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救之法:以灰与糟各半,盛于瓜瓢,泡以沸水,捻匀倾入缸中,名泡糟灰,曰炙缸。一面停靛、停染,使缸水正常。染过三次加洗靛青一潮。缸水稍咸则不易上色。布是耐洗难褪,所染之深色一经浆胶上甑,红头泛不上,淡则虽易上色而布快褪色。
老缸当洗靛而不洗,以脚缸布再撬几潮,任其无力而待酿,名曰剐缸。缸脚已重必须再酿,则以褪筒压入缸中,糊脚上泛,舀去掺脚缸,名为打老沙、褪缸酿。如缸脚太重,浑至缸篮上,则须将缸面之水舀于大木桶,再将缸底浑浊沙脚舀出,倾于露天之脚缸。一面拔去桶脚之楔,将清缸水放回缸中,重新洗靛掺水,酿至满缸,壮而有力至新开撬为止,曰辟缸酿。
健全无病之缸,有力曰壮:脚黄水面嫩绿、缸花如轿,色红紫如天青缎;糟壳捧心,以缸水滴臂,须臾见其绿水变蓝,中有凝成乌带蓝之物,愈浓则缸愈壮,名曰乌凝……管缸水以本靛为难,因其本身咸淡不一,如不小心,一夜失灰,至次晨,即淡隑。有时辨不出咸淡,带灰则太咸,添糟则太淡,总属无效。不能开撬,术语曰挂缸篮。任尔多年老司务经验丰富,也束手无策。谚云:“胡须鬓白,不识缸脉”。又名“水底摸月”,亦非虚语。
靛油则咸淡一律,管缸较易,宇字,加速,则更易。虽失灰伤靛亦不至于倒缸。不论本靛洋靛,缸水顺当则有“徒弟好管缸”之谣。
吴慎因实际上是以“文言”描述“温州话”,且又是专业术语,“原创”特色明显。但作为科学整理手工经验的要求则有所欠妥。故所记述蓝染工艺实践的内容就较粗糙,没有办法以量化数据说明其建蓝状态,诸如“以目视,以鼻嗅”云云,皆以感官判定其品质。如“曰咸”一段,我在苍南实地所见,蓝染匠师确实是先察看缸中水面的颜色,然后用搅棒搅动,提起搅棒再观察滴落的水色。最后是用舌头稍舔一舔水液,以其咸淡判断品质。对照马芬妹老师的研究,建蓝工艺以4节文字论述,除原理性概要一节外,其余是:建蓝三条件-高碱性、还原剂、适温与其原理;内含3部分:高碱性(天然木灰水或氢氧化钠),还原剂(营养剂、保险粉),气温。其次是蓝染料建蓝还原技术的分类,分列4类,是:1、木灰水传统发酵建蓝法;2、氢氧化钠发酵建蓝法;3、木灰水快速建蓝法;4、氢氧化钠快速建蓝法。最后一部分是“蓝染缸管理记录与基本浸染法”,分列3项:第1项是“基本管理概要”,第2项是“基本浸染方法”,第3项是“废液处理方法”。
两相对照,后者以详细具体的数据展现建蓝工艺的要件,诸如“蓝染料5~10公斤”,“pH值有否达至11~12”,“米酒600毫升”,“气温250。C~350。C”等等。由此可见,大陆不论是蓝染业者,还是“工艺美术学者”都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的理论空间有待提高。
(1)贵州蓝染织品的企业
大陆蓝染手工艺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不再是族群少女必备的手艺,传统的“蓝蜡花”事实上已经出现“断代”。从族群个体来说,个人“点蜡”技艺是要失传了,但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必不可免,从“点蜡花”技艺本身说,则是以另一种形态保留下来,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带动了蓝染手工艺的产业化形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工艺美术系统的评选“工艺大师”的活动,就有提升包括蓝染在内的手工艺作品价值的意图。获得“大师”称号的“大师”们,有的仍旧“单打独斗”,自己主持小工坊。有的“大师”则设厂办公司,招聘工人,经营管理整个企业。自己掌控企业产品图稿的设计,由工人操作生产。在贵州省安顺市,像这种由“民间工艺大师”创立的“蜡染厂”就达到相当规模。一些中小规模的蓝染工坊则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蓝染“村”,如进行网上销售的贵州安顺“蜡染村”就自称由五家直属作坊与100多家作坊协助组成。
(2)江苏蓝染业现状
