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范曾开讲:教你欣赏诗书画
7474300000003

第3章 国画六讲(3)

画画,就要处于这种高度的情态自由当中,这就是中国画的本性。人情态的高度自由莫过于不懂事的小孩,一个小孩的情感是绝对自由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道这样一件事,查拉图斯特拉对五色牛村的人讲,说人生有经历几个阶段、几种状态:起先是骆驼的状态,任重而道远,在沙漠里慢慢行走,无怨无悔;其次是狮子的状态,狂风暴雨,风沙大起,作狮子吼;第三是赤子的状态。赤子状态后来又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来研究中国的词学,认为中国词人是“不失赤子之心也者”。这个赤子之心也正是中国画所需要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招语宣讲 “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所造成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壮歌;在这本书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 ”,让“超人”出世,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

赤子的性格到底是什么呢?具备七点:要若狂也;若忘也;若游戏之状态也;若万物之源也;若自转之轮也;若第一之推动也;若神圣之自尊也。

若狂也。有的人认为狂一定是精神失常,不是这样的,狂是一种心灵裂变的状态。这与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狂”也不大一样,但孔子讲,“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一个真正的内心有一点狂劲的人勇猛奋进,在孔子看来也是个优点。若狂也,就是讲你要有痴狂的境界,画画时要尽性。

若忘也,指画画之人要能够放下,胸无挂碍,只是根据当时的感觉画。如果你一天到晚既患于得又患于失,一天到晚斤斤计较,那你会在痛苦中存在着。有太多的痛苦、牵绊就不可能做到情态自由,就画不出好作品。现在有些年轻画家,一开始画就想着画能卖个好价钱,这很可笑。商人的评价不是重要的评价,拍卖场也不是艺术的前途。齐白石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欲誉之,弗顾也;人欲毁之,弗顾也;毁誉不顾”。画家要自己好好地画,不要管这些,根本不要看,也不要顾念自己是不是流拍了、是不是成功了等等,既无高兴也无失望,这才是真画人的心态。

若游戏之状态也。画画就像处于游戏之中,抱着放松之心好好享受作画的过程。如果中国画家拿起毛笔就痛苦,就像自杀,那么最好不要学画。学画画,就是因为拿起毛笔是件快乐的事情。

若万物之源也。在第二讲我们讲过,中国画家画画,他眼中之竹、心中之竹和笔下之竹是有区别的。笔下之竹成形之后,就是此物之源头,是现实之物的一种再生。你是在创造,而不仅仅是从自然中摄取。

若自转之轮也,就是说画画要有自己的个性,你的行动要你自己做主,而不是纯粹地依循一个范本,依循一个古人。有的人为社会作画,有的人为自己作画,哪个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我是认为一定要画你自己想画的东西,画出你自己。有人问我,叫我画家好、书法家好还是诗人好?我说叫范曾,这是在我心目中比画家、书法家、诗人更重要的两个字。无论是我的画、书法还是诗,最终都是要体现范曾,而不是体现李苦禅、体现齐白石。

若第一之推动也。“第一推动”最早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到了中世纪的时候,很多神学家借此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后来牛顿也用到这个词。“这一推动”一般指事物运动最后的目的和最终的原因。画画也是这样,它应该是人们美感的推动者。画作出来之后,要能够开启人的视觉的审美,不要老生常谈,让别人看了产生疲劳感。

若神圣之自尊也,就是通过自己的作品要能充分展现人的自尊的神圣。我喜欢我画的泼墨线描,虽然它现在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的欣赏,我心里喜欢泼墨钟馗、泼墨老子、泼墨黄宾虹、泼墨爱因斯坦,这些画抒发了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东西,而这个又与我内心崇拜的一个偶像--八大山人--不谋而合。你看八大山人的画,你就能看到他的为人、他的性格,那种儒者风度、谦谦君子之风跃然于纸上。在八大山人的画中,你看不到愤怒,你总是心为之放松,这跟徐渭不同,徐渭也是个伟大的天才,他的画很了不起,但他的画总有一些败笔,总有一些错乱的地方,因为他内心有愤怒。

