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1
7550000000009

第9章 已经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发展情况(6)

特别票种:纪念票卡:在一年有效期内可以乘坐上海地铁一次,路程不限;赠票卡:在一个月有效期内可以乘坐上海地铁一次,路程不限。

社会保障卡-敬老卡:70岁以上长者凭IC敬老卡在非高峰时段无限次乘坐上海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公共汽车、轮渡等)。

上海地铁一日票(18元/张):可在地铁所有车站和上海火车站联合售票处购买,在规定时间内首次进站24小时内无限次乘坐除13号线外的所有地铁,不算路程和票价。

2.2.7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单位

1.建设管理模式

上海轨道交通采取了“统筹建设”的思路推进网络建设,主要包括管理统筹、资源统筹、资金统筹和规划统筹等4个方面。

1)管理统筹

由于轨道交通专业性强的特点,面对集中大规模建设的特殊阶段,无论是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还是风险控制的压力都非常大,因此必须对网络建设管理加强综合统筹。

(1)强化建设推进工作机制。根据网络建设不同阶段重点,建立专门工作机构或协调机制来加大建设推进力度。如针对大规模施工建设的特点,组织建立指挥部、大型施工集团、施工企业共同构成的三级指挥体系;针对网络动迁、管线等集中推进的要求,成立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办公室;针对前期证照办理集中的特点,与政府部门建立例会制度、建立证照办理“绿色通道”;针对大规模施工与周边的矛盾,建立政府部门、地区政府共同参加的居民矛盾化解机制。

(2)优化建设协调流程。在建设管理方面努力体现“两个前移”。“运营准备前移”就是建立运营提前介入的工作流程,使运营单位全程介入项目设计管理流程,介入项目建设管理全过程,把运营功能需求直接落实到工程建设中,并确保新线运营的顺利移交。“机电实施前移”就是机电设备系统设计和招标与土建同步,避免由于设备选型和系统不确定造成的土建施工后机电安装阶段的二次改造,同时减少安装阶段的协调工作量。

(3)建设工程风险监控系统。针对大规模地下施工存在的风险,开发了地下工程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目前已经覆盖到网络建设的全部地下车站和隧道区间,可实现测点数据和工况视频的实时动态传输,并具备分级预警和远程分析指挥功能;及时发现和避免了多起因深基坑、地下水渗漏或涌沙引起的重大事故险情。同时,上海轨道交通还组建“安全生产督导队”,实行现场“网格化”督查等。

(4)完善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网络建设指导意见》、《招标通用技术文件》和《标准化设计指导文件》以规范网络工程项目的招标、设计、施工等工作,目前已完成标准化文件80余册,形成了相对完整和系统的标准体系,提高了建设速度,保障了工程质量,降低了工程投资。

2)资源统筹

(1)整合专业技术队伍。通过抽调各专业的技术骨干组建成立研究咨询机构,开展网络综合系统以及专业技术研究,破解网络规划建设和运营的难点;通过集中各单位车辆专业力量,统筹实施车辆的采购、调试与使用;通过成立三支专业抢险队伍,为网络应急抢险提供保障;通过成立专业工作组,为施工一线提供技术服务,弥补专业技术力量摊薄的情况。

(2)超前平衡关键建设资源。通过上海轨道交通组织的盾构机集中采购,建立统一调配制度,保障了大规模施工的设备需求。同时,对隧道管片、成槽机、大型吊装设备等关键材料和装备资源也进行了统一协调、灵活调配。

3)资金统筹

为有效避免长期、大规模资金供应和管理风险,降低融资成本,上海通过建立网络总银团的融资机制,实现了建设资金需求和运营维护资金需求,郊区线路与市区线路的项目贷款,不同线路融资优惠政策统筹解决。

在资金使用方面,由于投资巨大,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降低财务成本、减少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轨道交通提出资金管理“零库存”的目标,通过建立资金管理中心,统一设置各级账户,对所有项目的建设资金、票务收入等现金流实行集中统筹,执行每日资金余额控制标准,最大限度降低财务费用。

4)规划统筹

(1)专业规划同步落地。结合市政路网布局调整,对网络建设计划中有条件的车站和区间与城市桥梁、下立交等项目做到同步实施。同时,努力实现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建筑的同步规划、同步设计,有条件地同步建设,以利于解决车站出入口和风井设置困难等问题。

(2)公交配套同步实施。坚持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形式“区别定位、有机互补、便捷换乘、同步实施”的策略,在轨道交通新线投入运营之前,各类交通配套设施都根据规划同步实施到位,使轨道交通具有更强的客流吸引力。

(3)规划枢纽同步建设。按照“先开工车站带后建车站、近期实施线路预留远期规划线路”的原则,在网络建设时与近期线路的轨道交通换乘节点全部做到同步建设,远景线路换乘节点也预留后期施工条件;其前提是组织大量技术力量将远景线路规划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规划线路稳定,保证预留工程不废弃。

2.运营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上海轨道交通建立由3个管理层次、八大管理中心、一个支持系统组成的网络运营体系架构,加强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提高运营的保障度和安全度,提升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由预警体系、防御体系、预案体系、组织体系构成的应急管理体系,减少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建立由正常、非正常、紧急3种状态和5个等级构成的分级反应机制,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线网内的突发事件,降低故障对线、网的影响;建立针对决策层、控制层、操作层3个层次,由总体预案、分项预案、工作预案构成的三级预案系统,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制定4方面的规范措施,包括有效的设施监护、专业的系统维护、严格的制度管理、及时的应急抢险,提升网络运营整体保障能力与保障水平。

