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宥坐》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只倾斜的器皿,便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君王座位右边的器皿,空着便会倾斜,倒入一半水便会端正,而灌满了水就会倾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向里面倒水吧!”弟子们舀水倒入其中。大家看到,水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满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器皿就倾斜了。孔子感叹说:“唉,哪里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子路问:“有什么保持满的方法吗?”
孔子回答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就是说,聪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功劳遍及天下,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力盖世,要用胆怯来保持它;富足而拥有四海,要用节俭来保持它。这就是抑制并贬损自满的方法呀。
老子也抱有同样的观念,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他劝诫大家,做事期求圆满,还不如罢手不做。人到了富贵的程度容易骄傲轻慢,就是自招灾祸了。事业成功后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天定的法则。
古代先贤对这个问题一向有着明确的认识,所以会用不同的语言来说明问题的因果,如“盛极而衰,盈满则亏”、“过犹不及”、“物壮则老”等等。这些至理名言无不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强大”有时也就意味着已在走向死亡,特别是当自己也认为自己够强大时。
清华紫光老总李志强说,企业常常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鲜有饿死的,多为撑死的。他说,做企业如做人,如果把企业的规模比做一个人的个儿,把企业的利润比做一个人的劲儿,那么健康的人应该是高大而有力的。但在成长过程中,是先长劲儿还是先长个儿?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健康,心态要好。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很多企业的口头禅,其中的味道反而容易被我们忽略。不自满,不自欺,即使自己做得很“满”,也绝不自以为满。
最重要的是,心不能满。有人做了个比喻,即使你是最成功的,你也只是98摄氏度、99摄氏度的热水,离沸腾的100摄氏度永远有差距。保持这样的心境至关重要。否则,心满了,就如同水达到了100摄氏度,沸腾之后就成了蒸气了,亏缺也就随之而来了。
西方发达国家中,社会基本形成了一种谦和、散淡的整体氛围,使得那些成功者和富翁不愿拿自己的财富炫耀于世,与我国的一些社会现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在那里,无论你是打工族还是老板,是贫民还是富翁,大家都会一视同仁地看待,不会因为贫穷而瞧不起你,也不会仅仅因为富有而对你另眼相看。人们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种炫耀财富的“暴发户”。例如,瑞士银行家巴尔在他出版的自传中,对瑞士富人的心态做了最好的注解:如果他们需要两辆车时,他们会刻意买两辆完全一样的普通车,让人认为自己只拥有一辆车,因为他们不希望邻居认为他们在向别人炫耀财富。
他们真正做到了心不满,做到了“富有四海,守之以谦”的超脱境界。
李嘉诚的经营理念中,有“知止”两个字。他说:“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我从12岁就开始投身社会,到22岁创业时就已经过了10年非常艰苦的日子,到今天我已工作六十多年了。在香港我看过有些人成功得容易,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么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最少一半都是因为贪婪。”
企业做大,会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只要是问题,就有解决的可能。可是,如果在经营过程中,心做大了,做满了,问题的解决就难上加难。所以,比尔·盖茨说,对于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其事业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他们自身。
无论做企业还是做人,知道适可而止,才能保全自身或者发展。春秋时期,帮助楚庄王建立霸业的楚相孙叔敖的一段经历,对我们很有参考意味。
楚王知道孙叔敖贤德,就任他为相,孙的亲朋好友以及朝廷的大臣都来向他祝贺。随后,来了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者,头上戴着白帽子,好像是来吊唁孙叔敖。
