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掉了天鹅,吓坏了缅伯高。他不敢回去见他的上司,只好硬着头皮来到京城,向皇帝献上一根鹅毛。皇帝和满朝文武见他送上一根鹅毛,都感到很奇怪。缅伯高讲述了这事的经过,还顺口念了几句诗道:“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皇帝听后,觉得其情可恕,诚心可嘉,就没有责备缅伯高。
后人用“千里送鹅毛”的典故形容礼物也许很轻微,送礼的人却怀着一片真诚,其中的情意是很值得珍重的。
青梅竹马
典出唐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所作的诗俊选高畅,并且很富情感。有人曾说他的诗才像天上的神仙谪居人世间一般。他的作品中,有一首诗描述男女孩子彼此玩得很投机的情况,其中有二句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这句成语就是从这两句诗中得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小孩子们聚在一起,感情很好,很少发生过打架、争吵等事。
“青梅竹马”这句成语通常用来表明天真、纯洁的感情长远深厚。
吴牛喘月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晋武帝(司马炎)时,有一个叫满奋的人,素来怕冷风,一到冬天,更视西北风如猛虎。有一次,他去见武帝,宫中朝北的窗子是用玻璃(用矿石为原料制成的物体,略透明,有色泽)作屏,这屏做得很密实,但看起来却似很疏松那样。满奋看了,不禁先打了个冷颤,口中虽不敢说,面色上却已作出很为难的样子。
武帝见到他这副尴尬的神气,不觉好笑。满奋不好意思地说:“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世说新语》对“吴牛见月而喘”有如下的解释:在当时,水牛只生长在长江、淮河一带,故称为吴牛。在南方,天气很热,水牛是很怕热的。在晚上见到月亮便以为是太阳,很是害怕,立即气喘起来。所以有“见月气喘”的说法。
后人用“吴牛喘月”形容炎暑酷热,或比喻遇到类似的事物因疑心而胆怯、害怕。
一往情深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东晋时,有一位名将叫桓伊,谯国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桓伊初任淮南太守,后迁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公元383年,秦苻坚南下,桓伊与谢玄、谢琰大破秦军于淝水,稳定了东晋的偏安局面。后迁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他虽建有勋功,却从不居功自傲。
桓伊喜好音乐,善吹笛,当时称为“江左第一”。他也很喜欢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就情不自禁,激动不已,口中叫唤着:“怎么办啊!”当时的政治家谢安也喜爱音乐,他见桓伊对音乐如此倾心,说:“桓子野对音乐真是一往深情啊!”
后人将“一往有深情”简化成“一往情深”形容对人或事物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向往得不能克制。
泽神委蛇
典出汉应邵《风俗通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远者》:齐公出于泽,见衣紫衣,大如毂,长如辕,拱手而立。还归寝疾,数日不出。有皇士者见公语,惊曰:“物恶能伤公?公自伤也。此所谓泽神委蛇者也,唯霸王乃得见之。”于是桓公欣然笑,不终日而病愈。
齐桓公外出,路过一片大泽,看见一个身穿紫色衣服、粗如车毂、长如车辕的怪物拱手而立,受了惊吓,回宫后就病倒在床,好几个月不能外出。
齐国人皇士见到桓公,听他叙述后惊喜地说:“怪物哪能伤害您呢?是您自己惊吓自己了。这是泽神—委蛇,只有称霸诸侯的人才能见到啊!”
