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槃
7459100000005

第5章 洋人:大清朝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3)

英国虽然是当时世界上强国,但他们也知道清朝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英国不敢对中国贸然行动,而是采取稳妥方式,尝试与中国建立关系。

所以英国这个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访问中国,这可把乾隆给乐得够呛,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不但破例让使团的炮舰从天津进入,并且命令沿途官员以礼相待,护送入京。

正当大家都很期待的时候,矛盾产生了,那就是礼节的问题。按照清朝政府想法,既然你大英国来进贡,就应该像藩国贡使觐见皇帝一样,行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不乐意,堂堂日不落帝国的特使怎么能向一个东方的皇帝下跪叩头呢?他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不同意。

大清朝这边也不让步,几千年来,来进贡的都是这样。双方都不愿意让步,这次觐见差一点就告吹了,但英国特使有任务,清朝这边有皇帝,谁都不敢彻底拒绝。最后,经过双方的努力,勉强达成协议。

1793年金秋,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英国使团,笑纳了马戛尔尼呈递的国书和礼品清单,为了显示天朝的恩施,乾隆也向英王及使团回赠了礼物。

至于觐见时究竟行的何种礼节,中英双方记载出入很大。英方记载,说马戛尔尼等人按照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膝跪地,未曾叩头。和珅在奏折中却记载:“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毕。”

按照中国接见“番邦”的程序:接见—吃饭—赠送礼物—回去。就这样,英国费尽心机准备了那么长时间,到清朝几句话就打发了:特使先生,您好,欢迎!特使先生,吃好喝好!特使先生,再见!

但马戛尔尼不愿走,因为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得继续和清朝交涉。清政府于是将英王国书翻译出来,才知道英国人祝寿的背后是要求使臣驻京和扩大通商。马戛尔尼急切等待谈判,他向清政府提出了六点要求:一、请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二、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三、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四、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五、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六、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不能说英国的这些要求都很过分,比如改善贸易关系就很正常,但具有殖□□义侵略性的割让岛屿一事,就太过分了。这一下子惹恼了乾隆,小小“外番”竟然要和天朝讲条件,于是把英国的六项要求全部斥为“非分干求”,全部拒绝,断然关闭谈判的大门,令英国使团离京回国。

清政府这样做,无非是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之中,满足于自然经济结构下“无求于人”的状态,正如乾隆帝所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同时,也唯恐外国人与中国各阶层接触频繁,将后患无穷,危及其统治。因此要“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

连生意都不愿意和英国做,自然不会割地给英国,于是乾隆明确宣布:“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及存放物资。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

就这样,马戛尔尼郁闷地离开了中国,尽管使团没有实现打开中国门户、扩大贸易的目的,但使团却顺路搜集了大量大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相关情报,对后来的侵略作资料上的准备。通过和清王朝零距离的接触和观察,马戛尔尼看出了清王朝的真实面目:大清朝“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打败大清朝不是太大的问题。从此,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关于中国强盛富庶的看法开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