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农口判断农业形势有个不成文的看法:“阳历8月15日定旱涝,阴历8月15日定丰收。”这是说当年的农业形势如何,到两个8月15日的时候就可以有一个基本判断了。
今天是阳历8月15日,从各地来的信息看,今年农业形势的基本格局是:南方平稳,北方大旱;夏粮增产,秋粮减产;小麦增产,水稻略减,北方玉米大减;1996年大增产的省区,1997年多数将大减产。今年夏收以后,北方持续高温少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内蒙古、吉林诸产粮大省(区),都遇干旱,黄河断流132天,直到8月初黄河口才有水流,这是多年鲜有的。
1995年、1996年粮食连续大丰收,两年共增产粮食898亿斤,加上这两年进口粮食511.4亿斤。两年中市场总供给增加1409亿斤,市场粮价直线下跌。1995年2月吉林玉米市场价曾涨到0.75元/斤,到1997年2月下跌到0.37元/斤,还有价无市,无人购买。黑龙江大米1994年2月,曾涨到1.8元/斤。
1997年2月下跌到1.2元/斤。南方有些省区的农村集市上现在大米只卖0.90元/斤,小麦的市场价,曾涨到0.9元/斤,到今年夏收普遍跌到0.5元/斤左右。1995、1996两年粮食增产10.1%,而市场粮价平均下跌4.5%以上,大幅度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这是1997年粮食减产的重要原因。
1996年粮食增产之后,国家曾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以抑制市场粮价过分下滑,防止谷贱伤农。如增加粮食专项储备,1996年1月至1997年3月,国家专项储备粮就收购了322亿公斤,现在专储粮总规模已超过500亿公斤。1997年7月国家专门召开粮食工作会议,明确重申,国家粮食部门要以保护价收购小麦,不拒收、不限收、不停收,受到了各地农民热烈欢迎,这对今年秋种小麦,保证明年小麦丰收很有作用。但由于粮食购销体制正在改革,政企还未真正分开,新的粮食制度还未建立起来,各方面的关系还未理顺,制度性的障碍仍然存在,所以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仍难如愿实现。
1997年的粮食形势,还可以从这几年化肥供应戏剧性的变化得到反映。多年来,化肥特别是优质化肥一直是供不应求,所以化肥价格连年猛涨,1995年平均上涨了27.4%,1996年又上涨8.4%。即使化肥价高了,农民为了要增产粮食还是要买,通过走后门、托关系,才能得到化肥。今年不同了,从一开春,供销社的化肥就卖不动,特别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玉米主产区的化肥卖不动,主要是农民的粮食卖不出去,没有钱买,还由于粮食价低了,农民算账成本高就少投入了。农民买化肥少了,全国的化肥行业和供销社叫苦不迭,到1997年4月底,全国家大型化肥厂,就积压尿素40多万吨,其中海南、内蒙古、渭河、九江等几家新建的大化肥厂今年刚投产就被迫停产。到6月底据全国11个化肥生产大省统计,库存就积压化肥618万吨。
去年的尿素卖到2400元/吨,今年只卖1500元/吨,农民还不买。据推算,今年全国少销化肥在1000万吨以上。以每市斤化肥平均增产1~1.5斤粮食计,将少生产粮食200亿~300亿斤。
据各地的信息,内蒙古大旱,秋粮将减产30~40%,吉林大旱,有些地未种上,将减产20~30%,山东干旱,秋粮将减产,这些都是去年大增产的地区,今年将大减产,好在今年小麦增产215亿斤,两者相抵,今年全国粮食将减产300亿斤左右,大体与1995年的产量持平。
1996年10月,我曾写过一个报告:“今年粮食大丰收,明年不要又掉下来。”当时有位朋友说:“明年再增产,粮食往哪里放啊?”我说:“少掉一些可以,我是怕大掉,所以有这些建议。”
现在看来,今年将减产300亿斤左右,减幅在3~4%之间,不算大掉(1985年减产564亿斤,减幅为6.9%,那是大掉)。
粮食在两年大丰收之后,今年减了300亿斤左右,而且主要减在粮食主产区,主要减在前两年粮食大增产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的好处,可以减轻国家库存的积压,可以使老百姓家中未出售的余粮卖出去,可以减少市场粮价继续下滑的压力,这也可说是市场调节的实现。对今年粮食减产,不必做过分的反应。要改变那种认为粮食年年增产才好,减点产就不好的观念。
年成有丰歉,年产量有波动是正常的。何况我们是在两年丰收之后粮食仓满库溢的时候,估计除了少部分地区外,全国的粮食总供给不会有大的问题。
