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7455400000140

第140章 东南卷及其他(41)

在库区,有一个村庄叫白岩村。村里有位移民叫许大爷。一度,许大爷对移民工作很反感,负责他所在片区的移民干部多次去做工作都被骂了出来,而且骂得很让人下不了台。郭海光闻知这一情况后,决定亲自上门。郭从侧面了解到许大爷有一个弟弟在县城做生意,便邀请他一起去。两人进了门,许大爷一见弟弟也来劝了,就没好意思开口骂人,但只是一言不发坐在墙角里,谁也不理。郭有备而来,知道许大爷家就剩下老伴和他两人,儿子去西班牙打工了。郭就先不跟他谈移民的事情,而是谈起了他们的儿子:“儿子不在身边,两位老人生活是不是不方便?”许大爷听了不为所动。郭也不计较,继续说:“他一个人在外面打工不容易啊,在外国也不知道有多挂念你们两位老人,以后两位老人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们,我们替你们解决。”听了这话,老人原本拧着的眉头终于渐渐舒展开来,偏着的头也低下了,一口一口吸着烟默不作声。郭知道这话起了作用,僵局已经打开。果然,后来郭又多次找到许大爷,慢慢向他讲起移民前后的利弊。终于,许大爷同意动迁,并且和郭海光成了好朋友。

和所有大型水电站一样,滩坑水电站建设项目集发电、生态、灌溉、防洪、供水、旅游为一体。已经建成的水电站,形成了一个水域面积达70 .93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是杭州西湖面积的10倍,水库总容量达41 .5亿立方米。而高162米的电站大坝,雄居华东第一高坝。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是眼下浙江省单机容量最大的常规水电站,电站年发电量为10 .35亿千瓦时。水库具有多年调节性能,可承担浙江电网的调峰、调频、调相及事故备用任务,有利于缓解电网调峰压力,优化电源结构,也有利于浙江电网对三峡送电和西部水电的低谷电能和季节性电能的吸纳。可为系统每年节约标准煤34万吨左右,同时电站投入运行后可降低系统内燃煤火电的调峰幅度,改善浙江电网系统的运行条件,节省燃料,减轻环境污染。

与传统水能的利用方式不同,抽水蓄能电站与潮汐电站可归入新能源范畴。抽水蓄能电站有“电力粮仓”之誉。我们都知道,电能是无法储存的,它的生产、销售与使用都在一瞬间实现,但是,抽水蓄能电站却能让电储存起来。抽水蓄能电站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它可将电网负荷低时的多余电能,转变为电网高峰时期的高价值电能,还适于调频、调相,稳定电力系统的周波和电压,且宜为事故备用,还可提高系统中火电站和核电站的效率。简单地说,在负荷低谷时,吸收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抽水,这时它是用户。在负荷高峰时,向电力系统送电,这时它就摇身一变,成了发电厂。也可以这么说,抽水蓄能电站抽水是把电能转换为水能的过程;而发电则是把水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

因为这种特殊的发电原理,抽水蓄能电站的建造与传统水电站相比,对地理环境的要求就相对特殊。抽水蓄能电站通常主要由上水库、下水库、引水系统、厂房、抽水蓄能机组和开关站等部分组成。上水库的高程必须要高于下水库,其作用在于把提高了高程的水体蓄存起来,达到蓄能的目的。下水库的作用在于蓄存发电下放的水量,不使流失,以便再度将其泵入上水库进行蓄能。上水库可以利用已建水库或天然湖泊,也可新建。下水库除可利用已建水库、天然湖泊或新建外,也有利用海洋或河道作下水库的情况。

世界上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于1882年诞生在瑞士的苏黎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世界上抽水蓄能电站得到迅速发展,却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也就是说从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到迅速发展,中间相隔了近80年。中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起步相对较晚,60年代后期才开始研究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并于1968年和1973年先后在中国华北地区建成岗南和密云两座小型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但后期的发展却比较快,已经建成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其装机规模曾经名列世界前茅。而浙江省在抽水蓄能的建设与运行,也可圈可点。目前已经建成的有湖州境内的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以及台州境内的天台桐柏抽水蓄能电站。