在蓝染产业化形态上,另一个集中区域是江苏、浙江两省。江苏省声名较大者有无锡市“陆义茂染坊”继任者创立的“无锡蓝印花布有限责任公司”和南通吴元新创立的“南通蓝印花布馆”。
两家企业都在自家网站上进行宣传和销售蓝染织品,从网页内容上看,又都是偏重于宣传。也许江苏历来重视科举文化的缘故,从明至清,中举秀才和获“状元”荣誉的人确以江苏为最多,流风延衍不绝,在民间仍有广大潜意识市场,故蓝染的手工艺也有以此为荣的习气,造成相关网站上有关蓝染的内容,反不及该网页上的“新闻”、“领导”、“名家”等非蓝染内容多的现象。
无锡市蓝染博物馆
无锡市蓝染博物馆主办有《中国蓝印花布》网站,从网站内容看“首页”的主要窗口是:“博物馆”、“古典文献”、“纪念品”、“站长专页”等。
首页则有6个栏目,是:
“新闻动态”、“人物专访”、“蓝印花布研究文集”、“题词赠画”、“历史文化名人”、“千里追寻蓝色的梦”等。
“新闻动态”内容包含像“央视频道采访女画家”之类消息。内容和蓝染并无关系。“人物专访”则诸如“核雕家”、“麦杆画家”、“精微绣大师”和“诗人画家”等个人情况介绍。
“题词赠画”是某些艺术家馈赠的字画作品,“历史文化名人”是当地一些文人的记述。以上各栏和蓝染业均没有什么关系。
“蓝印花布研究文集”栏目有“参观蓝印花布博物馆获奖作文”、“无锡非物质文化项目介绍-蓝印花布织染”、“元宝石和古代的染坊”、“棉花图”、“夹缬印染艺术”、“民间蓝印花布的防染糊制作”等短文。“千里追寻蓝色的梦”栏目主要是作者到外地看到一些与蓝染有关情况的描述。
1.石灰七黄豆粉三,加水调成糊状。
2.石灰八两黄豆粉四两加一个蛋清,用水调成糊状。
3.石灰拌入水豆腐,发酵,搅匀,使成糊状,石灰和黄豆的比例约为二比一”。
这是现在蓝印花布生产单位普遍使用的石灰豆粉防染浆配比制作方法。
第一种方法最为经济方便,只要根据季节的不同适当控制浆糊的干稀程度就可以了,夏季天气炎热,水份蒸发较快,可以使用稀一点的防染糊,但要适当提高黄豆粉的比例。
第二种方法只是石灰粉与黄豆粉的比例稍有变化,但要加一个蛋清。“石灰八两,黄豆粉四两,蛋清一个”是一个配比单位,如果一个生产批次需要配制80斤防染糊(未加水之前),则需要100个约10斤鸡蛋,使成本增加了很多,但这样配制的防染糊其粘性和韧度更好,防染效果自然大大提高。
第三种方法亦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因为旧时代用石磨很难磨成很细腻的黄豆粉,而“水豆腐”是黄豆通过浸泡、水磨、沥浆、烧煮获得,颗粒非常细腻,是干豆粉无法比拟的,因为沥浆过程流失了一部分的豆类植物脂肪,所以要提高黄豆的比例,“石灰和黄豆的比例约为二比一”,其防染效果也是不错的。“水豆腐”随处可以买到,取材很方便。
除上述方法外,也有在防染糊制作时加入矾的。《常州府志》具体记叙了药斑布的制作方法:“以灰粉渗矾涂作花样然后随作者意图加染颜色,晒干后刮去灰粉,则白色花纹灿烂出现,称之为刮印法。”《染经》中说:“用细蛎灰三分之二,白豆粉三分之一,临夹时拌上小量白矾名曰夹灰。”防染糊中矾的小量渗入,可以使防染糊更坚性一些,也是为了增加防染糊的粘合力。提高防染糊的防染能力。
《染经》是浙江吴慎因先生的未刊稿,如前述及张琴在《中国蓝夹缬》中第1次披露其人其文。吴慎因先生(1905~1987)浙江温岭新河镇人,16岁操祖业,经营吴大成染店,晚年总结旧法印染技术之要诀,撰写了《染经》,全文计12000字余字。《染经》分23章,第8章为“夹花”,有500余字,标题“夹花”的“夹”当作“隔开”的意思来解,将印花布中留白的部分与染料隔开,不使染上颜色,起到防染的作用。文中介绍了三种防染的方法:一是“夹缬”,就是用木刻雕版“以白布折叠,将有花之板层层夹紧,加箍麻索浸入缸中,使兰水从板洞漏入”,这是使用木刻雕版起到防染的作用,但这不属于刮桨染。二是“印被褥之花药”,“用细蛎灰三分之二,白豆粉三分之一,临夹时拌上小量白矾名曰夹灰”。这里的“印被褥之花药”就是指的石灰豆粉防染糊,“夹灰”就是指的刮浆工序。三是“夹围面”,“以糯米粉调成浆糊,掺以围面粉少许(以香粉炒焦、研细、色黑)印于漂白之布上(不打水,燥布夹),晾干”。这是糯米粉防染糊制作的方法,介绍也十分简单,只有42字。里面提及的用“香粉”制成的“围面”,在配比中也是“少许”,现在尚不清楚“香粉”是何物,但这个配方中占主要的成份的还是糯米粉。