只有做到这“七若”,才能拥有赤子之心,才会有高度的情态自由。情态自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庄子》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譠譠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裸袖握管。”说的是:宋元君请一些画家来画画,大家都正襟危坐,鹄立一旁,最后来了个人行完基本礼节,就关起房门在里面作画。宋元君叫人看他在干什么,结果发现他在屋子里自己裸体,很快意画画。我说这个就是中国大泼墨写意的一种极端的情态自由,这是出自本真的表现,不是想通过这个炫人耳目。现在那些行动画派炫人耳目,光着屁股在山上,讲这是行动艺术。我想这个基本上公安局应该管理一下,有伤风化。就我自己而言,曾经表现过情态自由是这样的:我拿上毛笔,看着画纸,奔向画面,刷刷几笔下来还不知道什么东西,然后远看,这是人物 这是衣带,一个深度动作出来了,上去,一完成,一张非常好的大写意出来了。

这就是真画家的状态。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有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有挥毫时彻底释放的心灵情态自由。石涛曾经激赏新安吴子作画的状态,“每兴到时,举酒数过,脱巾散发,狂叫数声,发十斗墨,纸必待尽”;怀素自述写字状态“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此两人“狂叫”“绝叫”的情态,是回归自然的忘情歌啸,他们摒弃了世间的一切束缚,逍遥于自我心灵的自由之境。

这正如梓庆削木为鐻(乐器,属于钟的一种),别人看到梓庆做出来的鐻,感到非常惊奇,恰似自然造就,问其缘由,梓庆讲:“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用简单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心灵逐渐地排除外界的干扰和杂念,依次淡忘利、名和肉身,才能进入“无待”的境界,才能与天相通、以自然之心观自然,而做成鬼斧神工的鐻。

当然,情态自由虽然没有外在的束缚,但也不是随心所欲,它需要在高度理智的约束之下。我有一次看到有个德国的画家,他端坐,做深刻状,旁边站着个服务人员,手里拿着一个桶,里面有个大扫把一样的刷子。这个画家猛地起身,拿起这刷子,一笔,然后将刷子扔了一丈远,完成了。这个画很有视觉要有冲击力,把它放在任何放在任何展览会上,它一定比其他画冲击。为什么?它的线条又粗又黑。这叫好吗?这不叫好。所以,画画的情态自由一定是与理游离的,而不是拒绝理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情态自由一定能作好画。情态自由是一种状态,各个层面有各个层面的状态。你画得还不行,可能你在情态自由的时候能画得好一点;你成了一个很优秀的画家的时候,你情态自由画得更好;当你成了个大画家的时候,偶得的情态自由可以让你画出上佳之作。

第四讲 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国画之美在乎点墨写意

书画本同源,书法家和画家,都是追逐自然的大的规律,追求天地的大美。可以讲中国的书法家是中国画家的先导者,书法家对线条的悟性走在画家的前面。书法家通过最简洁的方法来表现出宇宙万物的,粗细快慢、枯荣厚轻种种的都可以在用笔--线条的虚实、长短、浓淡等--之间体现出来,这对于提高中国画的意味有极大的关系。

画有书法的意味。如果一个中国画家不会写字,书法不行,他绝对成不了一个卓越的中国画家。南齐的时候有个很了不起的画论家叫谢赫。他有论画六法。其中第一,气韵生动;第二是骨法用笔。这个骨法用笔,到了唐代就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讲的“夫应物必在象形,象形需传其骨气,骨气、象形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个画家有没有一种意味,最后落实到用笔上,可见中国的笔墨在中国画上的重要性。

