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别录
李叔同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言。宜俭约。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动于欲,欲速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聪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重。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行,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事到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以淡字交友。以齐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尹和清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受。不可不谨。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吕新吾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怒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仇,彼亦趋死若骛,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风。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现诚。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宜体次言。学以静为本。
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凡取人,当舍其旧而图其新。自贤人以下,皆不能无过。或早年有过,中年能改。或中年有过,晚年能改。当不追其往。而图其新可也。若追究其往日之过,并弃之其后来之善,将使人无迁善之门,而世无可用之材也。以是处心,刻亦甚矣。
寡欲,省多少劳扰。待人当宽而有节。轻诺则寡信。只可潜修默进,不可求人知。
凡事皆当推功让能与人,不可有一毫自得自能之意。读正书,明正理,亲正人,明正心,行正事,斯无不正矣。名节至大,不可妄交非类以坏名节。既往之非不可追,将来之非不可作。此吾之自省也。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业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身埋在鸩毒中矣。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张梦复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忍。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湾早耳。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海。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李叔同
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每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怎得来这里读书,又复得闻佛法哩!今这样,真是好极了。诸生得这难得机缘,应各起欢喜心,深自庆幸才是。
我今讲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为法舍身的几段故事给诸位听,现在先引《涅槃经》一段来说。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当无佛法时代,曾作婆罗门,这位婆罗门,品格清高,与众不同,发心访求佛法。那时忉利天王在天宫瞧见,要试此婆罗门,有无真心,化为罗刹鬼,状极凶恶,来与婆罗门说法,但是仅说半偈(印度古代的习惯以四句为一偈)。婆罗门听了罗刹鬼所说的半偈很喜欢,要求罗刹再说后半偈,罗刹不肯。婆罗门力求,罗刹便向婆罗门道:“你要我说后半偈也可以,但你应把身上的血给我饮,身上的肉给我吃,才可许你。”婆罗门为求法故,即时答应道:“我甚愿将我身上的血肉给你。”罗刹以婆罗门既然诚恳地允许,便把后半偈说给他听。婆罗门得闻了后半偈,真觉心满意足,心中甚为欢喜,并且把这偈书写在各处,遍传到人间去。婆罗门在各处树木山岩上书写此四句偈后,为维持信用,便想应如何把自己肉血给罗刹吃呢?他就要跑上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跳跃下来,自谓可以丧了身命,便将血肉给罗刹吃。
罗刹那时,看婆罗门不惜身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动,当婆罗门在高处舍身跃下,未坠地时,罗刹便现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这婆罗门因得不死。罗刹原系忉利天王所化,欲试试婆罗门的,今见婆罗门求法如此诚恳,自然是十分欢喜赞叹。若在婆罗门因志求无上正法,虽弃舍身命亦何所顾惜呢!刚才所说:婆罗门如此求法困难,不惜身命。诸位现在不要舍身,而很容易的得闻佛法,真是大可庆幸呀!
还有一段故事,也是《涅槃经》上说。过去无量劫时候,释迦牟尼佛,为一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见人皆先供养佛然后求法,己则贫穷无钱可供,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当在大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一病人,医生叫他每日应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因向贫人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这位穷人,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洽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当时病人应允,即先付金钱。这穷人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吃到一个月,病才痊愈。当穷人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法的方面,竟如没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这穷人因求法之故,发心做难行的苦行有如此勇猛。诸生现今在这院里求学,早晚皆得闻佛法,不但每日无须割去若干肉,而且有衣穿,有饭吃,这岂不是很难得的好机缘吗?
再讲一段故事,出于《贤愚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候,有一次身为国王,因厌恶终其身居于国王位,没有什么好处,遂发心求闻佛法。当时来了一位婆罗门,对这国王说:“王要闻法,可能把身体挖一千个孔,点一千盏灯来供养佛吗?若能如此,便可为你说法。”那国王听婆罗门这句话,便慨然对他说:“这有何难,为要闻法,情愿舍此身命,但我现有些国事未了,容我七天,把这国事交下着落,便就实行。”到第七天,国事办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个孔,点千盏灯,那时全国人民知道此事,都来劝阻。谓大王身为全国人民所依靠,今若这样牺牲,全国人民将何所赖呢?国王说:“现在你们依靠我,我为你们做依靠,不过是暂时,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将来成佛,当先度化你们,可为你们永远的依靠,岂不更好,请大家放心,切勿劝阻。”那时国王马上就实行起来。呼左右将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灯心安好,欣然对婆罗门说:“请先说法,然后点灯。”婆罗门答应,就为他说法。国王听了,无限的满足,便把身上一千盏灯,齐点起来,那时万众惊骇呼号。国王乃发大誓愿道:“我为求法,来舍身命,愿我闻法以后,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这声音一发,天地都震动了,灯光晃耀之下,诸天现前,即问国王:“你身体如此痛苦,你心里不后悔吗?”国王答:“决不后悔。”后来国王复向空中发誓言:“我这至诚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愿我此身体即刻回复原状。”话说未已,至诚所感,果然身上千个火孔,悉皆平复,并无些少创痕。刚才所说,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
以前我曾居住开元寺好几次,即住在贵院的后面,早晚闻诸生念佛念经很如法,音声亦甚好听,每站在房门外听得高兴。因各种课程固好,然其他学校也是有的,独此早晚二堂课诵,是其他学校所无,而贵院所独有的,此皆是贵院诸职教员善于教导,和你们诸位努力,才有这十分美满的成绩,我希望贵院,今后能够继续精进努力,不断的进步,规模益扩大,为全国慈儿院模范,这是我最后殷勤的希望。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朱光潜
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最令我景仰的一位高士。一九三二年,我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当教员时,有一次弘一法师到白马湖访问他在春晖中学里的一些好友,如经子渊、夏丏尊和丰子恺。我是丰子恺的好友,因而和弘一法师有一面之缘。他的清风亮节使我一见倾心,但不敢向他说一句话。他的佛法和文艺方面的造诣,我大半从子恺那里知道的。子恺转送给我不少的弘一法师练字的墨迹,其中有一幅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一段偈文,后来我任教北京大学时,萧斋斗室里悬挂的就是法师书写的这段偈文,一方面表示我对法师的景仰,同时也作为我的座右铭。时过境迁,这些纪念品都荡然无存了。
我在北平大学任教时,校长是李麟玉,常有往来,我才知道弘一法师在家时名叫李叔同,就是李校长的叔父。李氏本是河北望族,祖辈曾在清朝做过大官。从此我才知道弘一法师原是名门子弟,结合到我见过的弘一法师在日本留学时代的一些化装演剧的照片和听到过的乐曲和歌唱的录音,都有年少翩翩的风度,我才想到弘一法师少年时有一度是红尘中人,后来出家是看破红尘的。
弘一法师是一九四二年在福建逝世的,一位泉州朋友曾来信告诉我,弘一法师逝世时神智很清楚,提笔在片纸上写“悲欣交集”四个字便转入涅槃了。我因此想到红尘中人看破红尘而达到“悲欣交集”即功德圆满,是弘一法师生平的三部曲。我也因此看到弘一法师虽是看破红尘,却绝对不是悲观厌世。
我自己在少年时代曾提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个理想的形成当然不止一个原因,弘一法师替我写的《华严经》对我也是一种启发。佛终生说法,都是为救济众生,他正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人世事业在分工制下可以有多种,弘一法师从文化思想这个根本上着眼。他持律那样谨严,一生清风亮节会永远严顽立懦,为民族精神文化树立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