孙叔敖见了,赶紧整理衣冠,很恭敬地出来见老者,问:“别人都是来向我祝贺的,只有您是来吊唁我的,有什么说法吗?”老者说:“身份已经很高贵并且骄矜傲慢的人,百姓一定离他远去;地位做到很高却乱用权力的人,国君一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丰厚还不知道满足的人,他就随时处在危险中了。”
孙叔敖再向老者叩拜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教诲,希望您进一步补充。”
老者说:“地位做得越高,对人的态度越要谦和;官做得越大,待人之心越要恭敬;俸禄已经丰厚,就要把持自己不去获取不义之财。坚守这三点,就可以治理楚国了。”
楚国老者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保全的途径:做大做高以后,心要收敛、要谦卑。所以,心不能满。而身居高处却不知止,不知满,必然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商鞅的例子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商鞅到秦国后,通过引荐,几次劝说秦孝公,变法强国,被孝公采纳,并奉命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
新法改革旧制,富国强兵,尽管对秦国的强大非常有利,但也触犯了不少地位显赫的人。商鞅为了坚决推行新法,倚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对那些议论新法的人,吊销咸阳户口,发配边疆,把攻击新法的旧官僚甘龙、杜挚贬为庶人,因为太子赢驷反对变法和迁都咸阳,商鞅报请秦孝公处罚太子,并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劓刑,太师公孙贾处以黥面,并且以非议新法杀掉了巫祝欢。
后来商鞅的变法受到了全国的老百姓的欢迎和支持,而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周显王二十九年,商鞅又奉秦孝公之命,率兵伐魏,俘获魏将公子印,大败魏国。秦孝公封商鞅为侯,并将商地十五个城邑封给了他做领地。商鞅洋洋得意。
一天一个叫赵良的熟人来见商鞅。苦口婆心地劝他深思祸福荣辱之道。
商鞅说:“我大治秦国,难道你不高兴吗?”
赵良说:“一个人能够从反面思考问题,才叫聪;能够正确审视自己的处境,才叫明;能够克服自己的自满,才叫强。你一定不要贪图名誉和追求享乐而断绝了自己的后路啊!”
商鞅问:“那你说,我与百里奚谁更强一些?”
赵良说:“百里奚辅佐秦孝公成为西戎霸主,但自奉甚俭,暑不张盖,劳不坐车,在国都行走不带随从和仪仗。所以,他死后百姓啼哭,不懂事的孩子也不唱歌,这是他施德于百姓的原因。可是你急功近利,伤人太多,积怨太深,自己又富贵骄横,讲究排场。你现在的处境就像早上的露珠一样,你的失败可翘首而待。你现在最好尽快归还封地和官爵,到边远的地方自食其力就可以了。”
商鞅已处于人生的巅峰,不仅功成名就,而且声名显赫,耀武扬威,根本就听不进赵良的话。
周显王三十一年,秦孝公死去,太子赢驷即位,成为秦惠文王。他的师傅公子虔,指使人告发商鞅谋反,并派人追铺商鞅,商鞅逃到魏国,魏国将他逮捕并引渡回秦国,后又趁机逃回自己的商地,又被公孙贾率兵抓回。后被押到咸阳,惠文王下令将他处以“五牛分尸”的车裂之刑。
商鞅因为执政时急功近利,执法太苛,而功成之后又贪恋富贵,不肯急流勇退,适时而止,才导致了这样的下场。
把握距离,君子之交亲疏有度
【道者说】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澧。”
——《庄子·山木》
【智慧细语】
君子间的交往像水一样清淡,小人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甘浓。
这句话乍听起来让人不好理解,为什么君子之交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小人之交却反如美酒一般甘甜可口呢?原来庄子对人与人之间过多的利害往来和利益交换颇为不满,认为这种拉拉扯扯,小恩小惠的人际关系,看似甜甜蜜蜜,美若甘醴,实际上却是最狭隘、最功利、最靠不住的利益关系。一旦利益交换的条件不再具备,平日里称兄道弟的小人们就会冷眼相向,甚至反目成仇。
与之相反,真正的君子之交是以人格的相互钦佩和品德的相互青睐为基础的,这其中并不掺杂着更多的利害关系。好友分别日久,渴望重逢,但见了面却用不着丰盛地大摆宴席,也许一杯浊酒甚至一杯白开水也就足够了。然而这杯白开水却并非淡而无味,而是回味无穷。于是,庄子接着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郭象深得此意,注曰:“无利故淡,道合故亲。”吴承恩说得更加真切:“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若蜜,转眼如仇人。”
君子之交淡若水,这句话还有这样一个典故。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君子之交,由于没有什么利益掺杂在中间,交往的是心灵的沟通。好就好在淡字上,淡泊名利,地位,金钱,抛弃杂念,只是志同道合,并且双方都是高尚的人,如果品行低下就谈不上了。水是透明的,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象水一样清澈见底,而不是互相尔虞我诈,也不是互相利用,牵扯太多的利害关系。相互之间既存在心灵的沟通,而彼此也保持一段距离,尊重对方的私人空间。这样的友谊才最容易长久和维持。如水一般清净,自然,源远流传。朋友间只有淡薄如水,才能维系长久。
