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细品趣味语文
7567600000035

第35章 奇言妙语(10)

百姓们一看布告都议论纷纷,都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此俗语一直传颂至今。

嘲戏绮语篇

■妙批考卷

古时八股考试,答卷怪谬百出,由此也引出不少绝妙诙谐的批语。

有位考生将试卷中的古语“昧昧我思之”,误作业“妹妹我思之”,阅卷先生评曰:“哥哥你错矣。”

又有以《事父母》为题文,有考生承题曰:“夫父母,何物也?”

阅者评曰:“父,阳物也;母,阴物也。阴阳配合,而乃生此怪物也。”

又有以《鸡》为题的文章,有考生文中比曰:“其为黑鸡耶,其为白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阅者评其曰:“芦花鸡。”

对比曰:“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不公不母之鸡耶?”阅者评其曰:“阉鸡。”

考生乏才,谬语百出,先生因其谬而作怪批,讽刺绝妙。

■你家兄不聪明

周通为官贪污受贿被人告发,监察官核实,就将周通降职处分,调他到一个小县城去当知县。

县里有一个狡猾的吏员,专摸上司的脾气爱好。周通一上任,没几天,这个吏员就用银子铸造了一个一斤重的银孩儿,放在周通客厅的桌上,然后告诉周通:“我家兄在老爷客厅等您去取。”周通来到客厅,一看是个银孩儿,便明白了吏员的用心。

成公绥的文章《钱神论》有句说:“见我家兄,莫不惊异。”“家兄”,就是代指钱。周通知道吏员是给他送礼,便二话不说,把小银孩儿收了起来。

吏员见周通收了他的银孩儿,办事便毫无顾忌。他想:钱能通神,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县官大人既然收了贿赂,就得事事替我担待。一些小小违法的事儿,周通确也为吏员进行了遮掩。可是吏员得寸进尺,以至到无法无天,终于有一天被人告发。

周通审案将要判决时,吏员发现县官大人似乎近于铁面无情了,便大喊:“请老爷看家兄面上宽恕。”

周通回答说:“你家兄不聪明,一去之后,再不来与我相见,这次实在不能替你担待了。”

■禅讽

清人吴园次来游广州,寓居长寿寺。寺中住持僧法号大汕,极好风雅,亦喜攀附权贵。闻知吴公为两广总督吴留村同谱旧好,更殷勤款待。

每日晨夕,大汕必叩见请安,二人亦常坐聊诸事。言谈中,大汕时时攒眉叹苦,诉称总督、巡抚大人三日两头召见,三司各府动辄宴请,尽日忙于应酬,六时不得安生。自谓苦不堪言。

吴公笑曰:“你于此间周旋俗务,受诸苦恼,何不出家了事?”大汕赧然语塞。

附注:此语讽意绝妙,劝和尚“出家”,谓其枉为佛界中人,实可谓禅门棒喝。大汕,俗姓徐,名石濂,清康熙时人。其自称名僧觉浪和尚法嗣,混迹丛林,以追逐名利,世人颇有訾议。

昔诚斋诗曰:“袈裟未着言事多,着了袈裟事更多。”即此辈俗物之谓。

大汕中年后到广州,投平南王尚之信门下,依仗尚藩势力攫取长寿寺住持一职。曾应越南阮氏王朝之邀,赴顺化授戒传法。归国后撰录《海外纪事》一书,大言欺世,纰缪迭出,有学者潘耒曾著《救狂砭语》驳之。

■国泰民安

旧戏文中,说到“风调雨顺”,必连举“国泰民安”,此语常用以称颂为政者之治绩。本来是阿谀颂扬的套话。

某县令在任期间作威作福,却一无建树。去任之日,衙署中三班六役列队送行。县令问众人:“本官来此地三年,外间议论如何?”

众答曰:“自大人到此,风调雨顺。”

县令面露喜色,十分自得。又问:“今我去离此地,外间议论又如何?”

