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德行,就是人的道德和品行;德行就是一个人待人处事的道德行为的表现和准则。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做人须先立德行,也就是一个人能够按照社会的常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古人说“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
淡泊如水,水归大海,宁静而致远
【道家说】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任成第三十四》
【智慧细语】
大道普遍存在,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靠它生长,它却不发号施令。成就了功业,却不据为己有。它养育万物,而不主宰万物。它永远没有私欲,说它很渺小也可以;万物归附它,它却不自以为主宰,说它很伟大也可以。因此圣人始终不以伟大自命,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老子认为,“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道”无欲无求,从不炫耀自己,从不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谦卑自守,看起来很不显眼,甚至微不足道,所以万物在它面前都感到无拘无束,都乐于归附它,世间万物都在它的包容之中。它并不刻意地想成就这一伟大的功业,但却始终成就着这一伟大的功业。
“道”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平凡得无处不在,你看不见它,摸不着它。它不以声色相挑逗,不以名利相利诱,更不会以武力相威胁,一切顺其自然,顺应万物,让万物按各自的规律生存、繁衍,一派祥和安宁。
诺贝尔奖作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科学文艺大奖,成为许多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2002年,日本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田中耕一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犹如一颗石子落人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圈圈涟漪。
惊叹之余,我们不妨想一下,为什么一个世人眼中平淡无奇的小人物能够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答案是: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
有这样一首诗:世界上最不值钱的是沙子,然而世界上最珍贵的黄金就在藏在它里面。田中耕一既非教授,又非硕士博士,只是“日本社会底层的一名普通工程师”。这个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就是埋藏在沙子中的黄金。获奖前的田中耕一默默无闻,然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田中耕一立刻声名远播。人们在羡慕一个小人物能够获此殊荣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过程,那就是坚持不懈、潜心研究。
著名的爱尔兰作家萧伯纳说过:有信心的人,能够化平庸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田中耕一正是依靠着他对科学的信心,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辛勤的汗水换来了诺贝尔奖。放眼古今中外,凡是有建树的人无不用辛勤的汗水在人生的每一页写下四个字:坚持不懈。
我们都是平凡世界中普通的一员,我们都渴望从平凡走向伟大。然而,有很多人抱怨:为什么日常的工作就是那么平凡呢?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在日常那些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专一的做下去,就能够在平凡中创造出伟大。
平凡并非平庸,平凡孕育着伟大。只有懂得平凡,才能够在平凡中一点一点接近伟大。
在人生的旅途中,辉煌常常只是一瞬,而平凡方是永恒。以锲而不舍,努力奋斗作为平凡的基石,以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作为平凡的阶梯,进而从平凡到伟大。
的确,“道”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的平凡。如果帝王能够效法“道”的这种伟大与平凡,无为而治,那么天下就会大治,老百姓置身其中,享受他的恩泽,他一样会因为自己的平凡而变得伟大。
一个领导如果具有“道”这颗平凡而伟大的心,那么,他就能尊重老百姓,什么事都首先问老百姓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那么他就不会去搞那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样,老百姓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税要交,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义务工要去做,大家吃得起饭、穿得起衣、盖得起房、看得起病,孩子上得起学,一家人和睦安康,这不很好吗?
所以,领导者要悟“道”,老百姓也要悟“道”。“道”像什么?
“道”就像美妙的音乐,你要是领悟了它,你就会觉得它妙不可言,就像当年孔子闻韶乐,“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道”就像人间的极品美味,异香飘缈,赶路的人闻到了它,会驻足而闻,忘记了自己还要赶路。
一句话,“道”要用心去体悟,不能用语言去言说,“道”要是用语言把它说出来就索然寡味了,那就不是“道”了。虽然你看不见它,听不到它,但只要你领悟了它,你将终身受益无穷。
有所选择,有所放弃,懂得什么是重要的
【道家说】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庄子·齐物论》
【智慧细语】
懂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停下来,那是绝顶的聪明。
哪些事情需要去做,哪些事情可以放弃;那些必须抓紧去做,哪些可以停一停;这对于我们是很重要的。而有些事,停一停、沉淀一下,比草率从事会做得更好、更有成效。做事能够分清主次,懂得抓大放小,那么它的工作一定是高效的,生活是富有规律和色彩的。
一天,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日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
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他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吗?”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授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进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
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地问他班上的同学:“你们从上面这些事情中学到了什么重要的道理?”