上海轨道交通的维护工作由上海轨道交通维护保障中心负责。目前维保中心下设供电公司、车辆公司、通号公司、工务公司、后勤公司。

3.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单位

当前,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为“1+4”模式,其中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心负责整体网络运营,而4家运营公司负责各自的客运及车站设施等。目前的各公司管理的运营线路为:

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1号线、5号线、9号线、10号线

上海地铁第二运营有限公司:2号线、11号线、13号线(世博专线,2010年11月暂停运营)

上海地铁第三运营有限公司:3号线、4号线、7号线

上海地铁第四运营有限公司:6号线、8号线、12号线

2.2.8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上海轨道交通,又称为上海地铁。1990年1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批准,上海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至此,上海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经过10多年的建设,至2007年年底,上海轨道交通已建成投运的线路共有8条(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8号线、9号线);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234km,跃居全国首位。上海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已初具规模,它跨越了上海全市13个行政区域。在该网络中,有161个车站投入使用,并有183列列车上线运营;8条线日均客流超过300万人次(2008年最高全网日客流量达392万人次)。2009年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东西延伸、7号线、7号线南北延伸、8号二期、9号线二期、10号线、11号线北段、13号线世博段进入了全面建设高峰期。根据上海“十一五”规划,到2011年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将达到425km;2012年,将计划建成由13条线组成、运营里程超过500km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

2.2.9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大事记

1990年1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开工建设。

1993年1月10日,南段锦江乐园站至徐家汇站上行线建成。

1993年5月28日,南段线路(徐家汇站-锦江乐园站)开始观光试运行。

1994年12月12日,上海地铁1号线全线(上海火车站-锦江乐园站,漕宝路站以南为地面线路,其余为地下线路)试营运。

1995年4月10日,1号线全线(上海火车站-锦江乐园站)试运营。

1995年7月,1号线全线正式运营。

1996年12月28日,1号线南延伸段(虹梅路-莘庄)试通车。

1997年7月1日,1号线南延伸段(锦江乐园站-莘庄站,为地面路线)贯通运营。

2000年6月11日,2号线正式通车。

2000年12月26日,2号线东延伸段(龙阳路-张江高科技园区,地面路线)贯通,全长增加至19.1km。

2000年12月26日,3号线一期通车,全长25km,沿线设19个车站。

2002年12月31日,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开通。

2003年11月25日,5号线试运营,全长17.2km,沿线设11个车站。

2005年12月31日,轨道交通4号线C形新路(浦西大木桥-浦东蓝村路车站)投入运营,全长27km。

2006年12月18日,3号线北延伸段(江湾镇-江杨北路,长15.4km)通车。

2006年12月30日,2号线西延伸段(中山公园-淞虹路)共4站建成并入运营。

2007年12月,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9号线开通运营。

2009年12月,轨道交通7号线、11号线开通运营。

2010年4月,轨道交通10号线开通。

2010年5月,13号线世博专线开通。

2011年1月4日,上海地铁运营信息电视直播栏目全新改版,从原来的“坐论”式播报升级为实时点评,即时传送“铁”况。

2011年3月16日,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列车ATO(列车自动驾驶)模式正式进入了试运营阶段,是6、8、9、7、10、11六条CBTC信号系统中率先投入的基于CBTC技术的ATO线路。

2011年4月12日,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济阳路站投入运营,实现6号线、8号线两线换乘,全网络换乘车站增至33座。

2011年4月26日,11号线昌吉东路站投入运营,11号线北段一期20座车站全部开通。

2011年6月30日,7号线北延伸段的潘广路站、刘行站投入运营,7号线开通运营车站数达到32座。

2011年9月1日,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东西延伸实现同步增能。

2011年9月9日,上海地铁“旧卡复新”应用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碳排放核查,并启动发行首批“地铁低碳循环卡”。

2011年9月23日,上海地铁首家“首席技师工作室”揭牌成立。

2011年10月19-21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建设部、交通部三部委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到上海检查轨道交通安全生产工作。

2011年11月8日,全国首个地铁、机场、磁浮公共安全应急联动机制启动仪式举行。

2011年12月18日,上海地铁首款电子指南(APP应用软件)正式上线。

2011年12月20日,上海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成启用。

2.3广州

2.3.1广州市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新动态

2011年,广州地铁重点积极推进了广州市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及2015年建设规划的报批工作,积极推进了6号线一期、6号线二期、广佛线后通段、7号线一期、8号线同福西-文化公园段、9号线一期的建设,保障了线网运营的安全与高效,积极探索了“轨道”+“物业”的发展模式。

2.3.2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

1.广州城市概况

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全市面积7434.4km2。市区面积3843.43km2,目前广州常住人口1270.08万人,其中中心城区7727163人,占60.84%,新城区3343491人,占26.33%,县级市1630146人,占12.83%。

2011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03.12亿元,同比增长11%。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78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79.47亿元,同比增长20.5%。预计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4438元和14818元,五年年均增长12.3%和16.9%。

2.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9年9月,《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完成,规划报告提出根据《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要求,结合广州发展实际,未来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打造综合性门户城市、南方经济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