众答曰:“如今大人去此,却也国泰民安。”

先说一句好听的,转过来一个“反手巴掌”,敲打得很妙。

■亲妻

古时候,山东有一位学官,在一次阅卷时,看到有份考卷里夹着一张字条,上面写道:“同邑某相国,生童系其亲妻。”

这张条子的用意非常明显,无非是表明自己系权贵宗亲,要学官在阅卷时笔下留情,以此获得录取资格。但是学官不畏权贵,秉公办事,不但没有照顾这位考生,而且还在这份考卷上加了两句批语:

该童既系相国亲妻,本院断不敢娶。

巧妙地利用一个“娶”字,学官对考生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断然拒绝。

■忌讳父名

古人很讲究忌讳,对于人的名字,说法就更多。其中的一条是,儿子所取得的功名,所授的官职,名称中不能与父亲的姓名中的字相同,也不能同音。

于是,就出了不少避讳的事,比如:吕公著的儿子,因父名中有“著”字,只好辞去著作郎的官;袁高的儿子,在重阳节时不敢在家吃糕(与高同音);刘岳的儿子不能听音乐(与岳同音),也不能游嵩山、华山,因为它们属于五岳之列……

这种忌讳,严重影响了人的才能发挥和正常生活。唐朝李贺是个才子,7岁时便作得一手好诗。就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李贺就一辈子不能考进(与晋同音)士。

为此,许多当时的文豪们都鸣不平,韩愈就和主管考试的人辩论过,说:“父亲名字中有‘晋’字,就不举儿子为进士;倘若父亲名字中有‘仁’字,难道就不许儿子做人了吗?”

■为求对偶“杀”兄弟

李廷彦曾将一首《百韵诗》献给他的上司,诗中有“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一句。上司看了,颇为伤感同情,说:“想不到你家的灾祸竟到了如此地步!”

李说:“其实,我哥哥并没死,弟弟也没亡,只是为了诗句对偶贴切才这样写。”

座中有个客人忍俊不禁,便戏谑他说:“你为什么不写‘爱妾眠僧舍,娇妻宿道房’(意即爱妾与和尚睡觉,娇妻与道士通奸)呢?这样写还可以保全兄弟两条性命啊!”

■大葫芦种

北宋诗人黄庭坚性诙谐,善谑。有相士黄某为其算命,称日后必有富贵。黄氏书法冠绝一时,相士特求书一幅。

黄为之书曰:“黄生相予,官为两制(中书为外制,翰林为内制,总称两制),寿至八十,是所谓大葫芦种也,一笑。”相士得之欣然。当时士大夫皆不解其意。

有人见问,何为“大葫芦种”。黄笑曰:“乃一时戏言耳。余早年曾见汴京相国寺有人卖大葫芦种,身背一葫芦,硕大无朋。其一粒种子值百钱,而购者甚众。其实,结出瓠瓜仍通常一般。”

此所谓“大葫芦种”,乃讥讽相士之言虚妄不实。

■义和拳咒语

清末义和拳源于天理教,以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卦为符号,分支设坛。北京义和拳教授拳法时,教师会在学拳的人耳边念咒语。其中有一种咒语是:

天灵灵,地灵灵,奉请祖师来显灵,一请唐僧猪八戒,二请沙僧孙悟空,三请二郎来显灵,四请马超黄汉升(即黄忠),五请济颠我佛祖,六请江湖柳树精,七请飞镖黄三太,八请前朝冷于冰,九请华佗来治病,十请托塔天王、金叱、木叱、哪吒三太子,率领天上十万神兵。

■结婚祝辞

抗日战时期,有对都是汉奸的新婚夫妇,在他们举行婚礼的那天,有痛其卖国求荣者,托人送一祝辞,辞曰:

宾朋济济,军乐洋洋,一双怨偶,也算鸳鸯,鸳鸯交颈,终不久长,不有天灾,必有人殃!祝君夫妇,一倒一僵;祝君夫妇,一死一丧;祝君夫妇,一聋一盲;祝君夫妇,一参一商;祝君夫妇,一盗一娼。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托者以嬉笑怒骂之词对其进行抨击,吐出了胸中一口恶气。

■方口与尖口

唐代有个姓“單”(简体为单)的进士,主考官就试时,误将“單”中的方形“口”写成了尖口“厶”。

单生告诉他说:“我单氏宗教虽然卑微,但姓氏不愿被人转换。”

主考官轻率地说:“方口、尖口有什么值得辨别呢?”

单生回答说:“如果不值得辨别,那么‘台州吴儿县’就可改作‘吕州矣儿县’,可以吗?”主考官无言以答,露出一副窘态。

清代著名才子纪晓岚,于乾隆24年担任山西乡试主考时,发现一个考生将“口”写成“厶”。出于关心,纪晓岚便找那考生谈话,指出他的书写不规范。

那考生不知厚薄,极力狡辩,硬说“口”与“厶”可以通用。纪晓岚于是将那考生呵斥出去,并附给一纸,上书16个字:

私和句勾,吉去吕台,

汝若再辩,革去秀才!

