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观察每个人情感变化的我,当然对W与L的言谈举动更是格外留意和细心观察。但见L君和来宾们大声谈笑,貌似旁若无人;若是细心观察,她总是有意无意将目光投向W所在的人群,有时两人目光偶然相遇,他们都是尽量掩饰:或是情不自禁地垂下头,或是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酒足饭罢,我提议大家自由活动,或聊天,或“垒方城”(玩麻将)打扑克牌“双扣”……由于我的提议甚合众议,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而东道主W不动声色,只是笑。当我和大家玩了一会儿“双扣”扑克牌后,想找W聊天。未果。我正要问:他到哪里去了?只见有人指向客厅一角,看时有两个人在相对而坐,默默无声。从衣着我看出了正是我要找的W,而另一位是L君。瞧他们那神色,我想,W要向L兴师动众问个子丑壬卯的念头,恐怕早就跑到爪哇国去了吧。我见劝他们言归于好的时机已成熟,趁其不备,从他们后面跑到他们前面,拉过两人手:“言和吧,都是那场‘文革’运动,拆散了一对好朋友!”他们连忙起身,只是冲着我笑。我知道我说对了:冤仇宜解不宜结嘛!
作者与杨克一在一起人的这情感事情,有时候是说也说不清楚的,对吗?
“老情人”的约会
不知是谁将三十多年前上高中时候同学的再相逢,戏称作“老情人的约会”。我觉得十分诙谐有趣,它贴近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情感,故将我们上高中的老同学再聚首称作“老情人的约会”。若想知道内情,且听下文讲述。
为了答谢某同学邀请并盛情款待的聚餐会,更是为了四十年未曾谋面的二位高中同学到来,我将关系最要好,且又住在郊区的学友们请到家中,欢聚一堂,畅谈“老情人”离别相思之“苦”。这次“老情人约会”,改变过去那种海吃滥饮之风,营造一个轻松愉快、随心所欲的氛围,让大家畅所欲言,其乐融融,这是我邀请大家来做客的初衷,未曾料想氛围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与我上学时候关系笃好的宋同学,早在其他“情人”到来之前就到了我家。他要大显身手亲自做几样苦心钻研且自鸣得意的菜肴,款待来宾和“情人”。我由着他,我妻子成了他做饭的助手,他们忙前忙后,不亦乐乎,我则迎接客人的来到。正说着话,忽听得门铃声骤响,我急忙打开门。未见人、声先到:“老肥子,来了吗?”我看时是上高中时候班上专爱做同学“大姐”、绰号“老母鸡”的秦女士和另一位姓雷的女同学到来了。大家握手言好,乐得前俯后仰,笑个不停,使得屋子里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因我还要迎接其他几位到来的同学,我正与对妻子说如何办时,来的两位同学,雷同学围起围裙帮宋大师做饭,“老母鸡”同学则嗓门洪亮:“放心出去迎接你的老情人,家里迎宾事儿我来办……”按约定时间,另外几位“老情人”都一一到齐,大家刚一落座。主理厨房饭菜的“师傅”们就将菜肴摆放在桌子上,静等我和妻子致欢迎词。那天,我们准备了白酒、红酒和饮料,款待这些“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学友。有常姓同学提议,为了多叙谈离别相思之苦,只喝红酒和饮料。这个不谋而合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赞许,我只好来个“主随客便”,为的是大家有个好心情。只要大家高兴,将难得的同学聚会变为安然自得的倾诉,是我们这些不再年青一代人的共同心愿和志趣。在我的欢迎和祝福词说完后,大家频频举杯相互祝福吉祥如意,心想事成。有好逗乐的曹君女,指着“老肥子”做的“糖醋里脊”,杏眼一瞪:“老肥子,你这菜里倒是舍不得放糖,光让我们吃醋味不是?”
大家望着他们俩,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我知道这是曹君女故意在调侃活跃聚会气氛,还是将白糖取来,任她洒放。
大家边吃边喝边聊。忽听到有白姓女说:“当初上学时,你们男生都追(求)哪位女同胞?老实坦白交代!”她话音刚落,一位姓章的女同学指着坐在她旁边同姓男同学:“要不是‘文革’,你和曹某应是一对。”那章姓男士推了她一把:“人家是名花早有主了,倒是我看上了你,若不是你提前溜掉(退学),我早就追上你了!”那位曹同学见“点”了她的名,忙将话题转移:“老肥子,那时候你追咱班的‘羊羔子’(一个姓晏女同学的昵称)有这回事吗?”大家明知曹女士转移话题,却也乐得跟着起哄:“老肥子交代吧!”在喜笑颜开中,大家仿佛又回到了上学时候的欢快情景中去。
在征得大家同意,有人提出要打扑克牌,女士们乐于玩“双扣”,也有的侃天说地回忆往日奇闻趣事,当然也有“老情人”在诉说离别思念之“苦”……与我有共同爱好的谭君和栗女士,提出要欣赏我的字画收藏及我的文学写作文章,我欣然从命,为的是大家以文会友,共增友情。我们的“老情人约会”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我们这代人,慢慢地变老了,但心性仍年轻,这次情人的约会不是写照吗?
