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军进入广东后,首先就瞄准了大埔县的三河坝。三河坝位于汀江、梅江、韩江的会合口,地形险要,三河坝这一地名也就此而得。占领了这个水路交通枢纽,能后倚闽赣,又能顺流直下潮汕。
其实十几天前在汀州召开军事会议时,参谋团就作出了以主力取潮汕,夺取三河坝后留一部分兵力驻守的决定。这样,就决定了起义军要实行第一次分兵:由朱德率领第二十五师共2500余人驻守三河坝,警戒梅县方面的敌人,其他部队由周恩来为首的前委及叶、贺等率领占领潮州、汕头。
9月19日,第二十四师作为先头部队进占了三河坝,当地的国民党守军闻风而逃。不过起义军前头部队进入市镇后没有停留,第二十军也穿镇而过,后面的革命委员会机关队伍进入镇子时,突然有一股敌军乘坐汽船从梅江方向前来反攻,同时发现镇内的一伙反动便衣武装也蠢蠢欲动,企图暴动。当时掩护革命委员会机关的只有一个连的兵力,其余的都是机关勤杂人员。在此危险关头,熟悉当地情况的彭湃带着十几个人化装上街,侦察清楚镇内反动武装的情况,以突然行动顺利地将他们缴了械。朱德率领几十个士兵在江边以火力迎击乘汽船来犯的敌人,一举将其击退。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朱德率领身边仅有的8个士兵还沿江追击了一番。得胜回镇时,革命委员会的同志又大呼“军长来了”,故意让镇上的人知道。经过这么一番近似“空城计”的周旋,总算守住了三河坝。这次战斗后查明,来犯之敌是已进驻梅县松口地区的钱大钧的第二十师。会昌一战未能将他歼灭,这个老对手此时经过补充,又到此处来作乱。
考虑到三河坝的重要和上游驻有敌军,起义军领导确定应把随革命委员会机关之后进入该镇的第二十五师留下守卫。该师是起义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主力,是由原二十五师的七十三团全部和七十四团一部、七十五团少部参加南昌起义后编成的,老底子就是北伐时第四军的叶挺独立团。把这么一支部队留在了三河坝,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进入潮汕部队的力量。
在革命委员会机关离开三河坝时,参谋团要朱德留下指挥守镇的第二十五师。做出这一安排,主要是考虑到三河坝作为一个次要方向,也应有一名军级干部坐镇。坚守三河坝的部队本来与朱德并无渊源,反倒是第二十五师的师长周士第从黄埔军校毕业分配到铁甲车队担任领导起,就一直是这支部队的负责人。这时朱德的第九军其实已经没有部队了,名义上还有军官教导团一个营的番号,实际上部队已经合并到第二十五师里面去了,身为副军长的朱德只是“客居”在这支部队中。由于他毕竟是云南讲武堂出身,10多年前在护国军中就当过旅长,又到德国、苏联学习过军事,论地位、资历自然超过那些师领导。于是决定留第二十五师在三河坝时,自然要安排朱德作为总负责人,师里的领导也要听他指挥。
对于朱德成为这支部队的领导,当时在第二十五师任团指导员的陈毅多年后在回忆三河坝战斗的情形时说:这时候,朱德同志才成为这支部队的领袖。朱德同志在南昌暴动的时候,地位并不算重要,也没有人听他的话,大家只不过是尊重他是个老同志罢了。
对于三河坝分兵,在起义失败后很多人都予以指责,认为是起义部队领导集团的一个重大失策,以致分散了兵力。
从当时的战术上讲,这一批评可以说是正确的,这一分兵直接导致了潮汕失败。然而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发展方向来看,恰恰由于有三河坝分兵,在起义部队的潮汕失败时才有一支力量北撤到井冈山,为后来的红军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后来的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也才有了朱德、陈毅,以及粟裕等一批日后叱咤风云的共产党将帅们所展示军事才能的舞台。
真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此次分兵,直接酿成了潮汕失败的大祸,三河坝留下的部队也损失惨重。可是如果不分兵,起义军也许暂时不会失利得那么严重,然而当时在夺取大城市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兵力集中在一起,即使短期能坚持下去,下一步可能会失败得更惨。正是由于分兵后的失败,尤其是留在三河坝的部队被隔断不能去潮汕和海陆丰,被迫北上粤湘边,日后才有了朱、毛的井冈山会师,人民军队才出了一位敬爱的朱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