“口”与“厶”显然不相同,不可随便混淆。若将汉字部首张冠李戴,语言文字系统的规范化势必会被破坏。

■孔子之后有孔明

桐城张文和的孙子张若霈,健谈善论,以部郎的身份出任山东济南府知府。当时有个姓阿的藩司,胸无点墨,好以门阀自矜。

一日,在府衙中演剧,遍邀同僚们宴饮,当时演的是《孔明借箭》,阿某笑着对在座的宾客们说:“孔子之后,乃有孔明,可见善人自有善报。”

众人自知其谬误,可是没有谁敢指出来。惟独张若霈起身道:“岂独善人有善报?试观秦始皇之后,乃有秦桧,岂非恶人亦有恶报乎?”

藩司阿某再三点头称是。

把孔明说成是孔子之后,实是可笑。而借其话题,硬把嬴姓的秦始皇与秦桧扯为同姓以归其谬,真是妙语!

■蛤蟆送入湿地

清末名妓赛金花幼年即在苏州为妓,15岁时嫁同治七年状元洪钧为妾。洪钧死后,赛金花在上海重操旧业,后辗转至北京。

八国联军入侵时,因与某外国军官有旧,能在侵略军中说得上话,故而声名大振,嫖客盈门。赛金花蓄养雏妓数人接客,只有达官贵人光临时,才亲自出马。

赛金花貌若天仙,而生性阴残。1903年因虐待雏妓致死而入狱。刑部办案司员认为她犯了故意杀人罪,依律当判死刑。消息传出,求情函朝着刑部源源而来。

关节一经打通,刑部将赛金花改定为误伤人命罪,内定将她充军三千里,编管黑龙江。黑龙江是苦寒之地,赛金花如何受得了,何况入籍之后,不知何日才能重返花花世界。

于是,她的那些“恩客”们又展开了新一轮的人情攻势,“铁面无私”的刑部最后宣布:赛金花递解回原籍苏州。

苏州是赛金花的发祥地,地面繁华,其时妓院行情牛气冲天。时任五城巡城御史(负责北京外城治安)的陈庆恒一直关注着此案,看了这最后的判决,慨然笑道:“蛤蟆送入湿地矣!”

■县官审瞎子

一个瞎子被无辜地牵涉到一场官司中。开堂审判的时候,瞎子被带到县衙堂上。

他辩解道:“我是一个瞎子,怎么可能去干这事?”

县官厉声责问道:“混账!看你好好的一双清白眼,怎么能说没有眼睛呢?”

瞎子回答:“虽然我有眼睛,老爷看小人是清白的,小人看老爷却是糊涂的。”

■而已而已

从前,有位塾师不管授课批卷,好用“而”字,有时也真用得出神入化,相当巧妙。他的学生见了,也在作文中乱用一通,老塾师在学生的卷上批道:

而不知而可而而不而不可而而而而而今而后而已而已。

学生见了莫名其妙,只好拿着卷子去问老师。老师告诉他,应该这样读:

而不知而:可而而不而,不可而而而而。而今而后,而已而已!

第一、第七个“而”字是“尔”的假借字,同“你”;第二个“而”是名词,指“而”的用法;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个“而”字用如动词;第四、第八个“而”是转折连词;第十、第十一个“而”是陪从连词;第十二、十三个“而”是语气词。

在短短的23个字中,用了十三个“而”字。意思是:你不知道“而”字有多种用法,应该用“而”的地方你不用“而”,不该用“而”的地方你却用了“而”。从今以后,罢了罢了!

老师问学生:“你明白了吗?”

学生一琢磨,说:“懂了。”

■请到我贵府做客

古时候有个财主,才疏学浅,却偏爱假充斯文,人们投其所好,寻求开心,故称其为斯文财主。

有一次,斯文财主到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家去做客,朋友在门前迎接他说:“今蒙先生光临敝舍,顿觉蓬荜生辉。”

斯文财主对于这一文雅的谦逊之词感到恍恍惚惚,闷了一会才说:“你家敝舍不错,我能光临敝舍,实在感到荣幸!”朋友一听,不觉哑然失笑。

进屋坐定后,财主与朋友共话家常。朋友说:“听说令郎在外求学,前途无量!老夫无能,犬子也不求上进,实在惭愧!”