我觉得这样的同学聚会模式真好,它让我们又回到了春光明媚的学生时代,使我们又像是老情人约会那样甜蜜蜜、情深深……
我为这次举办的轻松愉快的“老情人约会”叫好。它使我惬意,也最得意。
寻觅知音
—列子·汤问》书中写道:伯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的曲词时,在旁听琴的钟子期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弹到描写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
后来用“知音”泛指了解自己特长的人。
为了了却我从上初中时候就许下的要写书的心愿,也是那一点想当作家“野心”理念的膨胀,从2001年我提前离开工作岗位开始,我回忆和收集走过的大半人生道路上,经历的重大事件,及和事件有关联的人的业绩,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虽然说有一些小品和拙作接连被省内市内报刊采纳,予以发表。但由于自己非专业,初次进行文学作品的写作,无论是在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还是在写作技巧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我苦苦思索之后,决心拜师学艺,寻找在文艺创作方面的志同道合者和知音。
我拜师和寻找知音,最早着眼于一些现在的大家及名作家身上。一是他们的作品令我钦佩和仰慕,二是这些作家与我们几乎有着大致相同的经历和遭际,思想情感上有着许多共鸣的地方。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幼稚想法,先是求学于离我们地域最近、作品—白鹿原》令我如痴如醉“竞折腰”的陕西省文联主席陈忠实同志。在我的理念中,越是闻名的作家和学者,都是谦虚“恭俭让”的先生。我在反复阅读陈忠实同志的一些文学作品之后,借他山之石,写出一些乡土散文或小说,向其求教。也许是我未经许可的缘故,也许是我的轻率和幼稚……匆匆忙忙地将自己所写的—生产队保管员》和—来福》等文章和作品,直接投寄陕西文联陈忠实主席收,请他指教,但如泥牛入海,再未见有回音。久之,我悟出了陈忠实主席是名人,又担负领导职务,工作繁忙,对于像我这样名不见经传,且又是地域外的求教者是无暇过问的。而后在未收到陕西方面信息的时候,我又冒昧地向“知青”出身的上海女青年、现在黑龙江省任文联主席的张抗抗,发送了我的小说—选妇女队长》,想求得与我思想有共鸣的张主席的帮助和指正,也同样遭遇到石沉大海的命运,更糟糕的是连我留作底稿的样本也“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说起来在省内还有几位文学写作算是知音的朋友和同学,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终未能像钟子期与伯牙那样“善哉峨峨兮如泰山”、“善哉洋洋兮如江河”。
在省上宣传教育某部门有两位担任领导的知识青年出身的同志。他们都有自己潜心研究并写作的作品,我有幸拜读过他们的作品。我虚心向他们求教,企望我们能成为文学作品创作的知音。他们也答应在有空隙的时间内,大家共同磋商研究写作之道。但是他们一个是工作太忙,一个是身体有病住院做手术,至今未痊愈,鉴于此,我不能违拗自然法则,只能将寻找知音的事情“见异思迁”另当别论了。
和我曾在同一个公社下乡插队,但不是同一个学校的两位女知青,鉴于我们都是相识,又是有共同插队环境的插友,我曾多次约定她们,一起共同谱写在农村插队经历的文章,以缅怀在我们这一代人生涯中最有意义值得留念的人和事。但是由于我们不是一个学校的同学,她们又在退休以后,找到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几次电话联系之后,以未有谋面机会而结束了写知青往事的初衷和愿望。
有位是和我一个中学毕业的高中女学子。她和我插队同一个公社同一个生产大队。她文学功底沉积厚实,又长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积累许多写作素材,应该是我最佳的文学写作知音和搭档。因为彼此太熟悉的缘故,有一次在我邀请朋友来我家做客的时候,对姗姗来迟的她,无意中埋怨了几句,竟使她耿耿于怀,对我由怨生恼,让我遭遇尴尬,无地自容。使我对这位“才女”远而避之,也结束了当初大家共同进行文学写作的约定。知音未觅到,连原先深厚的友谊也淡化了许多。
与我同为高中的一位同窗好友。他在省内某文学刊物任编辑。
他文笔极好,很有文学天赋。那时候我在甘肃河西一个农村学校工作,待我回到省城,他已身患癌病卧床不起。在我和大家一起去探视看望他时,他得知我要写作的消息,除了为我高兴之外,还说待他病情稍稳定以后,和我珠联璧合写一部反映知识青年生活的文学作品。谁曾想他壮志未酬身先亡,已是癌病晚期的他,怀着深深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遗愿只能由活着的我们来完成了。
我的文学创作的知音在哪里,谁可以做我文学写作的知音?
