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7455400000075

第75章 西部卷(19)

坎儿井急剧减少的原因并不难找。一是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据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该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6 .87%,而非荒漠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 .8%。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甚至断流。二是随着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机井得以广泛使用。机井投资少效率高,开采极其随意。全地区已有的9000多口机井从地下大量抽水,而全区11亿立方米的可利用水资源中,地下水仅占两个亿。比较而言,坎儿井造价高,维护难,导致使用率不断下降。在地表水利用上,一些河流上游不断修建水库。大坝截流后,许多清泉干枯。比如说,已建的柯柯牙水库和坎儿其水库,就对其下游近百条坎儿井直接造成生存危机。还有就是随着吐哈油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每年至少要用去吐鲁番500万立方米水。油田用水量不但大,打的井也极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直接造成了坎儿井水源不足,甚至还发生过地下水被油污染的事故。

面对坎儿井如此的生存状况,让人无法不为坎儿井的命运担忧。一位在吐鲁番工作多年的干部,曾痛心地对我说,这么下去,不出30年,坎儿井将会消失。

面对坎儿井的现状,有一些人认为,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提高的今天,坎儿井这种陈旧的灌溉方式已经过于落后。夏天烈日的曝晒下容易干涸,冬季水多时又白白流走,无法蓄存。而水库可蓄水,机井可以随时取水,进行生态调节。坎儿井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应该对坎儿井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任其慢慢消亡,由水库和机井等现代水利设施取而代之,这也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这种顺其自然的观点,虽然有些道理,却会让坎儿井走向消亡。这种后果,无论如何是许多人不能接受的。近些年,另一种呼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烈,那就是要保护坎儿井,决不能让坎儿井在我们这一代消失。道理很简单: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在强调生态开发的今天,坎儿井仍然有存在的价值。一部分坎儿井还在浇灌着农田,还在作为日常饮用水,流淌在农家院落中。同时,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它的旅游观光价值,也在不断地得到开发,并每年给吐鲁番地方经济带来可观的收入。这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遗产,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并使它能子孙万代传下去。

专家和群众的呼吁,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决策者们提出了水库要建,机井要打,坎儿井也要保护的水利发展方向。目前吐鲁番地区已经将坎儿井列入农业水利建设的一部分,进行维修保养。同时还组织了“坎儿井研究会”,并将成立“坎儿井监测站”,随时观测坎儿井水位水质等的变化。为了将坎儿井的保护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吐鲁番地区早在几年前就已起草了《吐鲁番坎儿井水资源条例》等有关法规,报请自治区人大批准实施。并且,还准备报请国家及自治区建立坎儿井自然保护区,以避免在新的开发建设中对坎儿井造成新的破坏。

一系列的保护行动,给坎儿井的前途带来了新希望。2006年5月25日,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最近,吐鲁番还专门举办了坎儿井维护修复技术的培训班,老坎匠艾斯海尔还被请来讲课。这一切都预示着坎儿井在未来的岁月里,将会受到特别的保护,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再也不用为它的可能消亡而担忧。坎儿井,将通过有效的保护和精心的修复重新焕发出魅力,以更加迷人的姿态受到世人的关注。

永远的坎儿井,将唱着它古老的歌谣,流淌在西域大地上……

【董立勃:新疆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滇池图——滇池治水记》

李霁宇杨红昆

序:远古的背影

中国西部有一颗高原明珠——这就是滇池。

远古的沧海桑田已邈不可考。大约在300万年前,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造成了西部高原的石灰岩断层陷落,在海拔1886米地方形成了一个湖,像一个高举的酒杯遗世独立,邀日月星辰于其中,闪烁着灼灼光华——这就是滇池。

滇池周围有大小数十个山峰,山环水抱,天光云影,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滇池烟波浩渺,一碧万顷,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远古的足音从历史深处纷至沓来,从青藏高原迁徙而来的氐羌氏的燧人女娲伏羲的某一部分【即滇僰和邛僰】南下,进入了西南。南下四川的蜀、羌、徒、邛、越部成了羌族的祖先;进入云南的西蕃、吐蕃、西爨和僰人,分别成了普米、藏和白族的祖先;其中的一支同昆明族、叟族融合,统称为乌蛮。约在公元7世纪,分为乌蛮和白蛮两部,其西支形成了“六诏”,而另外的路蛮成了怒族和独龙族的祖先;寻传、俄昌成了景颇和阿昌族的祖先;栗粟成了傈僳族的祖先,和尼等成了哈尼族的祖先,么西成了纳西的祖先;攸乐、倮黑等成了基诺、拉祜的祖先……而东爨、黑爨就成了彝族的祖先。

在滇池流域逐水而居的应该是当地土著和某支彝族的先祖。

在自然环境极其优美的地方建城立国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于是,在滇池东岸的晋宁有了古滇国。

