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24

第24章 老年教育规律问题的研究(3)

二、老年教育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

中国的老年教育作为同中国上层建筑有着紧密关系的一项社会活动,必然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二者联系的这种客观必然联系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

这里,首先要说明“经济基础”的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经济基础”下过不同的定义。多数的时候,他们把“经济基础”了解为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按此论述,“经济基础”是不包括生产力的。但有的时候,他们也把“经济基础”规定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请看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说的。因此,这里面也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装备。”本书遵照恩格斯定义,把生产力看做是“经济基础”中的“基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革命飞速发展,20世纪中叶,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从此便拉开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相继出现了电子工程、航天工程、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一系列现代高科技。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全球进入了数码时代、信息时代,进一步推动了高科技领域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面对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许多国家的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发展老年教育的真知灼见,美国学者哈钦斯(R.M.Hutchins)早在1968年就提出了“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

之后,新加坡、日本、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也都推出了实施全民教育的计划。我国从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规定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一个席卷全国的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热潮正在到来。科学技术革命催生了老年教育,老年教育也为新科学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发挥了作用。

(二)从经济关系的深入改革来看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潮。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997年党的十五大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深入展开,逐步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经济结构。老年教育与经济体制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的老年教育适应于改革开放的经济基础,反过来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建设服务。例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创立和发展,许多老年大学及时开设了“市场经济”课,请专家讲市场经济知识,组织老学员开展市场调查。山西运城老年大学当年就组织了40多名老学员参加的平抑物价工作组、食品卫生调查组,经常深入市场,检查物价,检查食品卫生,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从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来看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分配公平原则逐渐贯彻,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提高。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广泛进入了家庭,电视、投影、VCD、DVD、电冰箱等等几乎家家都有,电脑用户达到5亿户。年轻人很快就掌握了这些先进技术的使用方法,而老年人却束手无策,眼看着这些洋东西发呆,显得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于是许多老年人不甘落后于时代,积极走进老年大学,学习电脑、学用手机,迅速掌握了各种家电的使用方法,使自己跟上了形势发展,融入了时代潮流,成了生活潇洒的时尚老人。实际的情况是: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为教育普及和老年教育的举办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推动力量,而教育的普及提高和老年教育的发展又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老年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联系

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老年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自身就属文化范畴,它和文学、艺术、科学等其他文化形态的事物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从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来看

当今社会,在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大幅提高的前提下,广大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体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而激活了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一个城市里,过去只把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少年宫、景观区、大学、中学、幼儿园等作为这个城市文化品位的标志,而现在,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又把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福利院等视为这个城市的文化亮点。特别是老年大学,校园里的有形文化建设,如校舍、环境、设施、制度、学员风貌等总是给人视觉以第一印象,让人们直接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例如天津、上海、武汉、重庆、哈尔滨、广州等许多城市的老年大学都像一个熠熠生辉的光环闪烁在城市的绿荫当中,给城市的文化氛围增加了一笔重彩。老年学员的歌声、舞姿、拳剑套路、社区晨练、街头宣传、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等更使整个城市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起来。就连社会基层的乡、镇、村、社区老年学校也是如此,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乡、镇、村老年学校已发展到3万多所,农村老人在这里学时政、学科技、学书画、学保健,编织艺术、刺绣艺术、泥塑艺术、面塑艺术、雕刻艺术等,使这些长期藏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重见天日,发扬光大,营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浓浓的文化氛围。

(二)从老年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兴起来看

作为社会文化建设元素之一的老年大学(学校),其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二者合拍发展,同步进行。例如:牡丹江老年大学校长王维丰撰文说,中共牡丹江市委提出“建设幸福城市”,“创建激情城市”,加快制定实施“全民学习工程”,营造“书香城市氛围”的目标,老年大学要首当其冲,充分发挥整体带动、辐射、影响作用。老年学员要率先成为有知识、有激情、有爱心、有品位,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以学校志愿者、义工组织为载体,为建设新牡丹江、大牡丹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新一轮跨越出好主意,提好建议,当好参谋,做好工作。农村老年学校同样如此,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怎样抓文化建设,老年学校就紧紧跟上。例如山西省绛县续鲁村建起了文化广场,年及八旬的老教师王宗礼就在村党政领导支持下办起了老年学校,并担当了文化广场的负责人。他带领全村百余名老人办起了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吸引2000多人前来参观受到教育;办起了农民书屋,帮助村民读科技书,走致富路;坚持每周给村民放两次电影,激励村民的爱国热情;还组织村民一早一晚跳舞唱歌、练拳舞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有力遏制了部分村民的赌博之风。事实说明,老年大学(学校)的文化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和党政领导部署的社会文化建设任务同步开展,就一定能得到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取得校园文化建设的显着成果。