范仲淹在泰州当官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年仅二十岁的富弼。一见面之后范仲淹就对富弼大为欣赏,认为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宰相晏殊,还替他做媒,让他做了晏殊的女婿。几年以后,因为当时在山东一带多有兵变,有些州县的长官看见乱兵来攻打不是进行抵抗,而是开门延纳,以礼相送。兵变被镇压后,朝廷派人追究这些州县长官的责任。
富弼很生气地说:“这些人都应该被判处死罪,否则的话,就没有人再提倡正气了。”
范仲淹则说:“这些县官进行抵抗的话,又没有兵力,只是让百姓白白受苦罢了,他们这种做法,大概是为了保护百姓采取的权宜之计。”二人意见不同,争执起来。
有人劝富弼说:“你也太过份了,你难道忘了范先生对你的大恩大德了吗?你考中进士后,皇帝就下诏求贤,要亲自考试天下的士人。范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派人把你追回来,还给你准备好了书房和书籍,让你安心温习考试,你因此被皇帝赏识,难道你都忘记了吗?”
富弼回答说:“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范先生举荐我并不是因为我的观点始终和他一样,而是因为我遇到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我怎么能因为报答他举荐我的情意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呢?”范仲淹听后说:“我欣赏富弼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啊。”所以后人称颂范仲淹和富弼的交往是君子之交。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友朋之道。儒家认为朋友是人与人之间除了亲情之外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朋友要待之以诚,友情应该建立在互相欣赏、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要坚持自己的主张,不盲从,不随便附和。这样的友情,虽然看起来像水一样平淡,但是却可以更加长久。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看,朋友的交往,你帮助我,我帮助你。你对好,我也会对你好。有富同享,有难同当。我有好吃的,邀请你也来分享。这样的朋友在一般人眼里应该算是很好的,有恩情,讲义气。
当然,对朋友有恩情和意气都是对的。但是真正的恩与义却不是建立在日常的物质基础上的,也不是简单的表面上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如果朋友的交往都是建立在这些上面,即便是真的友情也很世俗浑浊。这样的朋友之交是不能长久的。正如故事中的富弼如果因为范仲淹曾经帮助过自己,就要有支持范仲淹的想法。看起来很够朋友。其实只是凡夫俗子的朋友之道,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朋友,就会如同这些表面的物质利益一样,其实是转眼就会消逝的东西。这些都是最表面的,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自私,贪婪和欲望的东西。这样朋友交往又如何能长久而高尚呢?
君子之交,重道义,相敬相知。看重的是心灵的交往。淡淡如流水,绵绵不断绝。古人有句话叫:神交已久。说的是一个人仰慕另一个人的人格才华。想和他交为朋友,这样的朋友之交一定会成为君子之交。
清香淡雅的茶要比浓烈的酒和刺激的咖啡高雅得多。然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却未能始终保持这种淡泊的情怀,无论是请客,还是送礼,都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味道,倒是西方人显得比较超脱。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君子之交”吧。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当然需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尤其是当他人遇到困难和不幸的时候。然而与此同时,庄子又确实揭示出一种常被忽视的道理。这就是人要获得一种宽松自由的心境,又应该与他人之间也保持某种适当的距离。对他人过多的关怀、过多的怜悯、过多的抚慰也难免让人感到不舒服。说到底,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并有权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对待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幸。真正的君子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却应该尽量淡化情感色彩,这也是“君子之交淡知水”的另一层含义。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其实朋友之间的交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越平淡才能越长久。一个人如果能够凡事做到心静如水,他必然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