《汉书·地理志》上有益州郡治滇池县的记载,滇池县【今晋宁县晋城镇】是古滇国的都城所在地,晋宁靠近滇池,因此而得名是顺理成章的事。那时候的滇池分大泽和滇池泽两个湖泊,“大泽在西,滇池泽在西北”,沧海桑田,这两泽之水约在魏晋时期才渐渐合为一水,并保留了滇池之名。

关于“滇”,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使将军庄GFBC5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GFBC5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此后范晔的《后汉》、郦道元的《水经注》重引述了司马迁的记载。

滇池之名,有种种说法。

第一种是根据地理形势。《华阳国志》说,“有泽水周回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因上源深广,下流浅狭,好像一条江河倒流,所以叫做“滇【颠倒】池”。

第二种是循音考义。《滇池及滇县考》上说,“西汉武帝前滇池县本作颠县”,“颠与顶为一声之转,颠与顶又是同声同义,滇池也为颠池,即山颠高顶之地”。认为“滇,颠也【按:颠即巅】,言最高之顶。”滇池地处高原,故名。

第三种是根据池周围居住的、为数众多的彝族语言来推断。认为“滇”是彝语的变音,即大坝子,因滇池沿岸土地平旷肥沃,是云南最大的坝子,故而得名。民间版本中,说是汉使到滇池边,问询当地人这是哪里?因当地人是彝族,回答的是彝语,汉使听不懂,只能记了个音,这个音就是“滇”的音。

第四种则从民族称谓来考察。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明确记载:滇,是古代在这一地区最大部落的名称,楚将庄GFBC5入滇后,还变服,从其俗,称“滇王”。因此,就是先有滇部落,后有滇池之名,池因族称,名从主人。

历史打马而过,匆匆就是千年。回望这段史实,让人感慨万千——

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3年,楚将庄GFBC5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其目的是征服当地人归附楚国。公元前286年左右,他奉命率领楚国大军溯沅江而上,由湘西进入贵州的且兰,在那一带先灭了夜郎,然后沿着滇黔路进入云南,又一次征服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以“滇”为首的“靡莫之属”各部族,统一了滇池地区。然而,让这位春风得意的将军没有想到的是,正当他准备回国报功的时候,秦国又攻占了楚国的巴、黔等地,回去的道路已被阻断,庄GFBC5便率部在滇池地区“变服从其俗”住了下来,守着这块“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的好山好水之地做了滇王。“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古滇王国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奴隶制帝国。它勃兴于滇池之滨,鼎盛于战国至西汉时代。由于偏居西南一隅,远离中原文化视野,古滇国曾长期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显得神秘而离奇。

100多年后,汉武帝从张骞出使西域的信息中知道了滇池和强盛的“西南夷”,决心征伐,但知“西南夷”熟知水性,而中原士兵不识水战,于是在长安仿滇池开凿人工湖,曰“昆明湖”,练习水战。公元前109年,大军临滇,滇人臣服。汉武帝于是在滇池中心区域设益州郡,封其统治者为滇王,并赐滇王金印一枚。后来到了清朝,乾隆皇帝非常景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气魄和功绩,把北京的西湖更名为“昆明湖”以表纪念。

公元225年,诸葛亮为平定孟获等南中大姓的叛乱而南征,秋,三路大军在滇池地区会合,平定了南中4郡,改益州郡为建宁郡。

公元763年【唐朝广德元年】,南诏王阁罗凤到达昆明地区,认为昆明一带“山川可以做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于是,在公元765年令其子凤迦异在昆明建拓东城。拓东城成为南诏用以控制南面的交州和东面的曲靖等地的东都,后来拓东城改称为东都,后来改为鄯阐城。南诏国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对华夏民族图腾“龙”极其崇拜。明初,王坤在《滇南锄哭记》中提道:拓东城筑成龙形,以制伏盘龙江的凶龙,同时,江对岸北边有长虫山,城市建成龙形,以龙制蛇,日后昆明的城市可以从西北方向扩展。故此,长长的一条拓东路就是龙身,西到盘龙江边的得胜桥是龙头,两个前爪是北边的尚义街和南边的塘子巷,两个后爪是玉川巷和白塔巷;龙尾直到今天的五里多附近。

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初,【宋代】大理国前期,大理国在今昆明地区设鄯阐节度,其辖境略与南诏时期的拓东节度统治区域相同,其境界与元代中庆路范围相同。大理国时期鄯阐府、巨桥【今昆明】属高氏世守之地。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进攻云南,攻克大理城。大理国王段兴智逃到昆明。公元1254年,兀良合台率军攻克昆明,擒获段兴智。公元1273年6月,以平章政事赛典赤行省云南,1276年赛典赤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行政中心迁到昆明,从此昆明正式成为云南省省会。其间,赛典赤多次兴修水利,并建昆明松华坝。