(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来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作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老年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紧密联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突出地表现出来。在老年教育中贯穿在“一、二、三课堂”和“文、史、智、能、乐”课程中的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老年教育指明了方向,而老年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反过来会促进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事实证明,社会文化建设需要老年教育的推进,老年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文化建设的催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互促共荣。

四、老年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总体联系和贯穿其间的老年教育外部规律的表述

我们把规律理解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本质之间的联系。上面,我们分别论述了老年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这些联系的本质性,构成了老年教育的外部规律。这里,我们需要对这些联系的总体给以概括并且简要地表述其规律。

(一)社会形态的总体结构

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老年教育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实际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本身是联系着的,它们在联系中构成社会形态即社会总体结构。为此,我们要对社会结构总体及其内在关系作一个简要的说明。社会总体结构以经济为基础,竖立其上的首先是政治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竖立在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之上的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三者的关系是:“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以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这就是说: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和政治共同反映为文化;文化服务和影响于政治,进而服务和影响于经济。需要注意的是:毛泽东讲的文化是狭义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不具意识形态性质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它们是:科学技术,社会共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各种审美形式、各种文艺形式。

(二)教育活动的跨社会层系性质

传统的说法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这个观点不能全面反映教育活动的实际。从教育的内容看,学校教育,第一是教“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第二是教知识形态的经济基础(经济学);第三是教知识形态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学、军事学、管理学、法学);第四是教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哲学、宗教、道德、文学、历史);第五是教广义文化的各种知识。那就是说,教育活动是教学生把握反映全部社会形态的知识、技能、德行的活动。从教育的目标看,学校要培养社会形态各个层系所需要的人才,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所有层系的改革、建设、发展服务。从教育的功能看,教育既有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又有非意识形态的功能;既有为国家提供各种人才的功能,又有为每个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体验的美化而服务的功能。由此可见,教育是跨社会层系的社会活动,它同各个社会层次有着广泛的联系。

(三)老年教育与社会结构总体相互联系的规律的简要表述

老年教育是社会的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同样具有跨社会层系的特点。老年教育同社会总体的必然联系可表述为:以老年人生活其间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现状为基础;以老年人需要学习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最新发展为内容;以对老年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培育为使命,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发挥老年人特有的作用:三者辩证统一,共同构成老年教育的外部规律。

第三节老年教育内部规律的探讨

我国已经建立起老年教育的体系并且在逐渐扩展。28年来的办学实践已经显示出它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关系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而必然性就在偶然性之中。我们的研究任务就是:从种种似乎偶然的联系中,发现它们的必然联系,从而表述由此而所形成的规律。

一、老年教育的总体设计、时代变迁、学员需求发展

三者的必然联系如前所说,老年教育的初级本质就是它是“补需性”的“按需教育”。我们就从这里进一步发现老年教育的内部规律。

(一)我国老年教育的总体设计

研究我国的老年教育,我们发现有两种“总体”:一是全国的老年教育体系或者一个省、一个地所建构的老年教育网络。我们称之为“宏观总体”。二是一所所老年大学,它们“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都形成“总体”。我们称之为“微观总体”。我们来分别看一下它们各自的“总体设计”。

1.我国老年教育宏观总体设计的“2+X”模式

我国老年教育宏观总体格局是老年教育在全国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这种格局的模式我们称之谓“2+X”模式。所谓“2”,是指纵向贯通、横向拓展的二维格局。纵向贯通,就是沿着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乡镇、农村、社区这一条从上到下的纵向路径来发展老年教育;横向拓展,就是调动地方办学、企业办学、部队办学、院校办学、机关办学、私人办学等诸多方面的积极性,联手发展老年教育。从而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二维格局,使神州大地处处有老年教育,逐步形成多数老人都能接受终身教育的全覆盖局面。这是对我国老年教育的总体设计。

所谓“X”,就是在构建老年大学(学校)这个老年教育主体的同时,还辅之以其他多种学习形式,如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班组培训、自学互学等,帮助居住分散、行动不便、不能入学的老人接受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