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的理由
李昂
家里家外的饭桌上,当大家看到我对着满桌的鱼鲜肉美却不动一筷子,而只专情于为数不多的几盘素菜时,总好意劝让我吃。我只好向大家宣布:本人的食谱中排除一切动物性成分。大家先是诧异、随之疑惑地问道:你……是信佛吗?
对我的这一饮食习惯,往往会引出一场关于信仰与本性的论争。关于这个问题,8年前在我食素之初,便受到了来自周围的诸多“教诲”,2008年8月摄于东北某一取活熊胆汁企业的养殖园内——图为将被安上取胆汁“拉链”的月熊家人尤甚。每到饭点,我就成了“火力”的瞄准点,家人也分为两派,从正反事例、到人类生存所需之剖析,劝说之声不绝于耳,俨然一场营养学与反营养学的论战。一开始,我还对大家或是说明,或是争辩,到后来,实在嫌烦,干脆来个“个人生活习惯和态度”一挡了事。久之,身边的人也就对我的这种“一意孤行”无可奈何、听之任之了,只是时时提醒我饮食种类要多样化。当然,因为争论不断,也为了让家人放心,我亦有所妥协,仅接受了蛋和奶这两样边缘化的“荤腥”食品。于是,我由本初严格的素食者,变成了加“蛋、奶”的素食者。
我在大学一年级开始练习瑜伽时,就特别钟情于传统瑜伽体系,更多关注在瑜伽实践之上内心幸福和精神品德的修为、以及对一切生命尊重的境界。而我的素食生活态度,其实始于瑜伽对习练者生活方式自律的一种要求。
大学毕业时,我曾经想去亚洲动物保护中心工作。
因为所学专业的限制,这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看到那些可怜的月熊虽已被亚洲动物保护中心所拯救,它们却依然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安抚(有些甚至无法医治)才能重返健康,尤其看到那些终年被囚禁在不得动弹的牢笼里,时时忍受穿身导管之痛,并被谋取最大利益的人们残忍地抽取胆汁的极其痛苦的月熊,使我非常痛恨那些贪婪利己的野蛮行径。
在人类的美食餐桌上,有一道被追捧的“美食”——淡粉色的嫩牛肉,因其肉质肥厚细嫩而售价昂贵。但细嫩的牛肉是如何产生的呢?所有注定是淡粉色嫩牛肉肉源的牛,从出生至屠宰,终生须卡在与身形大小相当、不得趴卧、不得转身的牛圈里站着进食、睡眠,一生没有任何活动的机会,以此来满足营销商对于细嫩肉质出栏量的需求。而长久站立导致的关节炎则是伴随此种牛的另一终身噩梦;又如,给鸡注射七八种抗生素、疫苗促其每天“健康”产蛋、强行过分喂饲鹅以攫取肥美的鹅肝等等反生物性行为,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这种高等动物的膨胀欲望,更不用说被非法偷猎或无情宰杀的珍稀野生动物了。如果饕餮者试想一下盘中生灵曾经的苦痛,怎会在大啖之后还能产生满足感与快感?
大自然已经不幸地沦为人类掠夺性生产的加工厂,由此伴随的是对地球生物链共存共荣的无知、对低等动物进行的无休止盘剥乃至无情、冷酷、甚至残暴。电视信息时时在提醒人类,地球上每一秒钟就有一个物种灭亡,每两秒钟就有一块足球场大的森林面积消失……现实令人类忧心忡忡,人类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却拿不出有效力的解决办法而依然在我行我素、无动于衷。
为了据理力争食素的好处,我开始查找各种论据,直到看了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写于1975年的《动物解放》一书之后,我坚持素食的理由,也就从促进健康的基本认识,逐渐深化为对一切有生之命的尊重以及对环保和生物多样化的更多关注。《动物解放》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动物应有的权力和人应该怎样对待动物的问题。书中以翔实的资料和大量照片,揭露了动物在无数个农场、实验室里所遭受的血腥屠杀和残酷折磨,令人发指,催人反思。
此后,我的阅读中多了像《素食主义》《地球也是它们的》和环境保护、节约地球资源、帮助饥饿人民以及仁慈对待动物等类书籍,我愈发感到,我食素的初衷显得多么的狭隘。
往后的生活中,我除了饮食上坚持食素之外,开始关注我的日常行为及其起到的作用和带来的改变;更加关注那些或为人所用,或为人所害的动物们的生存状况;更加关注生态平衡之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意义。