于是齐桓公高兴地笑起来,当天病就好了。
后人用“泽神委蛇”的这个典故说明,齐桓公病得快,好得也快,都是心理作用,后来人们用此典故比喻心理作用的力量。
社会交际篇
闭关却扫
典出梁江淹《恨赋》: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
东汉初年,有一位辞赋家叫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跟从刘玄起兵。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死。刘玄死后,汉光武帝刘秀招降冯衍等人,并任命冯衍为曲阳县令。冯衍虽然很有才华,在任曲阳令时也立过功,但由于刘秀的一些大臣毁谤他,所以迟迟得不到升赏。
后来,冯衍升为司隶从事,但又因交通外戚被罢免。免官后,他回到故乡京兆杜陵,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由于社会炎凉,人生坎坷,仕途险恶,冯衍回乡后,闭门自保,不敢再和亲戚朋友来往,最后潦倒而死。
南北朝时梁文学家江淹对冯衍等人的遭遇十分同情,他写了一篇《恨赋》来抒发自己的同情之心。赋中写到冯衍回乡后“闭关却扫,塞门不仕”,意思是说,闭上大门,扫除车迹,不与外界来往。
后人用“闭关却扫”来表示不与外界来往。
伯牙鼓琴
典出《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春秋时有个叫伯牙的人极擅长弹琴,是天下闻名的高手。
伯牙善于弹琴,而他的朋友钟子期则善于听琴。一次,伯牙弹起一支曲子,意在吟咏高山。钟子期听其声抑扬铿锵、刚劲有力,就说:“好啊!这一曲气势雄壮,就像泰山一样巍峨峻拔。”伯牙又弹起另一支曲子,意在吟咏流水。钟子期听其声舒缓自如、流畅明快,就赞叹道:“妙呵!这一曲浩浩荡荡,就像江河水奔流不息!”
一天,伯牙与钟子期到泰山之北游玩,遇上了一场暴雨,他们只好到山岩下面避雨。伯牙取得琴来弹奏。开始时,弹的是山风阵阵,大雨淋淋;然后表现风声更紧,暴雨如注;最后弹出山崩石裂,惊天动地……每奏一曲,钟子期便用准确的语言将乐曲的意境描绘出来。以至伯牙也十分感叹:“你对琴声的理解力实在太奇妙了!对曲子的描绘都与我心中所想的一模一样。我无论有什么心思都逃不过你的耳朵。你真是一个难得的知音呵!”
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拉断了琴弦,摔碎了他的琴。他说:“知音都没有了,我还弹什么琴呢?”于是终生不再鼓琴。
后人用“伯牙鼓琴”或“高山流水”的典故形容琴曲高妙;或指朋友间心意相通,又用“知音”的典故比喻知己朋友。
不自食其言
典出《龙门子凝道记》: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从前,吴起出门遇见了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老朋友答应说:“好吧!”吴起说:“我等着你一起来吃。”
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有来,吴起便不吃饭等候他。到了第二天早晨,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和他一起吃饭。
吴起不吃饭等待老朋友这件事,是他怕自己说了话不当话。他守信用到这般程度,所以他才能够统率三军的吧?因为要三军服从他,非有信用不可呀!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言必信,行必果,不仅是兵家将领必备的治军条件,同时也是常人待人接物的高尚品德。取信于民,言出法随,更是一切政治家获得民心的保证。对人对事,不食其言,看来是件小事,但它的影响却是难以估量的。
东道主人
典出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郑国的时候,郑国曾把城门关起来,不让他进去。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总也忘不掉这件事情,时刻想要报仇,就约会秦国出兵攻打郑国。郑文公很害怕,派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退兵。秦国将士不准他进去,他止不住在城外放声大哭起来。兵士们把他抓到秦穆公面前,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我为郑国哭也为秦国哭。郑国在晋国的东边,秦国在郑国的西边,郑国一亡,晋国更强,秦国就显得弱了。帮人家攻打别国的土地,反而削弱自己国家的力量,聪明人是不会做的。”
秦穆公听了,吃惊起来,连声说道:“对,很对!”
