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全新的一页。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成立,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1927年,大革命的潮流滚滚向前,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工农革命运动持续高涨。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开展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看到了前途和希望所在,从1922年起,他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下,开始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革命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确定了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决定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但要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中共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这次大会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新局面。工农运动迅速发展。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把所部改编为国民军,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五卅”运动,形成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抗议运动,全国约有1700万人参加。这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国共两党通力合作,经过两次东征和南征,消灭了盘踞在东江一带的军阀陈炯明部和广东南路的军阀邓本殷部,并平息滇军、桂军在广州发动的叛乱,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举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准备了比较可靠的后方基地。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先头部队出兵湖南。7月9日,正式出师北伐。在沿途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北伐军势如破竹。9月6日、7日,两湖战场的北伐军分别占领汉阳和汉口。10月10日,攻克武昌,全歼吴佩孚主力。11月初,江西战场的北伐军歼灭孙传芳主力,占领九江、南昌。12月中旬,进军福建的国民革命军占领福州。在北方,9月17日,冯玉祥在绥远五原誓师,挥军南下。11月间,国民军联军已经控制陕西、甘肃等省。到1926年底,国民革命军已控制了除江苏、浙江、安徽以外的南方各省。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军也已控制西北地区,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北伐战争胜利的大局已定。在北伐中,共产党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夺取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克武昌的关键战斗中,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组成的叶挺独立团及其所在的第四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建立了赫赫的战功,并因此而被誉为“铁军”。
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北伐胜利进军,而北伐的军事胜利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1927年1月,汉口、九江两地的人民,在经过顽强的斗争后,收回了当地的英租界;经过两次起义失败的上海工人阶级,在共产党人周恩来、罗亦农等的领导下,于3月举行了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并最终击溃北洋军阀的反动军队,成立了上海革命政府,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城市暴动的胜利。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北伐军开进上海市区。3月23日,北伐军占领南京。
(二)大革命的失败
面对大好的革命形势,广大工农群众扬眉吐气,欢欣鼓舞,以为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奴役、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统治从此可以结束了。但是,情况并非如此,国民党内的反革命分子出于自身的利益,不能容忍革命势力的发展和壮大,他们开始走上背叛革命、投向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怀抱的道路。
实际上,国共两党的合作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国民党内部一直涌动着一股反共、反人民的暗流。早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国共合作期间,就有人污蔑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是一个“阴谋”,反对国共合作。国共合作建立初期,国民党内部出现了左右派的分化,国共关系逐步复杂化。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的活动更加猖狂。1925年11月,国民党右派邹鲁、林森、居正等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了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的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党人等反革命决议。在北伐前的1926年3月,当时还披着“左”派外衣、以坚定的革命者自居的蒋介石利用当时他任国民政府军事总监和黄埔军校校长的地位,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企图推翻国民政府,建立工农政府”,制造了“中山舰事件”,逮捕了共产党员、中山舰舰长李之龙。之后,又扣留了第一军中以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首的全体共产党员,并强迫他们退出了第一军。这时候,帝国主义也加快了干涉中国革命的步伐。1927年3月24日,即北伐军占领南京以后的第二天,游弋在长江江面的英、美军舰借口保护侨民,猛烈炮轰南京,造成中国军民严重伤亡。“南京事件”后,蒋介石加快了勾结帝国主义实行反共的步伐。4月初,蒋介石等在上海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用暴力手段“清党”。蒋介石不断加强对共产党的限制,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其反共、反人民的面目。
在国民党新老右派变本加厉的反共活动面前,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共产党如果同国民党新右派进行斗争,必将导致国共关系破裂,主张妥协退让。驻中国的共产国际代表也坚持这种意见。中共中央只能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使得妥协退让的意见在党内占了上风。1926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陈独秀提出既要防止军事政权的向右,又要防止民众运动的向左。在迫在眉睫的危局中,这次会议没有能够解决党如何生存并坚持斗争的问题,反而决定对群众运动采取消极压制的方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大革命的洪流激起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加紧镇压革命力量。国民党反动势力加快了叛变革命的步伐。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向革命群众举起屠刀。随后,蒋介石的爪牙在南京、无锡、宁波、杭州、福州、厦门、汕头等地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仅广东一地,被捕杀者就达2000多人。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也捕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4月28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行成立“国民政府”,以与武汉的国民政府相对立。这时武汉的国民政府基本上还是革命的政府,直接管辖湖北、湖南、江西3省。中共中央继续同武汉的国民党人保持合作。蒋介石背叛革命的消息传到武汉后,武汉政府曾表现出了极大的义愤,宣布开除蒋介石的党籍,撤销其一切职务,并通电全国将蒋介石捕获按反革命罪惩治。当时的武汉成为中国革命者和革命运动汇集的中心。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的紧急关头,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但这次大会没有对武汉政府的各派作出正确的分析,导致了对汪精卫一派继续实行右倾迁就政策,未能在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党指明正确的方向。
党的五大闭幕后,武汉政府所辖地区的危机越来越严重,反共事件不断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中共总书记陈独秀仍企图以让步来拉住汪精卫集团。党内对陈独秀右倾错误的不满越来越强烈。7月中旬,根据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实行改组,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五人组成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7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强烈谴责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已在公开地准备叛变,决定撤回参加国民政府的中共党员,同时声明共产党将继续支持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愿意同国民党内的革命分子继续合作。这个宣言的发表对于振奋党内的革命精神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武汉政府的叛变革命已经是迟早的事情。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了,持续3年多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后失败了。
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客观上说,原因在于一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比革命阵营的力量要强大得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经验;二是国民党背信弃义地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从主观原因上说,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等人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错误。在大革命的初期和中期,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因而获得很大的胜利。但是,这时的党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都还缺乏经验,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对于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都还懂得不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较深刻的理解。因此,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动摇不定,在大革命的后期,受了反革命势力的欺骗,没有能够领导全党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革命遭到失败就难以避免。
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对中国大革命的开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因而也作出过许多错误的指示,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还难以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难以摆脱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对革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八七”会议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