于是,我申请成为亚洲动物保护中心的志愿者(尽管能做的不多,基本上只有义务宣传),号召身边的人将动物视为朋友而不是美味佳肴;带着我的狗狗适当吃素;希望通过计算碳脚步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碳排放……尽管我的言行如此的微不足道,尚无法保证全部是低碳的,但是我总是相信:每个人进步的一小步,便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步。
天生万物,万物有灵,各有其性命。尊敬万物吧。我们能做到的其实很多,并且都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
2010年12月15日
心底的默哀仪式
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一件事了。
那只狗与所有买来的实验用狗被带进教学基地的手术室时,都有共同之处:除了脑袋、四肢及尾巴外,都被剃去了狗毛,显得有些滑稽,像戴了帽子、手套似的;从头到尾没有一丝养尊处优的痕迹,大都脏兮兮的,瘦弱、骨架明显;肯定有看家本领,这从它们一见陌生人就流露出来的“狗”视眈眈的眼神可以感觉到。
那只狗与众狗唯一不同的是,它的体型略微臃肿,步态有些迟钝,看人的眼神很温顺,有一丝讨好乞怜的神情。
带教的老师和几十名医学生谁也没有在意它的体态和眼神,他们只对动物实验程序感兴趣。狗嘛,不管它们是白的、黑的、黄的,也不管它们是温顺地摇尾巴,还是恶狠狠地跳闹狂吠,不过是些土不拉叽的狗,是从乡下农民手里买来的,每只狗都一个价,200块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它们是生命,但到了这里,它们就是供医学生为学习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而用来做实验品的。医学生们必须在它们身上进行演练,学会基本操作了,才能保证将来进入临床后,能在人身上进行手术操作,治病救人的基本功才会扎实。所以,再厉害的狗,在这里都是一样的结果,都会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毫无抵抗能力地“躺”在手术台上,为医学生的教学“服务”。
这个专用来培养未来的临床医生的教学基地,内部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总体规模在国内堪称一流。培训老师都是临床科室搞了多年医疗工作和临床教学的资深专家,个个气宇轩昂,胸有成竹,尤其外科专家,教学内容烂熟于心,技能娴熟,好是了得。
开始上课了,今天所学内容是切开与缝合,就是说,每个医学生要学会怎样在教具上进行由外向里的切开,然后再由里向外的缝合。操作程序听起来简单,学起来却有难度。医生不是那么好当的。
学生们跃跃欲试,虽说他们早已在示教板上反复练过手,但今天是“真刀真枪”地操作:与医院里的手术室一样,也是在无影灯下、手术台上,也是按手术操作规程严格进行。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手术台上,“躺”着的不是人,而是一个个的“教具”——实验用的狗。
狗们被一只只地注入了规定剂量的麻醉药,不多一会儿,前四只狗就开始像醉傻了的酒鬼一样倒在了地上,听凭医学生们将它们抬上手术台,固定好,铺好手术洞巾、进行无菌消毒,然后是一层层地切开……1至4号手术台的医学生都规规矩矩地站在手术台的两旁,按老师的要求,先将狗体摆成俯卧位或仰卧位,然后听他讲解从哪个部位切开。学生们十分认真地听讲,然后看着操作的学生手上的动作和手术刀的走向。
1至4台操作如进入流水线工序般顺利地进行着。
唯独5号台今天出现了麻烦。
管了十几年外科动物教学实验的老师今天还是头一次遇见一只“百麻不倒”的“怪”狗——这正是那只体态略显臃肿的狗,医学生按老师的规定,向它的腹部注入了常规剂量的麻醉剂。这个剂量是经过多少次实践确定下来的,剂量少了不行,那样狗会非常痛苦;多了也不行,狗可能因麻醉剂中毒而被彻底“麻”过去。在无数次的教学中,这个剂量基本没有变过。但此时,这个常规剂量对这只狗却丝毫不起作用,注入麻醉剂后,它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一点儿预期反应都没有出现。老师就嘱学生再按刚才的剂量给一次,但还是不行,它不但未倒,还抬头看着穿白大褂的人们,原本温顺的、甚至有些讨好乞怜的眼神里,有了明显的悲哀,同时起劲地连连摇着尾巴。老师很奇怪,注射进狗体内的麻醉剂已经超量两倍了,它是一只什么狗?这么大的剂量怎么可能对它毫不起作用呢?她不可思议地摇了摇头,只好对学生说,再追加一次麻药。她想,这次应该可以了吧?但,还是没用,只见这只被注射了四次麻醉剂的狗,强力支撑着它那臃肿的身体,用它的四个爪子紧紧地抠住光滑明亮的大理石地面,左右晃了几晃后,才将自己的躯体稳住没倒。
