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7455400000064

第64章 西部卷(8)

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在2000年5月成立。1997年以前还是一个县级单位。那时候,水利局管理的项目主要是一些小农水项目,而且只侧重技术管理,每年管理的资金量只有几百万元。而今,水利系统每年都要面临数百个建设项目的规划、前期立项、建设、验收、后续管理等大量工作,每年管理的资金量超过10亿元。水利系统职工总人数超过了3000人。

大规模的水利开发,是在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中央加大了对西藏的援助力度,一是中央投资规模空前;二是重点项目集中实施;三是水利惠民效果显著;四是基础工作不断加强;五是水利管理逐步规范。西藏的治水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从“八五”期间开始,西藏自治区水利建设开始把重点转到“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开发建设上来。水利建设发展目标兼及全区防洪保安、水力发电、城乡供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耕地灌溉、草场灌溉、林地灌溉。为此,中央在上个世纪90年代投资20多亿元,开始了综合开发治理“一江两河”流域的农业基础设施,整个项目计划修建40项工程,受益耕地将占西藏现有耕地面积的45 .6%。

西藏开发建设的“一江两河”是指雅鲁藏布江和它中游的两条支流拉萨河、年楚河,拉萨河流经拉萨市区,年楚河流经日喀则市。这是西藏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历时最长、涉及多行业多学科的浩大工程。雅鲁藏布江是西藏唯一东西横贯全区的河流。其中部流域是西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腹地。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了“一江两河开发建设委员会”,三地【市】成立了相应的建设管理局,18个县成立了办公室,“一江两河”的发展规划从1991年开始实施。

雅鲁藏布江之源

我几乎把雅鲁藏布江从头走到尾,那是在“一江两河”开发建设7年后的初秋,我只身来到了这条伟大而寂寞的大江。它2000多公里的流程,全在世界最雄伟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陪伴之下。它伫立于南面,就像一道连绵不断向东西方向伸展的蓝色屏风,高远的苍穹之下,一座座冰雪之峰闪耀银白的光芒。我是在阿里札达翻过冈底斯山时看到她的,曾在狮泉河看过它一眼,但瞬间就被北方来的沙尘暴吞没了。

雅鲁藏布江在古代藏文文献中称为“央恰布藏布”,意为“从最高顶峰上流下来的水”。它源出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冰山雪岭之中的杰马央宗冰川。其上游为马泉河,东流纳入拉喀藏布、年楚河、拉萨河等支流,经喜马拉雅山东端的珞渝地区,向南流入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注入孟加拉湾。全长2900公里【我国境内长为2057公里】,流域面积93万平方公里【我国境内面积为24万平方公里】。河床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鲁藏布江最为凶险的地段,诞生了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它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附近,长达496 .3公里,最深处达到5382米,核心河段平均切割深度达5000米左右。它的长度超过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美国克罗拉多峡谷【长440公里】,深度超过了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秘鲁科尔多峡谷【深3200米左右】。它令世界瞩目和惊叹,令中国为之自豪和骄傲。

雅鲁藏布江在我国各大河中,长度和流域面积均占第五位。它的主源杰马央宗曲,海拔5300米以上。在桑木桑汇合南源库比曲以后,向东流到萨噶县的里孜,这一段称马泉河。马泉河谷地开阔,河床一般在10至30米宽。里孜以上为雅鲁藏布江的上游,全长183公里。