1997年粮食减产后,要注意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要注意防止粮食减产的放大效应的作用。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还不健全,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能力还比较弱,多年的经验是,粮食多10%就会出现卖粮难,沸沸扬扬,要少10%,则全国出现买粮难!惶惶不安。我国有2亿多农户,他们既是粮食的生产者,同时也是经营主体,农民多年来形成的心理是,卖落不卖涨,买涨不买落。越是在市场粮价跌的时候,他越要卖粮食;而粮价一涨,他就惜售了,他不仅不卖,有些有财力的农民还从市场上买进粮食。所以当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不要以为粮食真多得不得了,当粮食歉收粮价涨的时候,也不要以为粮食真缺得这么多。这中间有个放大效应的问题。
还要注意销区采购粮食的问题。就省市来说,现在全国有13个粮食纯调入省市。这些省市的粮食部门,这些年也是买涨不买落。国家规定,销区粮食要有6个月的库存,但他们从本地的财政和粮食部门的利益出发,在全国粮食丰收的时候,往往现销现买,把粮库放在调出省,既省利息,又省大笔粮食保管费用,而一到歉年,为了保证本省市的供应,就四处采购粮食,有的还不惜抬价抢购,1993年的市场米价暴涨,就是广东等省北上大量购米引起的。
所以,今年秋后,国家要通过各种手段,调控粮食市场,特别要管好粮价,有利的条件是国家手中有3000亿斤的粮食库存,(仅东北内蒙古三省一区1996年度就有1262亿斤库存),调控余地较大,理想的目标是把市场粮价调控在国家定购价上下,有利于进行粮食流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要注意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1998年的粮食增产,至少要保证1998年不再连续减产。如果1998年再像1997年这样减产,将会引发新一轮粮食生产的徘徊,国家又要花很大的代价,才能扭转过来。因为从总体来说,我国的粮食总供给是偏紧的,1996年粮食特大丰收,当年人均也只400公斤,1997年将下降到380公斤以下。前面说,按统计,国家粮食库存1996年度账面上有3000亿斤,但真要调粮了,实际能调用的没有这么多,要大打折扣。多年的经验是,说粮食多的时候,产区、销区都说粮食胀库,而一说粮食少了,产区、销区都说没有多少库存了。宏观调控部门有几点要估计到:一是今明两年是选举年,粮食虽然减产了,但上报数还不会低多少;二是去年的特大丰收是事实,但还有些省区是报多了,实际并没有增这么多,另外,这几年粮食胀库,同1995年、1996年两年纯进口500多亿斤粮食有直接关系,1997年粮食不进口了,有些地区还出口了一些,粮食库存将削减得很快,对此,我们要有所预见。
所以要保证1998年粮食增产,应是我们保证粮食供给的基本立足点。
面对1997年遭遇大旱粮食减产的形势,为了保证农村经济和社会等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快速增长,有几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
一要抓好1998年的粮食增产工作,务必不要使1997年减产成为新的徘徊时期的起点。1985年粮食在大丰收后减产,徘徊了5年,直到1989年才恢复到1984年的水平,中间引发了1988年的市场粮价大涨。1991年粮食大丰收后减产,徘徊了年,直到1993年才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引发1993年、年市场粮价的暴涨。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就曾说过:“一是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这是对多年农业工作实践的总结。1997年粮食减产,因为有前两年粮食库存,估计对全局不会有什么问题(对减产严重的地区,农村还是有些问题的)。但如果粮食生产由此徘徊下去,就可能引发大的问题,不仅对农村经济、农业发展不利,而且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正在萌动,会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提出新的需求,这一点我们现在就要有所准备。
要抓好1998年粮食增产,现在就要抓好今年的秋种,年小麦特大丰收。但小麦一登场市场价格就大跌,再次出现卖粮难。国家在今年7月专门召开了会议,出台了要以保护价收购粮食等一系列政策,这对保障农民增加收入推动今年秋种,无疑是有好作用的。问题是由于资金不到位,亏损补贴负担未完全落实等原因,有些地区至今并没有收购多少议价粮,没有满足农民卖粮的要求。所以要做好今年小麦的秋种工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要下一番功夫。