一位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挤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门课讲的是时间管理。”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
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停顿了一下,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每一天我们都在忙,每一天我们所做的事情好像都很重要,每一天我们都不断地往罐子里灌进小碎石或沙子,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才是自己生命中的鹅卵石?你每天忙忙碌碌所灌下的沙子,是否会使你因小失大、劳而无功,甚至于阻碍你的发展——让原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你,变成一个萎靡不振、庸庸碌碌的俗物。你从前的热情、活力,都随着你每日对琐碎的应酬逐渐降温;你曾有的才气、情趣,也随着你对俗务投入,被蒸发风干成秋冬枝头瑟瑟的残叶;你以往的志向、抱负,渐次让位于“开门七件事”,被柴米油盐酱醋茶分割得支离破碎。
能够把握大方向,就能够把控自己行为。对事情有轻重缓急的正确判断,哪些需要认真,哪些可以糊涂,是大学问大智慧。“难得糊涂”其实也是说“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吕端是北宋的一代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个性的宰相。
他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见人就喜欢开个玩笑,同时为人宽和厚道,从来不搞别人的“小动作”,别人搞了他的“小动作”,他有时也全然没有察觉到,即使察觉到了,也全然不把它放在心上。人家不管做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他好像也从来没有装进脑子里。他那张宽大的脸庞上,一天到晚都挂着笑容。他在宋太祖年间曾多次被贬官,从中央退到地方,又从地方升到中央,几经反复,不论官职是升是降,他的情绪从来不受影响。
在被拜为宰相之前,他也有几次做过相当于今天“部门首长”的职务。他从来就没有一点“部门首长”的派头,他喜欢和自己谈得来的人聊天。一见人家的生活有困难,就掏自己的腰包替人解困。他很少过问家事,更不会为儿女们开后门找好工作。史书上记载他当了几十年的官,家中竟完全没有什么积蓄,他一死,一大群儿女的生活就很困难,为了结婚和出嫁,把房子典卖出去。宋真宗听说后,才从国库里拨出五百万把房子赎回来。
他和寇准同拜参知政事,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寇准之下。
他既不会钻营,又不会搞“小动作”,也不会开后门,整天总是乐呵呵的个性,子是,许多人都暗暗地议论说:“吕端糊涂。”
当时吕蒙正做宰相,太宗想改拜吕端为相,消息一传出去,舆论哗然,不少朝官对太宗说:“吕端这样的糊涂虫怎么能担当宰相这样的重任呢?”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心拜他为相。
拜相不久,叛将李继迁骚扰西北边境,保安军抓到了李继迁的母亲。太宗与寇准商定,准备将她在保安军北门外斩首示众,以警告叛逆。吕端听说后马上找太宗说:“斩了他母亲,叛军李继迁就能捉到吗?如果捉不到,这样做更坚定了他的叛心。不如先供养她,我们就掌握了主动。”太宗听后拍了一下大腿说:“要不是你,我险些误了大事。”后来,果如吕端预料的那样,李继迁不敢再放肆了。
太宗死后,宦官王继恩害怕当时的皇太子过于英明,暗暗与参知政事的李昌龄等勾结,在李皇后的授意下,阴谋另立太子。李皇后派王继恩召请吕端,吕端非常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场宫廷政变,因而先发制人,把王继恩稳住,然后再去见李皇后。李皇后说:“立嗣立长子才顺理成章(后来的真宗不是长子),你认为应怎么办?”吕端这次可没有笑呵呵的,他严肃刚正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他刚离世就要违命另立太子吗?”于是,奉太子到福宁庭中。
真宗既被立为皇帝,垂帘接见群臣,吕端这次可没有糊涂跪拜,他平立殿下不拜,等人把帘卷起来后,看清了是原先的太子,然后才率群臣拜呼万岁。
可见,吕端不是那种耍小聪明搞小动作的小人,是一位大事不糊涂、能成大器的君子。他就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大巧若拙。”
