中情感系统的调节不仅是人体内部的调节。而且还受外部因素,比如人际关系的影响。情感是一个开放性的循环系统,也就是说,人脑如此设计是让别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情绪。人们之间的情绪会互相感染,看到别人表达情感就会引发自己产生相同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传递与协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人际关系互动的顺利与否,便取决于这种情绪的协调。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许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到女性心理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确信情绪也是一种生产力。管理者认为,自己的情绪不光是自己的事,它还会形成一个小气候,影响企业的效益。

心情愉快比情绪不好有更强的感染力,它能鼓励大家相互合作、处世公正、互相协助,能促进整个公司良性运转。良好的效果产生了健康的情绪,客观的测评还表明企业的工作效率更高。

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发现,制图员被草图中的一个简单问题搞得焦头烂额。项目完工的期限快到了,大家的压力都很大。这位项目经理向她的同事走去时,发现自己的拳头都攥紧了,她对那恼火的完工期限非常憋气,也因为那位制图员的工作无进展而觉得非常恼火。

她努力使自己放松,然后问那位制图员:“怎么回事?哪儿不对劲儿?”制图员唠唠叨叨地诉说了他遇到的麻烦。抱怨掌握的有关信息太少,难以完成制图任务,还说,给他做这件事的时间太紧了。

项目经理十分同情他,请他谈谈具体遇到了哪些问题。说话时,项目经理很随和,且始终带着鼓励的口吻,注视着制图员。她告诉制图员,其实,她本人也快被压垮了。

她通过一连串的问题逐步引导制图员,让他意识到自己实际掌握的信息比想象的要多,而他是完全能够完成制图任务的。于是,这位制图员在她的鞭策和鼓励下,急急忙忙又赶着绘图。临别时,项目经理与制图员开玩笑说,有些情况大家都忽略了,比如说副总裁,其实就是他揽下了这桩棘手的生意。最后,他俩都笑了起来,然后,各自干起了手边的活儿。

那位项目经理究竟用了什么魔法,竟收到了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她让自己置身其中。

尽管他俩的谈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这种接触交流反映了工作中心理与情感呈现的性质。就这点来讲,当人们身临其境时,就会高度认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也将最有成效。而此时,其他人很容易受到其影响和感染,积极地出主意、作贡献、想问题。

与此相反的是做事心不在焉。这种情况在那些干工作生搬硬套、无精打采或无条理的人身上最常见。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不会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的研究证明,只要20分钟,一个人就可以受到他人低落情绪的传染。在社会交往中,个人情感对其他人的情绪有着非常大的传染作用,如果你喜欢和同情某个人,你就特别容易受到那个人的情绪影响。

所以,对于控制不住自己而在家庭、职场中经常发泄不良情绪,制造情绪污染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学会快乐,变消极情绪的污染源为积极情绪的传播源。

在情绪的世界里聪明女人会生活得更好

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些情境折射到人们的身上就有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情绪。各种情绪的叠加、混合,使得人的情绪更加丰富多彩,于是又有了喜忧参半、悲喜交加、惊喜不已等复杂情绪的体验。

情绪是一种利弊两面的内心体验,它集建设性与破坏性于一身:它会引导我们以恰当、现实的方法做事,也会让我们做错事而接受冲动的惩罚。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甘心做情绪的奴隶,受情绪的支配,人应该能够调节情绪。情绪是洪水,而我们的理智就是制动情绪洪水的一道闸门。

情绪是一种抉择,而非事件的结果。

古时有一位叫爱地巴的女人。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惯,每当与他人生气并要起争执的时候,她便会以最快的速度跑出家门,绕着自家的房子和田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地边喘气。这个习惯她保持了一辈子,也让她在村子里赢得了良好的人缘与广泛的尊敬。后来当她的孙子问她这样做的原因时,她说:“年轻时,我碰到生气、吵架之类的事情时,就绕着房子和田地跑三圈,边跑就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田地这么少,我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孙子又问:“可是后来你已经很富有了啊,你怎么还那么做呢?”爱地巴回答说:“这时候我就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他们斗气呢?想到这儿,气就消了。”

有的人将情绪归因于他人或外界因素,但事实上,情绪是一种抉择,而不是任何事情的结果或成果。要相信你完全有能力做到驾驭自己的情绪,因为你才是情绪的主人。

能真正成为情绪的主人的人,往往是情商极高的人,他们能够将各种情绪控制得恰到好处,并收放自如。在人际交往中,这些人常会凝聚极高的人气与好评,甚至比那些高智商的人,更容易获得职位的提升与生活的幸福。

这种能力与人格特质并非生而有之。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它,但需要你有意识地观察、体悟、培养与不断地修炼。

一个小女孩正在与他的祖父聊天。她问祖父:“你认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祖父回答说:“我感到有两只狼在我心中搏斗,一只充满愤怒和仇恨,另一只充满爱、谅解与和平。”小女孩又问:“哪一只将能战胜对方呢?”祖父说:“我平时喂养的那一只。”

老人的话正表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操控情绪的高情商要靠我们平时的学习、培养和修炼。

每个置身于烦琐生活中的女人都会有情绪上的烦闷,这是不可避免的一种情绪。和别人闹别扭,在单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到烦恼。

孩子学习不好,婆媳或夫妻关系紧张,也是造成一些女人有情绪问题的原因。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烦心事,人生的道路不平坦,关键看你怎么办?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学会情绪管理,善于疏导不良情绪。

在林肯任美国总统期间,一天,陆军部长来到林肯的办公室,非常生气地告诉他:一位少将说话很刻薄,用侮辱的话指责了他。林肯建议他写一封同样尖刻的信回敬那个少将。陆军部长照林肯说的做了。他写好信,把信装进信封。林肯问:“你要干什么?”他答:“寄出去啊!”“不要胡闹!”林肯说,“这封信不能发,赶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陆军部长很诧异:“不是你让我写的吗?”林肯解释说:“这封信的作用就是让你解气,把你想发泄的愤怒表达出来,不是真要你发出去给人家。如果写了这封信,你已经解气了,就把它烧了吧。如果没解气,就再写第二封、第三封,然后再烧掉!”