二要调控好各地的市场粮价,务必不要使秋后粮价涨幅过大。1996年国家制定的合同定购粮食价格,是比较合理的,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促进了粮食生产。1995年冬,市场粮价开始回落,1996年冬,市场粮价普遍降到定购价以下,到1997年月,小麦、玉米、稻谷三种粮食的市场价比国家定购价平均低19%。1997年7月,国家重申了以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的决定后,制止了市场粮价下跌的势头。最近华北因干旱秋粮减产的迹象已经明显,山东、河南的市场粮价已开始回升,前几天河南广播电台已有玉米、小麦、稻谷价格都在上涨的报道。
市场粮价是农业生产的晴雨表。最近华北市场粮价先动,这是华北今年秋粮行将减产的信号。按照市场规律,一般新粮登场时,市场粮价往往是下跌的。现在才8月中旬秋粮还未登场,粮价就开始上涨,这是很值得注意的。我们一定要接受1993年粮食丰收,但却在新粮登场时米价暴涨,带动整个粮价上涨的教训,各方面要早做准备,把市场粮价管好。
从粮食供给方面看,今年小麦丰收,稻谷略减,供给不会有大的问题。玉米减的量比较大,而玉米现在是全国饲料工业的主要原料,有全国影响。好在东北和内蒙古有大批玉米库存,供给也不会有太大问题。问题是要处理好产区和销区的关系,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及时组织好流通和运输。
要预防的问题是,再过两个月,粮食减产的信息陆续传出,引起缺粮地区的领导和部门的过分反应,引起部分销区领导和粮食部门以及农民的惜售心理,一方面要多购多储;另一方面又惜售,市场粮价就有可能哄抬起来。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有两个:一要管好舆论宣传,对各地区减产的宣传报道要实事求是,不能做集中过分的报道。二要密切注意各地粮价的波动,如涨幅过高,国家粮食部门就要组织粮源调运,做适当的干预。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国家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是,粮食市场价格的大波动往往是各地粮食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引起的。有人说,前几年的几次粮食大战,就好像是八路军和新四军打仗,自家人不认识自家人。
今年粮食市场价格理想的调控目标是使玉米、小麦、稻谷的市场价格分别涨到国家的定购价,每市斤价格上下浮动不要超过0.10元。真能做到这样,对今年农民的增加收入,对明年的农业生产,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对粮食系统的改革,都将是非常有利的。
三要抓紧今年秋粮减产供给仍宽松的有利时机,继续积极推进粮食流通部门体制的改革。1994年,国家就决定要对粮食部门的现行体制进行改革,把粮食部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分别核算,建立“两条线运行”机制。1996年下半年国家又进一步提出了“四分开一并轨”的改革设想,具体要做到:
“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挂账分开,完善价格机制,实现粮食价格并轨。”应该说,这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根据粮食部门实际现状,提出的一个比较好的过渡性改革方案。但3年来执行的结果,却进展甚为缓慢。1996年冬,要求粮食部门改革的呼声和期望甚高,后来因为粮食大丰收后,各地为解决卖粮难和胀库等政策性任务过于繁重,实际把改革冲了。
今年粮食略有减产,库存减少,而供给仍可保证,应是进行改革的大好时机,要抓紧这个机会,进行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改革的目标,仍可以是1996年提出的“四分开一并轨。”首先把国家粮食储备系统从国有粮食部门中独立出来,从机构、人员和财务根据业务性质分出来,将粮食部门的政策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彻底分开,专门执行国家定购粮食和中央地方储备粮的购销调存和平抑市场粮价的政策性业务。从多年来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看,粮食部门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350万粮食职工的利益和去向,涉及许多陈年老账,要粮食部门自身改很难,这件事必须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从政治上推动这项改革,从组织上采取措施,使“四分开一并轨”的目标得以实现。粮食部门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一身二任的状况再不能继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