这时,它又抬起头来,看着人们,它的眼神已不再是刚才的乞怜与哀伤了,而是放射出一种强烈的、充满了痛苦和迷茫的亮光,它就那么定定地站着,就是不让自己倒下来。老师终于注意到了它那奇异的目光,但她只是感到奇怪和不解,却没有多想,她也没有时间多想,其他4个手术台早已经开始进行操作了,这一台再耽搁下去,学生们就练不成了。
她没有别的办法,急急忙忙地招呼学生们,赶紧将它抬到手术台上开始操作。
胆子大的男同学七手八脚地将妄图抓住地面的狗抬到了手术台上,将它的四肢牢牢地固定住。
右手持手术刀的学生十分紧张地将刀刃划向了它那急剧起伏的肚皮,按老师指点的线路,一层层地切开皮肤、进入肌肉层、再打开它那略显鼓胀的腹腔……就在这时,一个令人非常惊骇的悲惨场面血淋淋地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狗的腹腔里,竟然有6只小小的狗崽!它们看似温柔可爱,却已经松弛瘫软,毫无气息。它们十分安详,没有任何痛苦挣扎的样子,它们不可能感到痛苦,过量的麻醉剂没有将它们的母亲麻倒在地,那是伟大母爱的一种本能的信念给了它神奇的力量,但它却阻止不了化学药物在它体内的迅速渗透和蔓延。它们死了。它们可能会有的一切痛苦在未出世前,就被一次次注入它们母亲体内的麻醉剂给彻底终止了。
手术室里静极了,静极了,人们全都像被点了穴位般地站着不动,泪眼模糊地目视着这个惨不忍睹的场景,只觉得一阵阵悲哀在猛烈地撞击着自己心灵的深处……
5号手术台上,那只狗毫无声息、如死去般地“躺”着不动。稍顷,很大的一颗眼泪,从它那半睁着的眼睛里流了出来,又顺着它毫无生气的脸颊,慢慢地滚落下去、滴在了手术台上。
后记:某年秋季,某医学院的二级学院为全力保证近百名临床实习学生的外科技能操作达到规定标准,并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顺利达标、夺优,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反反复复进行了临床各项基本操作技能的实战演练,使这批医学生接受了学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强度的临床技能训练,终于闯关,取得了优异成绩。这次难得而少有的高强度临床技能训练,为这批医学生今后的临床医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切开、缝合等外科技能操作演练,如果没有那数十只实验用狗,是无法顺利完成的。
这一年的金秋季节,在某医学院召开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总结表彰大会”上,全院上千名教职员工获得奖励;为评建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临床教学一线相关科室、各教研室、活动组织机构的集体和个人荣获表彰奖励甚至荣获重奖。
《读者》2007年第19期
《黄河文学》2007年第6期
那一片胡杨林,叫我心醉
之一金秋之绝色
瀚瀚沙漠、邈邈戈壁、七八百公里寂寞的路程……但当我进入额济纳旗、漫步在七道桥上,才知风景这边独好——近处,清清河水淌过;远林,点点毡包隐见;原野上,羊群片片如云;河道两旁,簇簇金黄耀眼——金凤凰般的胡杨林突兀地撞在眼前,那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心底的震撼力,是我久久难以忘却的记忆……
胡杨林一日三景——朝霞浸染林梢,自有其美;晨阳初照冰凌,自有其趣;傍晚金秋倒影,自有其韵。名家油画之最,敢与之媲美么?
那是个金色的午后。静极了的胡杨林里,无风无尘,偶有鸟雀空鸣。我从林叶的缝隙逆光看去——嗬,好一派帝王之色、金秋气质!天高,遥不可及;云淡,神秘莫测,不远处的额济纳河水弱弱地流淌而去。斜阳射进林子里,簇簇树冠,拥成簇簇金黄,每一叶片像是镀了金,层层叠叠,金灿灿的,晶亮剔透,醉入我心底。据说胡杨树已存活了六千万年,被称为地球上的“活化石”。其传世品质称颂:活则千年不死、死则千年不倒、倒则千年不朽。
这一种美,让我放眼看时,如见金蛇狂舞;闭目遐想,则脑海叠映金色火焰,我竟有同它燃烧、与它化作火凤凰、涅盘而后新生之幻觉。
这一种美,让我心向往之。
之二死亡之绝书
额旗城南二十余公里处,有一号称“怪树林”之景观。暮野四合时分,我与家人赶到这里,果见名不虚传——“怪树林”既鬼又怪。但见灰蓝色的暗空下,氤氲如带,历经百年磨难而枯朽不堪的胡杨林,诡厄怪异,一片荒凉:老树盘根错节,斑驳蜷摩;幼枝密匝干裂,枝丫虬曲;累累沙漠之间,裸根横竖狼藉:或直或弯,或折或断,或倒或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