这天上午,车从深沟开始爬山。还未在之字形的上山道爬到山顶,突然,一声爆炸声,我被惊得从座位上弹了起来。车上的打火机因为气压突降爆炸了。翻上海拔6000米的山顶,但见万山俯首,云和山峦直涌天际,罡风浩荡,大地浑黄一片,苍苍茫茫的世界仿佛呈现了数万年的岁月。我的左侧是冈底斯黄褐色的石子山高高隆起在草原上;右侧,头戴雪帽的蓝色山脉就是喜马拉雅山脉,它横贯西天;中间,一马平川的草地,像一条巨大的河床,从北向南,无遮无拦。在那极远处,有一座神山岗仁波齐,那里就是雅鲁藏布江等西藏四条最著名的河流的发源地。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高而又最年轻的山系。“喜马拉雅”一词来自梵文,“喜马”意为雪,“拉雅”意为家乡,喜马拉雅意即雪的故乡。它全长2400公里,宽约200公里至300公里,主脊山峰平均海拔6200米,其中海拔超过7000米的山峰就有50多座。最高峰珠穆朗玛雄踞地球之巅,万山之首,海拔高达8848 .43米。

冈底斯山和与之相呼应的念青唐古拉山,是西藏南、北部的分界线,也是西藏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界线。“冈底斯”藏语意为“众水之源”或“众山之根”。西藏最著名的神山岗仁波齐就在它的山系中,放射出神秘的雪光。雅鲁藏布江就一直在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脉间,相随相伴,一路由西向东奔流。

岗仁波齐没有连绵的雪峰,只有单峰孤立。山峰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雪,像一朵尚未开放的白莲,又似大地母亲的一个丰满乳房,其外形近似于标准的几何形体。在她的下面,平庸的山体拱卫在她的周围,构成了一排连绵不绝的山脉。我们就在山脉下平坦的草原上,仰视她被云团缭绕、时隐时现永难呈现全部的尊容。

岗仁波齐海拔高度6714米,它由水平向的冈底斯砾岩构成,是西藏少有的构造变动微弱的始新世地层。她的周围有着群峰争雄的塔式和古城堡式的山岭。

我的想象中,神山在两大山系的围绕之中,世人极少能够抵达那里,她荒僻、怪异,不染尘凡,只闪烁着冰雪的冷光。她在天体中倨傲一切,向偶尔到达她脚下的人类,呈现天堂似的玄秘容颜。我甚至为宗教选择这样的山系和山峰而感到一股寒气。每一个被佛教相中的圣地,大都是人迹罕至的荒漠地带或严酷的冰雪地带。人们把自己的一切妄想和传说,像抵达于她的目光一样,层层加于其上。神山的沉默仿佛鼓励了这种狂热的激情,人们甚至为自己鼓舌的种种假说和梦呓搞得迷迷糊糊,到最后连自己也搞不清是真是假,他们拜倒在自己所创造的妄想之下,战战兢兢,魂不附体。这看似人类在自己欺骗自己,自己作践自己,实则是大自然的神秘威严,不得不令人生出妄想,生出崇拜的感情。面对这样的山体,除了宗教的感情,你还能有平常心吗?

我从札达来到神山脚下,在一个牧羊姑娘和她的一群羊之中,仰望岗仁波齐,体悟人类最初的这种感情。由于现代文明对于自然的解构,它对一个有着足够科学知识的人产生不了敬畏的情感,却也产生了一份惊奇和震撼:在如此神奇的雪峰下,人何其渺小;那与天庭纠缠在一起的雪之峰峦,若隐若现,能不令人想入非非?神山与我想象不同的是——她的峰巅更加神奇!

人们曾经道听途说,不管合不合理,应不应该,几乎是盲目地不加选择地都把各自的解释加于这座山峰。印度教、耆那教、苯教和佛教争相把她加封为自己的圣地。苯教封她为“九重万字山”。苯教祖师敦巴辛绕自此而降,沿雪顶天然的梯级走下人间。其神灵居住于山中达360位之众。

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指的就是岗仁波齐。

耆那教封她为“阿什塔婆达”,其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在此获得解脱。

印度人把她称为“凯拉斯”,认为她是宇宙中心。印度教认为她是破坏之神湿婆的居所。这位湿婆法力无边,既可毁灭世界,亦可创造世界。世界因了她的舞蹈而运转。她时而端坐于莲花座上,时而从山巅显现慈祥面容。