烛之武又说:“要是秦国现在肯撤兵解围,郑国就脱离楚国,像臣子一样服侍秦国,如果让郑国作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那么,也可以供应秦国人在旅行来往中所缺乏的东西,对你毫无害处呀!”穆公听到这里,十分高兴,便同郑国订盟,派将军杞子、逢孙、扬孙三人去郑国驻防,自己带着大军秘密回国。晋国见秦国背盟,不得不撤兵,郑国之围遂解。
后来人们根据烛之武最后所说的那番话,即“若舍郑为东道主,”就把“东”当作主方,“西”当作客方。因而住屋的屋主叫“房东”;主人请教师在家教课,称教师做“西”宾或“西”席;又把人们出钱请客,称主人为“东道主人”或叫“东道主”、“东道”。
高朋满座
典出唐王勃《滕王阁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唐初,有个有名的诗人叫王勃,他6岁时就会作文章,词藻美丽,后来成为唐初四杰之一。王勃的父亲福峙,因事被贬为交趾(地区名)县令,王勃因想念父亲,打算去看望他。
有一天,王勃路过江西南昌,去拜会南昌的都督阎伯屿,刚好这天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因此也参加了宴会。阎伯屿有个外甥,也有点才学,想借机会给他出出风头,叫他把当日聚会的情形,作一篇文章对滕王阁来进行描述,事前阎都督先客气了一番,请来宾们执笔。王勃不明白阎都督的意思,自恃才高,毫不客气地作了一篇,作成以后,所有宾客都很佩服,惊异他的天才。在这篇序里,有两句说:“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后人根据王勃的话,用“高朋满座”来形容尊贵的客人很多,也泛指客人很多。
割席绝交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圃里锄草,忽然发现一块金子。当时管宁仍然挥动锄头,他把金子看得和地上的砖瓦一样;而华歆就不禁动心了,立即拾起金子,放在一边。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一同坐在席子上读书;忽然有坐着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的人,加之上次发现他见金子动心的事,于是马上坚决地割断坐着的席子,分开座位,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后来的人,凡遇朋友之间因为意气不投,而感情破裂,断绝往来,称为“割席绝交”。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典出《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是老子的政治论。在这一章中,老子以简练的语言描写了一个他想像的社会。这个社会国小人少,和原始社会中的小部落差不多。这个社会不要提高物质生活,不要发展文化,人民无欲无知,没有乱事,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邻国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狗的叫声可以听见,但两国人民直到老死都互不来往。
根据老子的这些论述,后人引申出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句典故,比喻人或单位之间互不联系,互不交流情况。
见笑大方
典出战国庄周《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天水涨的时候,无数小溪的水都汇集于大河,大河被灌满了,一片汪洋,景色十分美丽。这时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的壮观完全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也想去别处看看,于是顺流东下,到了北海。河伯朝东一望,不见边际。这时他转过脸来,望洋向若而叹。”(抬头望着海神若,感慨叹息)他沉思片刻后叹道:“俗话有这样的说法啊!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些人自以为孔丘的见闻少于他,同时又看不起伯夷的德行。开始,我还不相信有这样狂妄自大的人,现在我看到了你的博大无穷,才知道自己的狂妄可笑。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看一看,那就糟糕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永远被那些有学问、有见识的人讥笑)。”
后人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压缩为“见笑大方”,表示被内行的人笑话,一般作自谦之词;也作“贻笑大方”(贻:赠给,留给。贻笑:把笑送给别人,即惹人笑)。
敬而远之
典出《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春秋末期,以孔丘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一种含意极广的道德规范—仁。孔子认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其实行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问怎样才算智。孔子说:“致力于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算仁,孔子说:“仁者先作艰苦努力,而后获得结果,便可以说是仁了。”
后人从“敬鬼神而远之”一语中引申出“敬而远之”,指既不得罪,也不接近。
开诚布公
典出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曹丕代汉以后,他支持刘备称帝,自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之子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诸葛亮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为当时和后人所称道。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为诸葛亮作传记以后,曾写下了一段十分赞赏的评语,说他当丞相时,爱护百姓,秉公办事,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后人用“开诚心,布公道”引申成“开诚布公”这个典故比喻发表或交换意见时态度诚恳,坦白无私,真诚坦率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沆(hang)瀣(xie)一气
典出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我国唐代盛行科举考试,只要在考试中金榜题名,就可以做官为宦,青云直上。所以,考场内外免不了徇私舞弊,惹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话说唐僖宗即位后,即改年号为乾符。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唐朝又举行科举考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名叫崔沆;参加考试的一个人,名叫崔瀣,是崔沆的学生。考试完毕,张榜公布考试结果时,崔瀣榜上有名。于是,有人嘲笑:“考官和学生,互相来串通。”
“沆瀣一气”就是这样来的。沆瀣,是夜间的水汽。用它来比喻双方互相串通,是十分贴切的。今天,多用它比喻臭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结在一起。
息壤在彼
典出汉刘向《战国策秦策》:武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