我期盼着能得到知音,而且是真心帮助我的志同道合者。
从爱好到收藏
悠悠岁月转瞬即逝,我离开工作岗位已是整整三个年头了。回想起来,在上班的时候,整天忙忙碌碌,不是埋头敬业去完成领导交给的行使权力的没完没了的工作,再不就是打起行囊出发去基层单位搞调查研究,为领导出行或决策做先行者。一句话,自己想要干的事或属于自己的爱好,那时候是没有机缘实现和完成的。现在是无职一身轻(工作期间不是“官”,只能用“职”,故曰“无职”一身轻),现在天赐千载难逢良机,无疑成全了我的喜爱文学和要写一本“好人”书的夙愿。在美梦即将成真之后,我又将爱好历史和考古研究拾起,并将它引入到对它们的收藏。尽管我所收藏的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的作品(当然其中也不排除有些作品是上乘佳品),那是我只当作休闲和玩耍,最多也不过是尝试自己有没有收藏的意识和本领而已。路是人走出来的,世上的事也是人干出来的,那就看你要不要去做和怎样去做好它。
我喜欢文学和历史知识缘自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我对历史题材的“小人书”(即现在说的小连环画册)情有独钟,但凡家里长辈逢年过节给的“压岁钱”,或是平时给的买食品用剩下的钱,我都毫不吝啬花在买书上面去。待我初中毕业的时候,已是几个“聚宝箱”容纳不了它们了。只是很可惜,当我随家人从祖国东北“北大荒”到西北兰州的搬迁过程中,为了减轻负担,或将“小人书”卖掉,或是送人,而更多的是忍痛丢弃了。我的爱好与收藏,到我离开工作岗位时,几乎成了两码事,爱好没有变化,但收藏物几乎是零,令我沮丧。
后来仔细一想:觉得事在人为。我决心从头开始,由易到难,由图书收藏到对书法和绘画作品的收藏,先由今人作品再到古人的作品收藏……总之,只要坚持不懈,数年下来也会有不少收藏的。当然要不怕有赝品,富有天下的大清王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都被人骗过而得有一幅赝品画卷,何况我们呢?
我述说自己的收藏“历史”,一是为了增长收藏方面的学识,总宋冠军先生书法—山行》赵霖祥先生书法结经验;二是在精神上寻求乐趣,寄托一种忧哉情愫。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我读过俄国伟大现实主义革命作家高尔基的书,他曾把对书籍的热爱和渴求比作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不难看出书籍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和紧迫。我原来仅有一些业务和少量的工具之类的书籍,面窄且数量也不多。现在我的目光放在为众人喜闻乐读的文艺方面的书籍的收集上去。凭着我过去曾阅读或学习过的一些文学作品书刊印象,再到省(市)图书馆去借阅和浏览现在流行的各类书籍,作为对图书收藏的事先社会(市场)调查。而后,我就流连忘返穿梭在旧书收售交易市场。尤其是双休日,开放的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城隍庙,成了我经常驻步的地方。不论是酷暑炎夏,还是寒冬腊月,只要是有图书出售,那里总是会有我的身影存在;对于我认为有用的书籍,不管它有多么破旧,我都会购来。回到家来,小心翼翼按照我的装裱方法将它们焕然一新,束之存放于按我的分类方法的书柜中。在旁人看来的这种无聊无功效举动,我却做得有声有色,那情景一点也不亚于我在工作岗位尽职尽责地去完成本职工作的认真态度。只是那时是为革命而工作,现在变成为了自己的爱好和收藏而劳作。从2002年开始,到2005年底,我已收集各类书籍360本(套),摆在书柜里,颇有点文化氛围,文化人的气息,有时闻着书香,竟陶醉不能自拔。乐悠悠之时,猛想起自己要实现收藏图书1000册的宏伟计划“任重而道远”,立马精神抖擞起来,急匆匆又开始新的收集书籍的漫漫之路。
某日我阅读某报纸登载的“迈进收藏圈并不难”的文章,收获颇多、感受颇深。过去就过去了,只能从现在做起。向古今大收藏家学习,从小到大,由易至难,做一个“超前型”的收藏者。古钱、古瓷(陶)、金石铜器……这些花钱多,咱又非内行,先不说经济条件有限,要是买来假货赝品心里尽是气,有损身体健康,非搞收藏本意。
思前想后,决定还是搞书法字帖和绘画艺术品的收藏。在上班时候,有幸结识在陕西省财政厅工作的王羲之43代孙王定成同志,仰慕他的书法,请他泼墨挥毫书写魏体“秦砖汉瓦,明月清风”,现在装裱好,悬挂在书房墙上,颇为大雅。过去的高中同学,下乡插队的插友,应我的请求,赠送著名画家姜豪先生绘画的“千年敦煌驼铃归”国画。这幅意义深远的画卷,不仅蕴含着老朋友老同学对我的一往情深的友情,也唤起了我对临近敦煌曾工作过的地方——玉门市的向往和思念。这就是我如获至宝的情由所在。以上两位名家学者作品的收藏,除了让我引以为自豪外,也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字画的收藏,应从友人和知己者那里寻求。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书法上,我喜获宋冠军、马昕、翟万益、陈学士、介明月、程行策、张骏、赵霖祥、席长麟及我的同学与知己,韩甦敦、宋伟国、刘森、马云、宋宏明、张少壮和李飞舟等同志的佳作;在绘画艺术上有海瑞霞、万健、危常欣、张骏、马昕等人的作品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