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思想政治备课素材
7569400000030

第30章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国民收入的分配

社会总产品的含义: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称作社会总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形态,叫做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是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

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其中,扩大再生产是积累的主要内容。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公共消费又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相互促进的一面表现在,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们不一致的一面表现在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和消费不可偏废其一。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否则,可能造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应紧张、物价上涨或是大量积压等现象,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第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由财政的概念可以看出:财政的内容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实行的社会——产品分配;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理解这一概念必须明确:它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行情况称作决算。国家预算体系由中央预算和各级地方预算构成。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从国家取得收入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即财政支出。按其用途,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由于国家的经济状况在不断变化,预算也不可能在实现全部财政收入之后再安排支出,因此,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收支完全相等几乎是不存在的。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出现收大于支或支大于收,都可能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

最近几年,我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人们对此有不少担心。在学习本课的时候,应该联系我国国债的投资方向,进一步深刻理解我国所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只有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结构的优化,才能既保证生产的扩大,又保证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我国,积累与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积累可以扩大生产,保证供应,更大地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消费可以促进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动力,可以推动生产的扩大,为增加积累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又存在不一致,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会造成消费萎缩,或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而消费过多,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光”,生产发展没有后劲,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增长。

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否则,要么会造成供应紧张,引起物价上涨,要么造成产品积压、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家、企业都需要有积累,但必须充分考虑到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使人民群众能从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调控发生作用。

②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③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联系:

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②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需要时间,如果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也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总之,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对违反税法的行为必须进行处理,常见的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

偷税是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行为,也可称为逃税。

欠税是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财政的巨大作用

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未含物价上涨及施工期贷款利息),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为900.9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投资500.9亿元,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费用400亿元。三峡工程施工期17年,全部完建约需20年,第11年(2003年)开始发电受益,后期工程投资较易解决,因此,工程投资的关键是发电前11年的资金,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约650亿元。

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的西气东输工程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于2002年7月4日全线开工。沿线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十个省(区、市)。东段运营一年来,已累计向下游四省一市21家用户供气超过7亿立方米。按照部署,工程于2005年1月1日实现全线商业供气。

南水北调工程堪称世纪工程,该项工程通过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联通,逐步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工程总投资近5000亿元,不仅是我国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也将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实施东线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的静态总投资为1548亿元人民币,其中主体工程投资1240亿元,配套工程投资3808亿元。

国家通过财政支出,调节资源配置,集中财力办大事,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等。可见,国家财政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集中力量搞好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高科技研究开发

这些行业是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资金投入大、建设工期长,技术要求高,风险大,利润少。一般来说都是通过国家财政力量来兴办,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国家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的数量、方向结构的控制和调整,促进供求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如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等,即使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改善了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改变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国家财政促进教科文卫事业发展

经济发展要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些部门不能直接创造财富,只能靠国家财力取得发展。

增强纳税人意识

不少人有一种误解,认为纳税是单位的事情。殊不知,单位——企业或事业,所缴纳的税,是单位里每一个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价值的一部分。1980年开始开征个人所得税,这不仅对调节人们收入水平差距、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作用,而且对增强人们“纳税人”意识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纳税有了更直接的感受。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业户的“纳税人”意识,比一般公民当然会强一些。

通过纳税的实践,通过税法的宣传教育活动,我国公民“纳税人”的意识有所增强,但还远远不够。法人偷漏税、个人偷漏税的现象并非罕见。偷逃税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原因是税法还不够健全,税务部门监控力度还不够,造成有空子可钻;另一个原因,就是一些人依法纳税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当前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穷人”比“富人”更有“纳税人”意识,纳税更自觉。属于“工薪族”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每月拿过工资条时都会很留意地看看扣了多少个人所得税。一些高收入者,如影视体育明星、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等,偷逃税的报道则不时见诸于报端。

增强“纳税人”意识,就是要提高每一个应纳税的公民自觉纳税的意识。你是一个法人代表,就应该提醒财务部门,该纳的税是不是都缴纳了。你是一个个人,在领取每一笔收入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是不是该缴纳个人所得税?特别是如果你是一个高收入者,更应该想到,不能光顾自己发财,还应按章纳税,尽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