斯文财主似懂非懂,只好顺着朋友的话意答道:“听说老夫的犬子聪明伶俐,我家令郎哪能比得上?”朋友一愣,暗自好笑。

不一会,饭菜上桌。朋友谦虚地说:“很是寒酸,惟有便饭小菜而已。”

斯文财主尝了两口,连忙应声说:“哪里,哪里,这些而已鸡、而已鱼不酸不咸,非常好吃!”

朋友不禁大笑:“过奖,过奖!”

斯文财主临别时,握住朋友的手说:“打扰了,改日请到我贵府做客!”

■误解诗句

过去科举考试有“经”科,专考四书五经,考生往往因能敷衍经义而中举,被任命为地方官,但他们除却对经书了解外,对其他诗文往往不晓,如果他们以不知为不知倒也好,偏偏有一些人强不知以为知,这就闹出了笑话。

有两位官员,都是经生出身,一次在饮宴上忽然扯起文学来。其中一个人炫耀自己知诗甚多,就极口称赞晚唐杜荀鹤诗作如何老辣,并顺口吟出一句“也应无计避征徭”的诗,说这句诗就是杜荀鹤的名句。

另一个人却大不以为然,说:“我没听说过杜荀鹤,再说这诗句也大不通。赋税徭役也征不到野鹰(也应)身上啊,看来贤兄一定记忆有误。”

吟诗者急忙分辩:“杜荀鹤就是有名诗人,一点不错。他的祖父杜甫你不知道吗?”

另一人回答:“诗圣杜甫自然是人人知道的,但没听说他有个孙子叫杜荀鹤。”

吟诗人说:“贤兄于诗道所知太少,你没听说过大杜小杜吗,杜甫是大杜,杜荀鹤就是小杜(小杜,应指晚唐诗人杜牧)。”

另一人说:“不管他大肚小肚,反正征徭役赋税征不到野鹰身上,要是野鹰应征,那野兔野猫也在被征之列了。”

吟诗人说:“古人之话,没有错的。一定是当年征收鹰的翎毛,所以杜荀鹤才说野鹰无计逃避!”

两人争执不下,后来到同僚中评议,惹起人们捧腹大笑。

■囊萤和映雪

晋朝的时候,有个穷书生名叫车胤,家贫买不起灯油,夜里读书,就捉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明。还有一个人名叫孙康,冬天常常站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读书。

于是,这两个人苦学的名声被人们到处传颂,大家都把囊萤和映雪作为学习的典范。

有一天,孙康去拜访车胤,正好车胤不在。

孙康问家人:“主人到哪儿去了?”

家人回答:“到河边捉萤火虫去了。”

过了几天,车胤回拜孙康,只见孙康背着双手闲站在庭院中。车胤问:“你怎么不读书呢?”

孙康仰头看天说:“我看今日这个天色,不像要下雪的光景。”

附注:名和实应该是统一的,但有些人做出了某种成绩以后,在名誉面前飘飘然,变得只图虚名,不务实际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名门之后

松江钱某本乃钟鼎簪缨之族,祖父钱龙锡曾为明末崇祯朝内阁大学士。至钱某一辈已入清,星换斗移,家道衰敝,以至时时不能举炊。

一日,钱某往亲戚家乞借,得米数升。因其自幼娇养,躯肢无力,归途雇一佣夫背米。一路间,佣者三五步作一停歇,且亦叫苦不迭。

钱某怪其出活不力,叱之曰:“我乃相国之后,不能肩扛手提,自是必然。你既为佣者,何以动辄喊苦叫累?”

佣者叹曰:“小人祖父亦乃前明尚书也!”

秃子碰上癞子,无奈!不过相比之下,尚书之孙尚能认清走势,自食其力挣一口饭吃,也算是懂得“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道理。

■人不知而不愠

有一位村学究放年假回家,把所得束脩摆放在桌上,向他的妻子炫耀说:“此乃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得来者。”

妻子闻言,也从柜中取出钱若干放在桌上,与他相互炫耀。学究见妻子所摆的钱,比自己的束脩多十倍,问她从何处得来。

妻道:“此乃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者。”

学究大怒,与其妻争吵起来。其父在门外听了,就说:“此细事,何必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附注:古时教书,学生所奉的干肉,即学费,叫束脩。学究炫耀其束脩来自“读书”,是借用“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句;妻言其所得钱来自“朋友”(暗示非正当男女关系),是借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其父亦借用同篇之句,来“劝解”儿子儿媳夫妻争端,息事宁人,妙语解颐。

■墨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