佛教与苯教在争夺信徒的斗争之后,最后也要来争夺这一座山峰,尽管这只是纯粹精神上的争夺。

就是这座神山,聚拢了数以亿计的包括蒙古人种、雅利安人种及一些马来人种在内的崇拜目光。他们以自己最丰富的想象来抚摸这座遥远的圣山,以自己最诚挚的心来祝福她歌颂她敬奉她。人们把她视为世界的中心而拜倒在她的脚下。

作为自然的岗仁波齐,有着神奇的地貌和地理特征。

西藏的四大河流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和孔雀河都发源于冈底斯山。经考证,四条河流中,狮泉河与象泉河都发源于冈底斯山,孔雀河虽不源自冈底斯,但其源头喜马拉雅山兰批雅山口就在神山的对面,同属普兰县境。马泉河则是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脉共同孕育的河流,其源头亦靠近神山。

马泉河向东发育成了全西藏第一条大江雅鲁藏布江,它在横断山脉的阻挡下,向西南一个大拐弯,流入印度,被称作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再与恒河相汇。狮泉河向北进入克什米尔,成为印度河的上游。象泉河一路向西,进入印度被称作萨特累季河。孔雀河向南出尼泊尔再进入印度,成了恒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

这四条河几乎从同一个地方岗仁波齐出发,各自向东南西北流去,汇聚沿路山峰上的雪水和雨水,越走越远,越走越壮大,经过千里万里之行后,却最后又奇迹般同时以惊人的力量和气魄,劈开阻挡它们前进的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又汇聚到一起,一同流入印度洋。

这神奇非凡的巧合,让人迷惑不解,冥冥中显出了神示:世界中心不在这里又在何处?

在岗仁波齐的南面约40公里,圣湖玛旁雍错闪动着一片奇异的蓝光。站在湖边遥望岗仁波齐,只见簇拥着她的山峰都消失了,只余一道幽蓝的山脉,低低地伏身于地平线上。唯有岗仁波齐高高在上,她是那么洁白无瑕、亭亭玉立,像临空升起的一轮晓月,又如一枝摇曳生辉的风荷,开放在一片幽蓝的湖面之上。这是宇宙间少有的奇景,圆球形的岗仁波齐代表的是太阳、是父神,弯曲的玛旁雍错代表的是阴柔的月亮、是母神。这里是一个日月生辉的圣地,神示再一次暗喻了世界中心的旨意。

与藏族人一样,古印度人对于这些与他们生命紧密相连的大江大河,怀有特殊的感情:他们在恒河中沐浴,当做一种特殊的神圣的礼仪;他们把河水顶在头上当成圣水,脸上绽放的是那么安详灿烂的笑容。“光芒闪耀、绚丽多彩、不可战胜的印度河,带着千川百河横过田野,快中之快,就像一匹美丽的牝马一闪而过。”他们由衷地赞美这些轰然如奔马的壮阔河流,并由此而上溯大江大河的源头,并加以膜拜。他们总是在北望喜马拉雅冰雪峰峦时,满含着感激与敬畏的表情,向那里投去神圣的目光。

西藏人对水也同样充满了崇敬的目光,他们把湖视为圣湖、神湖,围绕着湖施以五体投地的长头,他们从不吃湖里的鱼,就是盛水的器皿,也极讲究,有的陶罐用珍贵的串珠一圈一圈缠起来,包裹得那么精心,充满珍爱、虔诚的感情。我曾在作家程贤章家里看到过他收藏的一个来自西藏的陶罐,红色的珠子一圈圈绕着罐子,圆形的口还有一个小小伸出的嘴,罐中水通过这个小嘴倒出,一滴也不会洒落。灯光下,红色珠子经过悠远的岁月,仍然闪耀着明丽的光泽。那是对罐中水一滴一滴最珍贵的比拟。老作家捧在手心里,小心翼翼地,仿佛那罐中盛满了高原的圣水。