而前述日本和台湾蓝防染材料糯米粉的“糊”则有详细配方比如和工艺过程记录。
该网站对糯米粉原料的“糊”也有论述,说:据通州二甲印染厂的曹炳康先生介绍,解放初期,他们也曾用过糯米粉防染糊,只是因为制作繁琐,防染效果不易控制以及材料成本高等诸多原因而弃之不用。现在国内业界极少见有用此种方法了。但糯米粉防染糊的使用在日本的民间印染中仍然保留着,普遍应用于蓝印花布、筒描、那霸红型、绘帜等浸染、手染的工艺中。
糯米粉防染糊的特点是颗粒细腻,粘性强,适用于花型、线条细小的图案。具体配方如下:糯米粉0.85公斤、米糠0.6公斤、细盐0.2公斤、石灰粉38.5克、水0.6公斤(约)为一个配比单位。糯米粉的选用非常重要,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水磨粉、元宵粉因其中已加入其他成分不能使用。使用出口级的糯米干磨粉最为理想,因为出口级的糯米干磨粉使用的糯米都要经过流水线过筛,不完整的米粒、杂质全部漏于筛子底下的水池,漂洗后做水磨粉,灌浆不足比重不够的米粒被吸走。糯米干磨粉虽然颜色偏黄,但没有碰过水,粘性非常之好。如果买不到出口级的糯米干磨粉,那最好自己采购上好的糯米加工磨粉。采购时要注意变种的糯米颗粒混入,变种糯米与普通粳米(相)近,易于识别,粘性很差。磨粉后要用20~30目筛子过筛,筛出的细粉备用。新鲜的米糠又叫“青糠”,也含有一定的油脂类物质。陈糠、受热变质的不可用。米糠、盐、石灰粉均要用20~30目筛子过筛,筛出细粉备用。
并有糯米粉防染糊制作步骤如下:
一、蒸制母浆。1.先将糯米粉、米糠、细盐、石灰粉依次并合,搅和拌匀,按配方规定加入冷水,搅和拌匀。2.上笼,面团稍醒,再将其捏成一个一个如小孩拳头大小的窝窝头状,放入蒸笼中,用旺火蒸2~3小时。3.捣浆,面团蒸透后,分别倒入石臼中,趁热用木棍捣烂,边捣边添入少量的开水,捣至没有核块的烂糊状后将其盛入容器桶中,上面注入10厘米厚清水一层,糯米粉防染糊的母浆就制成了。母浆除夏季外,可放置2~3个月不会变质,只需隔3~5天更换一次浆面上的清水就可以了,随用随取,亦很方便。
二、调糊。到需要印糊时,取母浆一份,加适量的水稀释,充分搅拌均匀,至用手捧起浆液能垂至1米左右不断为好。季节的不同,对盐和石灰粉的细微调整非常重要。盐能吸附水粉,夏天可多加冬天应少加。石灰粉在防染糊的总量中只占百分之二左右,但作用非常之大,也是最不好掌握的。如少加,防染糊粘性强但成品染色后浆线不易洗除。反之,成品浆线虽然容易清洗但防染效果甚差,易出次品造成重大损失,所以一定要细心把握和严格控制。
使用糯米粉防染糊的注意事项:1.在自然状态下,黄梅雨季尽量停产。因为这时空气的湿度太大,防染糊在布面上几天都不干,还会发馊霉变,浆线四周发黑,造成次品。2.夏天天气炎热,最好避开中午高温,选择早上和傍晚气温稍低的时段作业。傍晚作业时特别要注意驱赶蚊虫飞蛾,防止在印糊织物布面上落下蚊虫屎,形成密集的小黑点无法清除。地上时时洒水,也能提高和保持作业现场空气中的水份含量。3.冬季作业要注意防冻,防染糊一经遇冻,粘性完全丧失。可以封堵作业现场的门窗,车间周围放置炭炉加温,注意炭炉放置分布要均匀,不可直接放在织物的下面。要有专人看管。4.不要让未干防染糊的布面相互触碰,防染糊未干透之时,作业现场的窗户要开就全部打开,要关就一起关上,尽量使上过防染糊的织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起晾干。5.用于每一批次的防染糊母浆在正式使用前,都要先做一次防染性能的试验,确认其实际防染效果。
防染糊使用时,也要随时注意观察。一般情况下,防染糊图案印上棉布后,在沿浆线四周会有一圈细细的“水线”出现,这是未印上防染糊浆线以外的棉布纤维在吸附防染糊浆线里的水份,有“水线”现象的防染糊效果肯定非常之好。
如果没有“水线”出现,那就要采取补救措施:
1.待防染糊干透后,再次用金帐将布挂起,用喷枪喷上一遍雾状清水即可。2.也用软刷在布面上刷上一边过滤后的生豆浆汁,对防染糊线条起到“坚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