既不会钻营,又不会搞小动作的糊涂人,事实上任何事情了然于心,只是不斤斤计较而已。像吕端这样“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有些人总爱不懂装懂,弄巧成拙,也由此造成很多混乱,贻笑大方。其实爱卖弄小聪明的人最笨。
唐代有个姓朱的太尉,曾两度出镇浙右,第一次离开浙江时,他去寺庙中与一位老和尚话别,临别时送了老和尚一根竹杖作为纪念。这根竹杖虽然是竹子做成的,却成方形。柱时根部朝上,节眼须牙四面对出,自然可爱。朱太尉很珍惜它,将它送给和尚做纪念。和尚也十分领情。几年后朱太尉又出镇浙右,到任不久去拜访老和尚,问上次送的竹杖还在不在?老和尚说:“至今我还珍藏着它。”和尚兴冲冲地拿出来一看,方形已削成了圆形;除此之外,又在上面涂了一层漆。朱太尉见后丧气叹息了好几天,从此以后就与这位和尚绝交了。
这根竹杖是大宛国送给太尉的珍贵礼物,其他的几根竹杖都是圆的,惟有这一根是方形。那位和尚为了使竹杖更美,用人工改变了竹杖的天然形态,结果却把宝贵的礼物变成了不值一文的俗物。他不知道尊重其实也要顺其自然。
和尚把奇特的方竹杖削成了普通的圆竹杖,这样的弄巧成拙尚不失为沉闷的人生增加一点笑料,但是,有些弄巧成拙却造成可怕的悲剧。
有许多人的一生就是吃亏在聪明上,不管是为人还是求学都想讨巧,与人交往不真诚,学习又求快捷方式,最后在人际关系上失去了别人的信任,而在学问和事业上也一事无成。
老子认为人类痛苦和纷争的病根,就在于乖巧过了头、刚强过了分。一讨巧就浮躁,浮躁则无根,无根则不立,不立则必衰竭。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反害了卿卿性命”。如果大家立身处世都朴实、厚拙、柔弱、不争,那么,人们必定生活得幸福多了。如果说逞能争胜在老庄时代所在皆是,那么,在现代人的身上就更无所不在了。如果说老子、庄子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对症下药,那么,它在现代,就是被人们视若无睹的“祖传秘方”。
乐观自在,旷达随行,生命没有负担
【道家说】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应帝王》
【智慧细语】
天根闲游殷山的南面,来到蓼水河边,正巧遇上无名人而向他求教,说:“请问治理天下之事。”无名人说:“走开,你这个见识浅薄的人,怎么一张口就让人不愉快!我正打算跟造物者结成伴侣,厌烦时便又乘坐那状如飞鸟的清虚之气,超脱于‘六极’之外,而生活在什么也不存在的地方,居处于旷达无垠的环境。你又怎么能用梦呓般的所谓治理天下的话语来撼动我的心思呢?”天根又再次提问。无名人说:“你应处于保持本性、无所修饰的心境,交合形气于清静无为的方域,顺应事物的自然而没有半点儿个人的偏私,天下也就得到治理。”
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双眼仿佛能穿透一切迷雾,双手能抓到问题的根本,处理问题得心应手;在别人认为事情遇到不可克服的阻力时,他们总能够巧妙地化解和躲过;当别人将那些看得很重要的东西牢牢紧握时,他们却可以在瞬间放弃,之后,你会发现原来他们的放弃,是真正的睿智。
美国加州有位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2003年的冬季大征兵中他依法被征,即将到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
这位年轻人自从获悉自己被海军陆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在加州大学任教的祖父见到孙子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便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
年轻人问爷爷:“如果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
爷爷说:“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年轻人问:“那么,若是被分配到了国外的基地呢?”
爷爷说:“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呢?”
爷爷说:“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是多余的?”
年轻人问:“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
爷爷说:“你同样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
年轻人再问:“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