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沉迷网络自得其乐
“我要是一天不上网,心里就慌得很,空落落的,像丢了东西一样。”一个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这样对记者说。有人说,“80后”都是“e人类”。
“80后”对网络的喜爱,不仅是因为获取信息的便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情绪的一种宣泄,特别是工作上的困惑和压力,在虚拟的世界里可以得到很好的释放。于是,网络游戏火了,而且势不可挡;聊天室、BBS、QQ、MSN也成了最常用的交友谈话的工具。
上海的一位青年社会学家认为:“相对于70年代或更早出生的人而言,80年代出生的人更有机会融入全球化进程,这是网络赋予他们最重要的意义。”
四、追求物质消费超前
有人说“80后”们是“物质的一代”,他们掌握着物质,也同时被物质所左右。
在商场、超市一浪高过一浪的打折狂潮中,年轻的“80后”们正逐渐成为购物的主力军。大量研究表明,消费意识在他们的意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些消费背后,有冲动和虚荣心的元素,但更是一种不同于上辈的消费观的体现——手机频繁更替;新兴电子产品一个都不少;对名牌服装、化妆品如数家珍;不惜为了购买一件心仪已久的衣服花掉一个月工资。这些行为在年长的人看来有些过火,但是“80后”却并不这么认为,青春很短暂,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
五、热爱音乐沉浸自我
对音乐的热爱是这群人的一个特征。他们可能拥有从磁带到CD等不同类型的音乐收藏,当然也会拥有随身听、CD机、MP3等各种播放音乐的载体。如果仔细观察,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带着耳机,听着音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大大小小的音像店更是显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正版盗版都旺销。
六、两极就业喜忧参半
良好的专业素养,多年的社会实践,加上年轻人独到的眼光和十足的干劲,让他们中的一些人放弃了学校提供的就业机会,转而经营自己喜欢的“一亩三分地”。虽然成败并存,但是勇于实践的精神还是值得称道。他们有的选择网上开店、有的经营饭店、有的卖特色小饰品,还有开图文设计和小型的软件公司。有些店的生意越做越大,还开设了分店。当然,也有一些店由于各种原因被迫关张,而大多数则一笑置之,“权当是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吧。”
与此相对的是“啃老族”的出现。作为“80后”的一员,他们选择了逃避。上学时心安理得花着家里的钱。毕业时却找出各种理由不肯就业,家里托关系给安排了,又以种种借口推托。而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中午时才起床,早饭午饭合二为一后,要么上网,要么找同样赋闲的朋友去逛街,还要买回一大堆价格不菲的东西,美其名曰提高生活质量,当然父母还要为他们埋单。这其中有很多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辛苦把孩子养到大学毕业,却还要继续养下去,至于期限,就要看这个孩子何时醒悟了。
约瑟夫·熊彼特
一、约瑟夫·熊彼特简介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在繁体中文界译为熊彼得,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但并不是一位“奥地利学派”的成员),其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其终生与凯恩斯间的瑜亮情结是经济学研究者中的一个热门讨论题目,虽然他的经济学说并不如凯恩斯在生前就获得很大的回响,但研究者皆认为他对于经济学科的思想史有着很大的贡献。
二、重要学说主张
“景气循环”也称“商业周期”(Businesscycle)这是熊彼得最常为后人引用的经济学主张。根据其说法,类似“景气循环”的主张早在19世纪的1830年就被英国经济学家图克(ThomasTooke)采用其时代的经济学术语提出过了,后来在重要的经济学家著作中也都约略地提到过这个概念,比如在李嘉图、马歇尔、庞巴维克跟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中。熊彼得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将景气循环的定义与作用给明确地展示出来之人而已。
“创新”(Innovation)与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Thecreativedestructionofcapitalism),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在熊彼得的经济模型中,能够成功“创新”的人便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那些不能够成功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之人会最先被市场淘汰。
“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当景气循环到谷底的同时,也是某些企业家不得不考虑退出市场或是另一些企业家必须要“创新”以求生存的时候。只要将多余的竞争者筛除或是有一些成功的“创新”产生,便会使景气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但是当某一产业又重新是有利可图的时候,它又会吸引新的竞争者投入,然后又是一次利润递减的过程,回到之前的状态。所以说每一次的萧条都包括着一次技术革新的可能,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陈述为:技术革新的结果便是可预期的下一次萧条。在熊彼得看来,资本主义的创造性与毁灭性因此是同源的。但熊彼得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便是由于其自己产生的动力将而不停地推动自身发展,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将因为无法承受其快速膨胀带来的能量而崩溃于其自身的规模。
“菁英民主理论”或称为“菁英竞争式民主理论”。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熊彼得采用他那德国历史学派的老成语调提出了他对于民主理论的观察。他主张:西方两百年间主要的民主理论皆建立在不真实的前提之上,比如说这些民主理论不经考察投票人是否具有对投票内容的专业认识便以为多数的意见优于少数的意见。他认为这样的民主学说仅仅是空想,与事实完全脱节,更没有真实地阐述政府权力的来源。熊彼得认为他的看法才是符合人类历史经验的:民主仅是产生治理者的一个过程,而且还不是一个必要过程,无论人民参与民主的程度有多少,政治权力始终都是在菁英阶层当中转让。与其主张资本主义即将崩塌时一样,这两个主张都被认为是历史主义者的悲观论点。无论如何,熊彼得的“菁英竞争式民主理论”引起了政治学者的关注,其中以反驳者居多,另外有人将熊彼得的学说与意大利社会学家巴烈图的“菁英循环”说并列为菁英政治学说的两大经典。
凯文·莱恩·凯勒
凯文·莱恩·凯勒(KevinLaneKeller):公认的对营销沟通与战略品牌管理进行综合研究的国际先驱者之一。
凯文·莱恩·凯勒是人们公认的对营销沟通与战略品牌管理进行综合研究的国际先驱者之一,是品牌管理的国际先驱,他的《战略品牌管理》行销全球,凯勒教授是菲利普·科特勒的最新合作者。
凯文·莱恩·凯勒是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营销学教授和E·B·奥斯本学者。他教授关于品牌营销战略的MBA课程。凯勒教授曾在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从事营销研究或教学工作。
目前他是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的访问教授,斯坦福商学院的终身教授,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查珀尔山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教授,澳大利亚管理研究生院的访问教授。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数学与经济学学士学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在杜克大学获得营销学博士学位。
凯勒教授研究的总体领域在消费者营销上,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利用与消费者行为有关的理论和概念改进广告与各种品牌战略。他的研究得到了众多组织的表彰与奖励。他在研究品牌、品牌建设和战略品牌资产的领域是主要的国际领导者之一,他的著作《战略品牌管理》被誉为“品牌圣经”。他的广告与品牌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营销》、《营销研究》和《消费者研究》等杂志上。现在他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关于品牌资产战略构筑、评估和管理的研究。
在杜克大学,他讲授MBA选修的广告与沟通管理,以及品牌管理的课程,他也为高级经理们就上述主题在各种专题讨论会上开设营销讲座。
他已经在世界多数成功品牌中担任品牌营销顾问,包括埃森哲咨询公司、美国运通、迪士尼、福特、英特尔、宝洁等。他也是营销科学所的学术信托人。他访问过许多国家进行演讲和培训,深受欢迎,并组织过许多有影响力的营销论坛。
凯勒教授还活跃在产业界,他帮助企业的营销经理们完成各个公司的某些项目,包括澳大利亚的CSR公司、JoseCuervo公司、迪斯尼公司、英特尔公司、柯达公司、利维·斯特劳斯公司、尼尔森调研公司、壳牌石油公司、Silicon图像公司和星巴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