安吉建城逾1800多年,汉灵帝赐名“安吉”,取之《诗经》“安且吉兮”。安吉境内群峦叠嶂、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秀竹连绵,是新崛起的生态旅游县。位于灵峰山麓的竹子博览园,占地600余亩,植有各类竹种300余种,被誉为“世界一流的竹种园”。境内的龙王山海拔1587 .4米,为浙北第一峰,也是黄浦江源头,山间多奇峰怪石与古木异草,保存有1200亩的原始森林,被称为天然的物种园和基因库。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就选址于此,这座风光如画的电站是我国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同类电站单个厂房装机容量最大、水头最高的一座;也是亚洲最大、名列世界第二的抽水蓄能电站。电站下水库位于海拔350米的半山腰,是由大坝拦截太湖支流西苕溪而成,使水库呈现“两岸青山出平湖”的景象,当地人也把这个湖泊称之为“龙潭湖”。在天荒坪电站上下水库间的大山中凿有长达22公里的洞室群,大小洞室45个,构成电站主、副厂房区。整个地下厂房全长200米,宽22米,高47米,6台30万千瓦机组一字排开,构成壮观的地下厂房景观。电站上水库则位于海拔908米的高山之巅,是利用天荒坪和搁天岭两座山峰间的千亩田洼地开挖填筑而成,并有主坝和4座副坝及库岸围筑,整个上水库呈梨形。平均水深42 .2米,库容量885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杭州西湖。从空中俯瞰,梨形的上水库水质清澈,其形壮美,自电站建成后,已经成为当地一景,游人不断,上水库也因此被冠以“江南天池”的美誉。

坐落在天台县华顶山麓的国清寺是我国创立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凡是进入国清寺的佛教信徒,或是普通游人,都会被寺内的一株梅树所倾倒。在寺内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植有老梅一株,苍老挺拔,传说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称“隋梅”。这株“隋梅”大约是我国现存最年老的一棵梅树了。如今,每年花开时节,依旧疏枝横空,暗香浮动。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有关天台的记忆就是国清寺和那株奇特的“隋梅”了。然而,2006年全部建成投入商业运行的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却逐步让游人多了一个可看的好去处。这座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电站无论是建设时间,还是装机容量都在天荒坪之后,但是,它在配合秦山核电站在华东电网中所产生的消峰填谷作用,却独一无二。

在中国新能源的构成比例中,潮汐发电显然是微乎其微的。目前,中国最大的潮汐电站在浙江温岭的江厦,取名江厦潮汐试验电站。这座装机总容量3200千瓦的潮汐电站,设计安装了6台双向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作为中国开发利用潮汐能源的试验基地,这座电站也是中国最大的潮汐能发电站,它的规模在世界上仅次于法国的朗斯潮汐电站和加拿大安娜波利斯潮汐电站。

潮汐是海水受月亮、太阳引力作用而发生的周期性涨落运动,具有巨大的能量。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且海岸多曲折、港湾众多,因此,潮汐能源的蕴藏量较为丰富。1982年,中国曾经进行过一次有关潮汐资源的调查,这次调查得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数据,就是说,中国沿海装机容量在500万千瓦以上的站点有191处,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2158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619亿千瓦时。20世纪50年代,中国沿海地区曾经出现过潮汐发电热,先后建设过百余座小型潮汐电站。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缺乏科学的选址,加上当时设备简陋,管理上也存在较大漏洞,所以,绝大部分潮汐电站基本上在建成以后不久就停运废弃了。鉴于此,为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潮汐能,在国家层面上,建设一座规模适中的试验电站对潮汐能进行研究,就显得顺理成章。

浙江省是中国海岸线最为漫长的省份,并且岸线曲折,适合潮汐能发电的站址较多。乐清湾属于中国沿海高潮差地区,因此,潮汐能的蕴藏量颇为丰富。最终选择温岭的江厦为潮汐试验电站所在地,主要是考虑它地理上的优越性。从1972年获国家计委批准建设,至1985年底全部建成投运,这座看起来容量不大的潮汐能发电站就为世界瞩目。这座电站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尤其是1号机组的投产发电作为发生在20世纪的一件世纪性大事,被镌刻在北京的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中。

苏轼任职杭州通判时,做了一件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事。他把疏浚西湖的淤泥在湖中堆起一道长堤,并植柳、桃、梨。后人命其为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首。一道长堤卧波,连接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每当寒冬过后,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但见一堤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拨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令人心旷神怡。苏堤上遍植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花木,因此,一年四季,均见姹紫嫣红,五彩缤纷。景色随着时序变换,晨昏晴雨,氛围不同,景色各异。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使苏堤成了人们到杭州而必到苏堤一游的地方。南宋时,苏堤一度形成湖上集市。《武林旧事》记载清明节前后游湖盛况时有如此描述:

