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尼族的梯田文化中,对森林植被这个哀牢山区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及其功能,哈尼族有自己的理解,形成了朴实的自然生态观,他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中,而且在精神生活中,都将森林视为命根子,都把森林和土地、人、万物放在一个共生的、同构的生态关系中。基于这样的生态观,哈尼族对哀牢山区的森林进行了生态意义上的划分和保护。高山森林为水源林,村寨后的森林为神树林,村寨周围森林为村寨林或风景林,这些森林严禁砍伐。
哈尼族的层层梯田,从山脚到山顶就处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及不同的气候带中。因此,在农田营造、水利灌溉、谷种选择、田间管理方面均呈现出极为特殊的复杂局面。绝大多数稻谷品种适应面积不超过1万亩。为此,哈尼族培养使用的传统稻谷品种达数百种,仅元阳哈尼族就拥有本地品种180个。分别在海拔1900米~1600米、1650米~1200米、1200米~800米的高度使用。而且,哈尼族的稻谷种子都必须易脱粒、高棵。前者是为了满足山区气候多变、运输不易的收割条件,后者则是为哈尼族的建房、喂牛的需要。
哈尼族的梯田生态经济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利用自然污物施肥的方式“冲肥”。哈尼族的梯田是用活水种植的,冲肥就是利用活水将半山村寨中积累的畜粪和高山森林淤积的植物肥料冲进梯田,肥田效果很好。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提醒我们,在西部生态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在特殊的生态系统条件下创造的独特生态经济模式。并尽量寻找一条将现代化的生态经济系统与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观念和生态经济系统相结合的道路,在西部形成多元化的生态经济建设模式。
(三)在特色经济上做文章
1.特色经济的特点
其一,开放性。特色经济是在比较中显现的。在一种封闭的经济状态中,没有比较、自我运行、自给自足,也就无所谓特色。只有在开放过程中才凸现特色,而且特色的凸现不仅仅停留在比较的静态存在,而是突破封闭的自我运行状态,特色经济是一种开放的经济运行状态,以特色介入开放、交流过程,在开放、交流过程中体现经济特色。
其二,市场适应性。特色经济进入开放市场,不是为了展示,而是在于适应、满足市场需求。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特色经济才能为市场所确认,获得市场准入并占有市场。否则,退出开放市场,回到封闭自我运行状态中的经济,也就无所谓特色经济。
其三,稀缺性。特色经济参与开放市场的竞争,应该是具有特色稀缺的禀性,其供给存在特定的约束条件,难以被类同。特色稀缺对市场的占有,依托的是特色资源的自然禀赋及发展机会的把握,包括特定环境生成的资源稀缺性,也包括特定发展环境和稍纵即逝的发展时机。特定环境生成的资源的稀缺性,由于资源存在的相对稳定,构成了特色经济的自然基础。特定发展环境稍纵即逝的发展时机,也可能因把握住时机而独占市场,利用对稀缺机会的把握确立市场优势,发展出特色经济。
其四,比较优势。特色经济在开放市场的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资源配置能够更充分地体现资源要素的所长,资源得到更充分动员,在市场竞争中其供给成本能够被接受,是有效率的供给。
其五,特殊性。特色经济必然是具有鲜明的结构特点的,具有不同于其他经济的内容、形式,依托于资源禀赋的特色基础,形成独特的商品和服务供给。依托资源禀赋特色基础所形成的特殊性是特色经济的自然基础,不管特色经济的资源配置采取何种结构,总是建立在这一自然基础之上,由此形成特色。
2.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战略
把民族经济发展的着眼点放在特色经济,通过发展特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走出传统经济开发的单一资源粗放开发窘境,是我们在付出近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经济开发代价之后,对经济开发的反省和行动调整。传统的经济开发执着于资源的简单获取,虽然也收获了成果,但经济开发效率很低,资源配置结构倾向一种封闭的状态,特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率和比较优势。在一种一般化、同构化的过程中逐渐消耗有限的资源。
如盲目发展工业,结果企业缺乏活力,长期亏损,成为沉重包袱。这种情况在西部很有普遍性。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由于远离东部地区市场,在传统的封闭型经济运行格局中,常规工业的发展,资源配置成本较高,当地人力资源及原材料供应不仅不具有比较优势,反而耗费较大、效率较低、成本较高,许多日常工业品从区外调进比在区内生产价格更低。这样的工业发展,如果离开了国家财政的特殊支持,实难继续支撑下去。这种状况随着市场的逐渐开放和企业逐渐失去国家财政的特殊支持,其困难便越来越大。经过最近2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已经淘汰了一大批无法维持的工业企业,但在继续存在下来的企业中,仍能够窥见常规工业的困难。以西藏为例,1997年西藏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共314个,其中亏损企业67个,企业亏损面为21.34%,虽然工业企业的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全国企业亏损的体制共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从亏损企业的分布看,轻工业占17.16%,重工业为24.44%;其中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亏损面达31.82%,重工业中的原料工业为28.72%,加工工业为22.22%,亏损面最大的工业企业正是非西藏所长的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行业。如文教体育用品、合成纤维制造、日用化学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属制品,以及化工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这种状况说明,盲目地发展常规工业,便可能把自己逼入困境。
还有,盲目地发展一般化的常规农业也同样可能把自己逼入困境。在垦荒种植粮食的阵阵浪潮中,民族地区已经流失了一片又一片的绿色。不顾气候、降水、土壤等具体条件,在干旱、土层瘠薄的条件下,片面地强调种植粮食,提高自给能力,不断地扩大垦殖范围,广种薄收,结果导致大量的人力滞留在日益贫困的土地上。粮食问题不仅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而且因生态环境恶化,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在逐渐丧失。