玛旁雍错

冲着这神圣之水,这江河源头的大湖玛旁雍错,我们开车冲进了岗仁波齐山脚下的大草原。辽阔的谷地,青草如茵,平坦得车到处可跑,像高速路一样,小车跑得呼呼生风。夕阳落山的时候,冲过了40公里的草地,冲到了圣湖玛旁雍错的沙滩上。圣湖已经在苍茫暮色里斑斓成一片色彩的迷阵。一路上,夕阳涂抹得金箔似的草原波浪一般起伏,那真是天底下最美的色彩和土地,阳光暖得让人心痛。但现在,夕阳已经隐去了,灰蓝的湖面只余霞光的碎金闪露。晚风一起,冷得人缩成一团。跑向湖边的脚步就此打住,按下快门,黄昏一刻的圣湖就成了永远的记忆。

玛旁雍错即“永恒不败之湖”,它面积412平方公里,海拔4587米,最大深度77米。湖泊有五彩石和金砂环绕,周长120公里,圣教徒转湖要走三天。据说,湖面凸起,站在湖边看不到对岸。船至湖心,总是狂风大作,巨浪滔天。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到了玛旁雍错,他夜闯圣湖,遭遇飓风,险遭不测。

这一晚,宿于圣湖与鬼湖之间的一个村庄。

夜探山崖上一座空庙,风把经幡猎猎吹响,那天之涯、山之脚的圣湖隐在夜色的滞重里,仍然要透出一层更凝重的蓝来。风铃响处,万物之灵似乎醒在这声声清脆而寂寞的音响上。分明有森森然逼面而来的灵气,让攀爬者骤然加快离去的步子。

这一夜,月亮很晚才从圣湖升起来,它像这片土地一样荒蛮、僻远。想起家乡的月亮,那月光亲切、古典,是唐诗宋词里的婉约,伴婆娑竹影柳梢而动。而现在它照见了自己苍茫荒旷的天地,把千年的风韵一朝驱散,这两个月亮真是同一轮吗?

而在如此荒凉中的晶莹剔透之水,是怎样的奇异动人!圣湖,遥远的朝圣者,从四面八方向她走来。他们来到湖中沐浴,让水渗透肌肤。因为圣湖,有罪的人沐浴后洗心革面而成为新人。他们千里万里从这里把湖水背回去,点一滴在亲人的手心,或洒上甘露一样轻拍于额头,那将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荣幸。一个湖被人们提升到:“凡是身体触到玛那沙罗发尔【指玛旁雍错】的土地,或在它的浪潮中沐浴过的人,将走进勃拉马的天堂;凡是饮过它的水的,则将升上湿婆的天宫,并解脱百次轮回的罪孽……”这是印度教徒们对圣湖的赞颂。在《大唐西域记》中,唐三藏称之为“西天瑶池”,它是西天王母娘娘栖居之所,佛法无边的清净地。

晚上,村里狗也不吠了,月亮迟迟还未升起,一切都似乎沉入到远古的时间中去了。我从温泉沐浴后,一个人借着微弱的天光返回河床上的村子。几个藏族少女在河岸唱起了一首情歌。那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声音,它有一点缠绵,有一点感伤,飘逸中凝着深情,婉转里带着直率,在深夜无人的河边时起时伏,时高时低,让我的脚步如赴情人的幽会,让我的心绪缥缈如闻天仙的召唤。在藏区我从没有听过这么美妙、这么柔情的歌。它与这夜色一样显得神秘幽深。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藏族少女内心的别一种情怀。不论哪个民族,少女的情怀总是诗。

歌声在我抵近的瞬间消失了。我在几块大石头间寻觅,唱歌人神秘地失踪了,没有半点声息。大地又复归于千古沉寂。难道这是我的幻觉?

在一对老年夫妇宽大、温暖、干净的房子里,这一夜有了家的感觉,睡得好不舒适、温馨。这是老年夫妇慈祥的笑容里溢出来的温馨。我因此想起了我的祖母,想起了幼年睡在她床上的气息。天涯长旅,我渴望着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