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流纪事》血战台儿庄
7450200000005

第5章 李品仙池河阻击 于学忠淮河破敌(1)

1937年12月中旬,日军第十三师团自镇江、南京、芜湖渡江沿津浦线北上,与津浦线北段日军遥相呼应,准备一举攻下徐州。津浦线南段,我军自南京失陷后已撤往浙皖腹地,造成淮河一带阵地空虚。李宗仁调兵遣将,加紧作战部署,其要旨为:“以战区大部分部队沿津浦路侧击,开展运动战、游击战,阻敌南进,各兵团作战目的是要于滁县、明光等处,逐次抵抗,最后将北进之日军阻止于淮河南岸。”基于这样的作战方针,李宗仁立即将原驻海州的李品仙第十一集团军(辖刘士毅第三十一军)调至津浦线南段滁州、明光一带,纵深配备,据险防守,并与于学忠、徐源泉各军及安徽境内各部队组成淮南兵团,负责津浦线南段对日作战。

李品仙,字鹤龄,1890年5月14日生,广西苍梧人。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李品仙于1937年8月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七军、第三十一军、第四十八军3个军。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李品仙所部奉命于9月中旬派韦云淞率第四十八军赴上海参战,旋在桂林将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组织就绪,9月29日起程开赴徐州。11月第七军、第四十八军另组第二十一集团军,由原第七军军长廖磊升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三十一军(辖一三一、一三五师及一三八师3个师)。

津浦线南段各作战部队,桂系军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军队大半来自广西农村,忠厚淳朴,与招募军队迥然不同,在李品仙的亲自调训下,不仅战斗力较强,而且风纪良好,开赴前线,与当地人民之间形成了友善和谐的关系,为日后发动民众,军民合作共同抗敌,打下了基础。所以,当人们看到桂军开赴抗日前线时,都认为这样的军队能够打胜仗。

李品仙受命负责津浦南段防御作战后,即根据第五战区制定的作战方针,对所属各军下达命令如下:(1)于学忠军位置于淮河北岸,沿淮河北岸构筑防御阵地,拒止敌之北进,并以一部进至南岸防守蚌埠,不得已时再撤回淮河北岸固守。

(2)第三十一军以一部在刘府附近,主力在凤阳、红心铺附近占领阵地,行攻势防御,对沿铁道线北进之敌实施侧面攻击,将敌切断分割包围而歼灭之。另以一部进出张八岭、明光一带实施游击,迟滞并引诱敌人前进。

(3)徐源泉之第十军即由现地速向合肥推进,策应第三十一军之作战,杨森之第二十军在徐军到达前,以一部驻和县、裕溪口等处警戒江防外,主力即将移驻安庆,任长江北岸一带之防守。

(4)二十一集团军应即日由九江渡江北返向合肥集结整理待命。

(5)第十一集团军总部于元月五日移驻寿县。

部署完毕后,李品仙亲自赴各县镇视察,宣传抗日,号召民众群策群力,共同杀敌。

1938年1月上旬遵照大本营指示,日军第十三师团开始由滁县沿津浦路北犯,行至张八岭、岱山铺等地遭到我第三十一军的节节抵抗。该军驻守明光以南地区,湖沼山丘交错,易于防守,而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则不易发挥威力。日军北侵遭到堵截,即自南京增派援军及坦克、野炮等重武器,倾巢来犯,我军奋起迎敌。李宗仁在敌我双方消耗至相当程度时,命令三十一军对敌的抵抗适可而止,全师西撤,让开津浦路正面,但仍保有随时出击的能力。1月17日,日军占领明光。刘士毅率部退守池河西岸梁家山、马家岗、三河集及池河东岸的池河镇、藕塘一线,与铁路西侧珠龙桥的日军对峙。

池河镇在明光以南约27公里处,位于津浦路西侧,其东山地绵亘,西面则为起伏较缓的小高地,村落稠密,道路纵横。池河又名明光河,在津浦线西侧由南向北穿过铁路,流入与洪泽湖相通的女儿湖。明光站地处池河与铁道交汇点的东面。沿池河两岸部署的我军阵地,不仅阻挡了日军的北进,而且对于铁道线正面的敌军亦构成重大威胁,使敌人不敢冒险由明光继续向临淮关进攻。因此,池河一役,势不可免。

1月23日,日军增援部队陆续抵达,连日用大炮猛烈轰击我方阵地,并分3路冒雪强渡池河:一路在明光对岸的梁家山、马家岗;一路在三河集;一路则由珠龙桥攻池河镇。我守军将士虽多为南方健儿,不适应雪天作战,但仍在抗战热情鼓舞下英勇杀敌,击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从25日起,战事渐趋激烈,敌后援部队已增至2000余人,向我梁家山一带阵地猛烈炮击,并以机枪掩护其步兵于黄昏时强行渡河,我八○九团官兵奋起还击,将渡河之敌百余名悉数歼灭。26日下午2时,日机炮联合作战,先以飞机10余架对我西岸阵地狂轰滥炸,继以重炮密集射击,使我方阵地工事遭到严重毁坏,日军随之在明光、汤郢铁桥、西街等处同时渡河,一度攻入河西阵地。我守军八二四团虽处劣势,仍浴血奋战,与渡河之日军肉搏10数次,于次日在八○九团协助下,收复阵地。与此同时,三河集至池河镇一带,战事亦激烈展开。