可以说,确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经济战略,就是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开拓新思路,从资源配置、产业调整、经济增长的角度,进行民族地区生态与经济的重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经济战略,其基本思路就是:以特色需求为导向、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绿色产业为重点、以可持续开发为目标。
以特色需求为导向,就是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倾向。由市场需求来引导西部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发现和评价资源。由市场需求引导开发行为,这里所指的市场需求当然是指迄今被我们认为是符合人类健康、安全需要的需求,是符合人类生存利益的主流的市场需求。如对毒品需求的否定,对不利于生态环境安全的资源开发的否定,对珍稀物种消费的否定,等等。我国对发菜开发经营的禁止,对捕杀藏羚羊的打击,便是体现对非理性市场需求的规范。
以特色资源为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可支撑的资源基础,发现和创造市场需求,以符合市场需求特色倾向的资源配置结构提示资源特色和市场潜力,培育特色经济。西部开发虽拥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会,但就软环境而言,总体上是不如东部地区的。西部开发所希望的市场份额的扩大,资源要素及相关条件的比较优势,仍在于具有特色的资源条件及这些资源条件的特色得到充分展示、释放,并形成有效配置,向市场提供有效供给。
以绿色产业为重点,就是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即由于现代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遭受工业污染相对少,化工业基础的不利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有利条件,并依托和强化生态环境质量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有利因素,突出产业发展的绿色标志,适应人类对绿色的消费时尚和安全需要,重点发展绿色产业,把产业绿色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灵魂。所谓产业绿色化,就是产业发展趋向无污染,在绿色产业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整体的无污染或少污染,达到有利于人类健康消费的水准。
3.面向全球市场的民族地区特色经济
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既是相对于国内市场,相对于东部地区经济;也是相对于国外市场,相对于全球经济的。在日益开放的市场中,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战略无法回避全球市场的挑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更加直接,国内经济进入全球市场,国际经济也进入国内市场,两个市场、两种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向更加明确。因此,西部开发对特色经济的塑造,便不仅仅是国内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西部地区周边国家经济、其他国家经济都成为了西部特色经济的参照系。
国内经济进入全球市场和国际经济进入国内市场,更多的经济结构类型进入市场参与比较竞争,传统的单一比较所显现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便可能产生新的变化。一些在原来单一比较状态下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在全球市场上可能不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而一些在原来单一比较状态下不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则可能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如青海的钾盐资源是我国的稀缺资源,在国内市场,开发青海钾盐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资源开发特色。因为我国的钾盐资源主要集中蕴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其他地区相对较少。而就全球市场看,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西伯利亚、中亚地区、老挝、泰国等地均有较丰富的钾盐资源,开发条件良好,国际市场上钾肥价格也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青海的钾盐开发及传统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便面临着周边地区和国际市场的挑战。解决我国的钾资源短缺问题,既可以继续追加投资,提高国内的开发能力和水平;也可以投资于国外开发或在国际市场上直接购买等。从全球市场的视角看,一些在传统经济中被忽视的资源因素或经济结构,则可能具有比较优势和形成特色。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状态的觉悟,一些传统的、在农业社会难以意识到的因素和环境质量,在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就有可能成为稀缺资源和富有特色的消费,如空气、水质、阳光等。20年前,西部草原清新的空气还未被人们所重视,20年后的今天便已成为都市人向往的消费时尚。20年前西部古朴的民俗民风民族文化可能被理解为陈旧、陋习、落后,20年后的今天被发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传统成为富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资源。
思考题:
1.民族地区怎样发展经济?
2.中国少数民族有那些传统的经济类型?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导论》(民族出版社,龙远蔚主编,2004)
2.《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林耀华,1991)
3.《多型论:民族经济在云南》(民族出版社,马丽娟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