这个小故事说明:当你因为某件事情产生坏情绪的时候,不妨想办法把坏情绪释放出来。疏导的办法比堵的办法更能有效地治疗人们的糟糕情绪。有些人不好意思暴露自己的不良情绪,有了烦恼就偷偷地扛下来,积累多了就成了心病,也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积郁成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国外有些企业专门设有发泄室,里面画着某些人的像,或者做几个沙包,代表某些人。一旦有人因为什么事情生气了,就到发泄室,对着他们假想的发泄对象骂一通,打一通。之后,再若无其事地去工作,该干吗干吗。这种情况在我们看来肯定是不可思议的,跟神经病差不多。我们习惯把恨、愤怒、不满压在心里,表面上维持一团和气。其实,这样做不利于情绪健康,不是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

聪明女人决定情绪,情绪决定成败

人的最基本的情绪是和我们的身体直接相关的。痛苦、愤怒、恐惧等通常被认为属于“危险”的情绪,它们意味着发生或即将会发生危险;而后两者则属于“令人愉快”的情绪,告诉我们可以放松和享受,需要可以得到满足。

当人们面对那些“危险”情绪时,如果不能及时缓解的话,这些情绪可能变成绝望,而所有的这些情绪都和癌症以及其他危险疾病相关。如果这些情绪困扰着你,那么相应地,你感受到快乐和爱的时候就非常少。

虽然人类的情绪还有许多,但几乎都建立在这五种情绪的基础上。为了从正面情绪中受益,我们需要学习掌控自己的情绪。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需要处于一个情绪真空环境了。掌控情绪意味着:你能通过给自己充电,拥有对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健康信念,来改变自己的不健康情绪。这些信念,会给我们带来诸如勇敢、容忍、同情这些更为健康的情绪和心态。

情绪是感情的一种症状,而不是问题的根源。可是绝大部分人都把情绪看做是问题本身,比如家长往往针对孩子的情绪而加以斥责,目的只是制止情绪的出现。情绪虽然得到了制止,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是很普遍的。

情绪是感情的先知,每个人出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其实是告诉你,你的生活和事业哪里出了问题,需要你去做出处理。

每份情绪都有其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指明一个方向,便是给我们一份力量,甚至两者兼有。其实人生中出现的每一件事都提供我们学习怎样使人生变得更好的机会。情绪的出现,正是保证我们有所学习。聪明的女人知道如何决定自己的情绪,她们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而使自己获得成功。

比如你会有被别人看低的感觉,这是由别人的行为产生的情绪反应,如果你不甘心,你就会发愤努力。这种感觉如同痛感。只有你感觉到了痛,才会把手从火炉上抽回,从而保证你的安全。情绪也一样,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表现,生命将会变得非常脆弱。也就是说,如果情绪能被妥善运用,是可以使人生变得更好的。

只是要“运用”它,必须先使它臣服,受你驾驭。所有的情绪都能被你掌控,就等于你有效地利用了你所拥有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是你所独有的。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愉快、欢喜、伤心、愤怒都会陪伴在左右,很多人已经习惯,但却不能控制。掌控与利用有效的情绪资源,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度过情绪的低气压,回到协调的生活的有利保障,能给我们带来健康的生活。

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是由于某一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是信念导致了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如果你看到你的一个朋友,她情绪低落、行为颓唐、精神不振。你上去问她,“为何如此?”他会告诉你,由于碰到一个什么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所以才会如此。你可能会认为她的解释很合理,很有道理。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

两个花匠去卖花盆,途中翻了车,花盆大半被打碎。一个花匠说:“完了,坏了这么多花盆,真倒霉。”另一个花匠说:“真幸运,还有这么多花盆没有打碎。”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是由于某一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是信念导致了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称之为“ABC理论”。这一理论纠正了我们惯常的思维定式。通常我们会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则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C直接的原因。结论:不是事件,而是你对事件的认识决定你的反应。

客观事件我们是无法左右的,有些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主观信念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控制的。虽然我们无法避免所有不合理的信念,但我们应充分认识它的存在,尽量减少其对我们生活的负面影响。不合理信念具有以下3个特征。

第一,绝对化要求。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计划不如变化快”,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同样,周围的人与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过分概括化。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包括自己或他人),这无异于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每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第三,糟糕至极。糟糕就是不好、坏事了的意思。当一个人讲什么事情都糟透了、糟极了的时候,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最坏的事情,是一种灭顶之灾。我们当然希望不要发生我们所认为得非常不好的事情,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当一切已成事实,我们必须努力去接受现实,尽可能地去改变这种状况;实在不可能改变时,则要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