28日,被我击溃的西街方面的日军转由马家岗、七里河等地进攻,同样受到我军的痛击。

29日下午2时,日军再次由西街渡口强行渡河,我方阵地在敌机炮联合猛烈轰击下已毁坏殆尽,且守军第四○五旅经数日来昼夜苦战,疲乏已极,死伤甚众,不得已由梁家山向五里墩阵地撤退。日军渡河者约千余,在占领梁家山阵地后继续向我五里墩猛攻。下午5时,大王山东北又有日军五六百人向我右翼迂回,铁路以北也出现千余名日军向我左翼运动,企图包围五里墩阵地。此时,我军预备队业已悉数用尽,守卫将士在内困不堪、外无救援的情况下,仍力拒敌人的前进势头,坚持至黄昏后,才利用黑夜掩护摆脱敌军包围,逐次向燃灯寺、谢家后山、坦山寺、老凹山、小溪河、吴庄沿线既设阵地转进。当日,池河镇方面日军增至二三千,并以飞机10余架、坦克10余辆掩护攻击,我守军四一二旅与敌血战半日,因伤亡重大,向池河镇西岸转进。

30日,坚守马家岗、三河集之线的第一三八师,迫于周围日军的包围态势,亦放弃东岸阵地,向桑家涧阵地撤退。一三一师奉命至亘五里、捞王家、官桥、吴家之线及老人仓附近埋伏,阻击日军,以10倍于敌的伤亡坚持两日之久,确保了其他部队的安全西撤。

自24日起至30日止,在历时7昼夜的池河之战中,我军伤亡过半,歼敌近2000名。至此,池河阻击战遂告结束。

日军占领池河两岸后,由池河镇沿公路迅速向西进击,连陷第一三五师梁家山、燃灯寺等阵地,三十一军遂被迫向西撤至定远、凤阳一带。敌又增加兵力数联队,共2万余人,于2月2日下午由明光、池河以全力向我进犯,一路犯凤阳、定远;一路犯临淮关,对蚌埠取包围态势。我军官兵虽奋力拼搏,终因工事尽毁,无险可守,忍痛退出蚌埠。2月4日,日军至此,南段津浦线西侧失陷。日军急谋渡淮北上,淮河阻击战就此展开。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向东流经豫、皖、苏三省,注入洪泽湖,全长约1000公里,水深流急,是我国四大名川之一。淮河北邻黄河,南接长江,在抗战初期是津浦线南段我军继池河之后的又一道天然防线。1938年2月2日,日军业已抵达淮河南岸。但敌军挟大量重武器一时难以渡河,为我军凭河据守提供了有利时机。第五战区决心坚守淮河。

2月2日,李宗仁电召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前往徐州接受任务,命其开往淮河北岸,接替三十一军防务,阻敌前进。4日,于学忠率五十一军抵淮河前线。

于学忠,字孝侯,祖籍山东蓬莱县。1890年11月19日生于奉天府金州厅旅顺地方(今辽宁旅顺)。其部属张学良的东北军。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于学忠奉命率五十一军开赴青岛,配合沈鸿烈所部海军第三舰队守卫海防。8月,于学忠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指挥全军沿青岛崂山一线布防,构筑工事。12月25日奉命退出青岛。

1938年1月24日,韩复榘被执行枪决,于学忠被任命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五十一军撤出青岛后,调至津浦线南段接替三十一军在临淮关、蚌埠一带布防。

五十一军是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于学忠平日善于将兵,深受部下拥戴。部队的战斗力很强。五十一军下辖第一一三师(师长周光烈)、一一四师(师长牟中珩)。部队开抵淮北前线后,立即在西起怀远东至五河沿淮河1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布防,严阵以待。

2月5日至7日,日军在蚌埠、怀远作试探性攻击,企图强渡淮河、涡河,均被五十一军击退。之后,日军渡河攻势集中于小蚌埠。小蚌埠位于蚌埠对岸。河面狭窄,加之蚌埠船坞停有木船千只被日军俘用,故日军决定对小蚌埠采取中央突破战略,于8日开始强渡,淮河之役正式揭开战幕。

2月8日下午,日机24架在小蚌埠上空狂轰滥炸。晚上,日军在木船上堆放沙包或用棺材装满泥土并配以机关枪,在炮火掩护下,连续3次强行渡河。我一一三师三三七旅六七三团奋起还击,将敌击退。敌人接着又发动两次进攻,小蚌埠半陷敌手,我六七三团同来犯之敌展开白刃战,经反复冲杀,至9日凌晨l时,将小蚌埠完全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