谢赫 (479~502)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该书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并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张彦远 (815~907)字爱宾,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出身宰相世家,家藏法书名画甚丰,精于鉴赏,擅长书画,无作品传世。著《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彩笺诗集》等。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皆有以书入画之说。张彦远不仅提到用笔之重要,更是提出“书画一理”之说,认为“画者必知书,明八法而通六法,乃笔势笔趣之转运”。八法即“永安八法”,也就是“永”字的八个笔画,侧(点)、勒(横)、努(直)、趯(钩)、策(斜画向上)、掠(撇)、啄(右边短撇)、磔(捺),代表了中国书法笔画的大体。六法,就是上面说到的谢赫的作画六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气韵生动” 是说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要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骨法用笔” 是说用笔要表现出风骨的力量美,即“笔力遒劲”。“应物象形”是说作出的画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但是又要有所突破,不是简单描摹。“随类赋彩”是说着色要分类别甚至要分季节及气候条件,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艺术要求。“经营位置”是说图画的物象构图要有合适的位置感。“传移模写”说简单就是要有临摹的能力,这是画画的基本功之一,甚至也算不上创造,所以放在六法之末但又必不可少。

只有理解了书法的八法才能通晓绘画之六法。元代赵孟頫认为书画不仅技法相通,本质也相同,有诗为证。“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中“文人画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明代书画论家董其昌讲“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称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也。”只有融书于画,才能脱离画师画的甜俗之气,画出有“士气”的文人画。文人画是中国艺术重要的一个至高领域,是世界艺术宝库里不可取代的一个空前伟大的画种。这对当时画家影响极大,许多画家将书法的技法、笔趣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之中,吴昌硕甚至有“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之言,他把书法的行笔、章法、体势融入绘画之中,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比如他的这幅《秋光》图,先用大笔铺毫写葫芦,用篆书的中锋用笔画菊花,更是用狂草的笔法挥写葫芦的藤蔓,后用大笔画出葫芦的片片叶子,正是因为各种笔法的运用,使得画面跌宕生姿,层次感极强。

赵孟頫 (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董其昌 (1555~1636)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吴昌硕 (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古人作画之所以如此重视用笔,是因为笔是画的骨干。有了骨干,筋脉才可相连,血肉才有所依附。笔法凌乱、毫无章法,就像根基不稳的高楼,还未建成就摇摇欲坠,总有一天会成为一滩烂泥。

笔墨、笔墨,笔法和墨法不分家,中国绘画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等用笔法确定了形,就要用墨充实其精神。如何用墨?有两点:首先它空灵,用墨不多;其次它厚重。有一次,一个研究生问我:“范先生,什么叫厚重?厚重是不是墨涂得多就是厚重?”我说:“画的是地方就叫厚重,画的不是地方就不厚重。”

一个中国的举重冠军,咬牙切齿,拿那个笔墨,块头大、体力也足,一上去一根线条,我可以断定,他拿毛笔下去力量一定比范曾狠,但他的线条肯定没有我的有力量。线条的力量来自“腕力”,但这个腕力并不是说你掰手腕时表现出来的那个力度。什么是腕力呢?我曾经在一本书说过,“腕力者,非角士掰腕之力也。长颖兼毫,持于笔尾,悬空挥写,于二维之平面上,以用笔之提压顿挫、轻重虚实,呈万象于三维空间,斯之谓腕力……腕力乃丹田之气由臂至腕、由腕至指、由指至神经末梢运转回环、冲破逆折之力。”这个力量不是物理的、体能的力,而是内在的、气韵的力,来自丹田。一个画家,可能柔弱不禁风,他的东西也用墨不多,但你能感到空灵、幽雅、厚重。你看到他的画静气,没有烦躁,不会有丝毫不安的感觉。一个画家,画出来的东西老使人坐立不安、烦躁不已,看着他的画就令人愤怒,你说这是好画家吗?不是。好的画家画出来的画,令人心灵平静,愿意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然后若有所思、心有所悟、又有所得,身心为之健康,走上更辉煌的人生。能产生这样的效果的笔墨,就是好的笔墨。好的笔墨追求一种和谐的、冲融的、静穆的境界,是心灵中宁静之神对于躁动魔鬼的主宰。什么是坏的笔墨?坏的笔墨就是从画面上跳出来的笔墨,因为它不在一个大的秩序之中,不在你所构想的气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