苏堤一带,桃柳浓阴,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斤斗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又有买卖赶集,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和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叟者,在在成市。

苏轼的文学成就可流芳百世,但是,在仕途上却并不得志。最后被贬至儋州,即现在的海南。据说,从前的海南是一片蛮荒之地,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也许,在皇帝的眼中,海南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了。那时候,从京城出发到达三亚,需要多久?我们无法体验犯人们戴着枷锁一路蹒跚而来的艰辛,但他们眼中的风景,却是越走越美丽。等到他们到达三亚,他们阴郁的心情一定会豁然开朗,原来,朝廷以为蛮荒的南疆边陲竟是如此的郁郁葱葱,海阔天空。苏轼也曾到达天涯海角,他一定遥望过无边的大海,一腔才情都化作如潮的悲愤。在他惨死北归的旅途时,他会回想天涯海角的椰树和海浪吗?但是,他一定会想到杭州,在杭州任职的几年,是苏轼心情最为明朗的岁月。想必苏轼也常到湖畔流连,一日,望湖上美景,终于忍不住诗情盎然,写下咏叹西湖的千古名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苏轼之前,白居易也到过杭州,任刺史。现在的白堤,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诗人而命名的。一般人以为,就像苏轼主持修筑苏堤一样,白堤也是白居易任职杭州时修筑的。其实这是一个误会。白居易的确在杭州修过一道堤,但地址是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可惜,如今已难觅白公堤的踪迹了。不过,修筑白堤的目的,也是为了贮蓄湖水灌溉农田,可归入治水范畴。虽然白居易没有主持现在我们所见白堤的修筑,但是,他却为白堤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比苏轼稍晚,有一个后来成为南宋皇帝,叫赵构的人逃到杭州,一见西溪,就被这“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美景迷住了,如果不是他后来找到了凤凰山,他是曾经想过要在西溪建皇城的,当时他还说了一句“西溪且留下”。于是,西溪就这样“留下”了1000多年,西溪所在地的地名也因此改为“留下”。从杭州市中心出发,沿天目山路西行,过紫荆港路,行驶约5公里,可见右侧大片的草木丛生,坐于车内望窗外,那片草木,恍若不见边际,无比宽阔。城区的喧哗,至此戛然而止,突然安静下来。偶尔,在树林茅草间,能瞥见水色的反光,约略可知是一个一个的湖泊。是的,这就是杭州的西溪湿地了。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自然地形是低洼的水网平原,以鱼塘、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渚相间组成,属次生湿地,现存面积约12平方公里。湿地山水交融,区内70%是水域,以至于村庄田野之间非舟莫渡。

西溪湿地的形成,应该是很久远以前的事。但是,它的整治,却很晚。尚未治理的西溪,是连片的池塘,池塘边,有树杂乱生长,盘根错节,根系伸入水中。这一带,杭州人习惯称之为蒋村。那时的西溪,是一大片农村的田园,河流、池塘众多,但蒋村人,多以养猪为业,没有环保配套,所以,西溪的水,就到处散发着猪粪的气息。在对西溪湿地进行治理之前,在1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约1 .3万常住人口和近万名外来人口,居民在湿地圈围了约3000个池塘养鱼养鳖,饲养了25000余头生猪。湿地内河道淤塞,水质极差,生态功能日渐丧失;湿地内违章建筑随处可见,湿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已不复存在;前人的诗词、匾额、碑刻等已散落流失,湿地的“冷、野、淡、雅”的意境亦已逐渐消退。

对西溪湿地的综合保护治理是在进入21世纪之初。湿地分三期整治,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后,除对保护区内的建筑进行拆迁外,工程的一大重点是改善湿地水质,对区域水源污染进行监测,并从疏浚、截污、配水、生物治理四个方面入手,改善了西溪湿地水体环境和水体质量。此外,西溪湿地具有多姿多彩的动植物资源,这也是综合保护的重点。所以,区内被划定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历史遗存3个保护区,设立了湿地科普展示馆和3个生物修复池,将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较好、最精华、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块实行相对封闭保护,三大生态区域和生态恢复区面积达3 .25平方公里,约占一期保护工程总面积的94%。同时,加强地形整理,整理坍塌塘堤,对383个鱼鳞塘实行了保护,通过增加水、陆关系的变化形式,优化植被配置,设置水禽栖息地以及人工鸟巢等设施,使更多动植物能在西溪找到生存、繁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