公元1381年8月,朱元璋调集30万军队,以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将,向云南出兵征讨。12月,明军于白石江败元军,蓝玉、沐英攻进昆明。梁王逃到晋宁跳滇池自杀,明军进驻昆明。1389年,沐英入京拜见朱元璋,回滇时带江南军民百万到云南屯田。1392年至1398年,沐春又移南京人口30余万入云南。

当时镇守云南的沐英聘请著名堪舆家汪湛海设计、建造昆明城。汪湛海精心考察了昆明的地形、地貌、山川、湖泊,认为若在长虫山以南建造一座背靠长虫山面对滇池、形状似龟的龟城,必将造福百姓。为什么昆明城一定要建造成外形似龟的龟城呢?汪湛海的堪舆理论是:昆明北面的长虫山是昆明的主山,长虫即蛇,而此蛇为雄性,有雄就必须有雌与之相配,故昆明城必须建造成一座龟城,龟蛇相交,百姓才能生生不息、吉祥平安。于是,在汪湛海的精心设计下,新建的昆明砖城就成为了一座外形极像一只神龟的龟城了。它有六座城门,南门是龟头,北门是龟尾,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是龟的四脚。这龟还不是一只普通的乌龟,它是一只灵龟和神龟,它尾掉而足动,是灵龟掉尾之意。汪湛海建昆明城时,还叫工匠用石头雕凿一只形端体正、惟妙惟肖的神龟,并在其龟背上雕刻有一句谶语:“五百年前后,云南胜江南。”埋藏在南城门下。

回溯千年历史,古城傍滇池而建,古滇国在滇池东,拓东城及以后的昆明城移在滇池北岸。没有滇池,就没有昆明城。

景观与人文:美丽的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

云南远离大海。

在万山重叠的高原之上,湖泊都称之为池。如新疆天山天池、吉林长白山天池、青海孟达天池和浙江天目山天池。我国湖泊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分布地区民族各异,故对湖泊的称呼就有湖、泊、池、荡、淀、漾、泡、海、错、氿、淖、洼、潭、海子、库勒、浣等30多种。而滇池又名昆明湖,古名滇南泽,别称昆池、滇海、昆阳海,俗称昆明海子。在云南高原上,还星罗棋布一些高原湖泊,如洱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泸沽湖、程海、异龙湖等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九大高原湖泊,是镶嵌在彩云之南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九颗明珠。而滇池是最大最美的一颗明珠。

滇池位于云南昆明的西南侧,是全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也是云南省水面最大的高原断层陷落湖泊,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掌上明珠”。

滇池地理坐标为东经102°36′—102°47′、北纬24°40′—25°02′之间,地处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是长江水系上游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水系之一。源头位于东北部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内,有入湖河道30余条,径流面积2920平方公里,当湖面水位高程1887 .2米时,相应的湖面水域面积为309 .5平方公里;相当于西湖的50倍、北京颐和园中昆明湖的160倍。既有内湖的妩媚,又有大海般的壮阔。滇池经过久远的沧桑变迁,形态变化很大,现整个湖形呈南北向弓形,南北最长约40公里,东西最宽12 .5公里,平均宽度7—8公里,最窄海埂航道长约100米,平均水深4 .4米,最大深度为10 .9米,有163公里长的湖岸线,最大湖容为15 .7亿立方米;湖水由西南端的人工控制闸流入螳螂川、普渡河,最后注入金沙江。滇池西部紧靠西山,其他三面为河流冲积和湖积平原,构成了以滇池区域为中心,平坝和丘陵、山地围绕呈半环形分布的自然地理特征。流域内的山脉为南北走向,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为滇池盆地。盆地东北有高明梁王山脉与蟒蛇河、牛栏江分界;北为长虫【蛇】山,东接呈贡梁王山,为滇池、阳宗海、抚仙湖的分水岭。

云南省本不缺水。云南地跨六大水系。太平洋水系:1 .长江水系:金沙江、泸沽湖、螳螂川、滇池、小江等水系均属长江水系。2 .珠江水系:发源于云南曲靖,在云南境内的一段称作南盘江,最终流向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云南段流域中有抚仙湖等高原湖泊。3 .元江【红河】水系:发源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出境后经越南河内注入北部湾。4 .澜沧江【湄公河】水系:发源于青海玉树,经西藏流入云南,出境后经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注入南海。云南段的流域内有著名的洱海。印度洋水系:5 .怒江【萨尔温江】水系:发源于西藏流经云南,出境后经缅甸注入印度洋东北部的安达曼海。6 .伊洛瓦底江流域:有数条微小的支流发源于德宏景颇族傣族自治州内【大盈江、瑞丽江等】,发源不久后即出境进入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