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组织的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决定了其国际公共关系活动评估渠道的不同。当然,评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评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
①组织内部的各种材料。如对统计报表、财务活动分析、公众信访记录、会议记录、简报、工作报告和总结、大事记、工作人员的工作日记等公共关系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记录材料,予以汇总整编,按照评估指标体系作出评价。
②收集分析材料。效果评估是在广泛收集各方面反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组织可通过各种相关的评论、报道、公众来信、专家咨询及社会调查来收集反馈信息,从中分析该活动对国际公众的影响。
③传播媒介效果评估。综合分析关于活动的媒体关注度,如新闻报道的角度、媒介的层次和覆盖面、版面的位置及报道次数、时数、篇幅等。
④专家评估。为了弥补组织自我评估的缺陷,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对组织国际公共关系活动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以此作为或部分作为组织活动评估的参考。
上述国际公共关系活动操作的“四步法”是组织在开展国际公共关系活动时的基本方法,随着国际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国际公共关系活动的操作方法也在逐步丰富和更新。
18.3国际公共关系中的交际礼仪
国际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国际间的交往活动,国际公共关系礼仪实质上是一种国际礼仪。国际公共关系礼仪反映的是一个组织的文明素质和形象,遵守国际礼仪对于提高国际公共关系活动中人际交往的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组织只有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公众心理、礼仪礼节和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使公共关系工作更有效。
18.3.1日常交往中的基本要求
1.遵时守约
中国有两句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在谋财害命。”“言而无信非君子。”可以看出我国对时间和诚信的重视(程度)。同样,在发达国家人们的时间观念更强,特别要注意遵时守约,讲究诚信。过早到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提前告诉主人,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迟到和失约都是很严重的失礼行为。
2.言谈举止端庄得体
言谈是国际公共关系交往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沟通手段。
第一,见面时的称呼要得体。不同的国际交往场合,称呼也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场合灵活合理地运用称呼,能够令对方记忆深刻、易于接受自己,方便沟通交流。
第二,言谈内容要得体。要根据对方的身份、文化背景和喜好选择合适的内容,寻找共鸣点,不能说假话、粗话。
第三,言谈时表情要放松自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予以辅助。
第四,言谈风格要做到朴实与文雅、直率与含蓄、简明与丰富、庄重与和谐的统一,同时还需根据不同的交谈对象把握合理的尺度。
在非言语交往过程中,人的举止动作是最基本的媒介,得体而规范的举止可以传达信息和表达思想感情。举止要落落大方,端庄稳重;表情要自然诚恳,温和可亲,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气质。
3.尊老爱幼女士优先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国际日常交往中,应继续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更应注意尊重女士,礼让优先。女士在男士面前,处于尊者地位,享受相应的礼仪待遇。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也是体现教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女士优先在欧美各国很讲究,尤其是英国。在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体谅、照顾女士,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女士排忧解难,体现绅士风度。例如,上下楼梯、上下车、进出电梯、就餐、就座之前等均请老人、女士先行,并主动予以照顾;同行时,男士应主动帮助女士提拿重物,男士应走在女士的后面或左面,不熟悉的地方应予以引导;与老人、女士同桌用餐时,男士应主动照顾,帮他们入席、离座等;在国际交往中有以右为尊的规定,在座次上,一般都必须将女士的座位安排在男士的右边,显示其身份的尊贵。
4.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国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成为日常国际公共关系交往中的严重障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伤害对方的情感。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需要加强学习研究,详细地了解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备待用。
18.3.2日常交往中的基本礼仪礼节
1.介绍
介绍在国际交往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无论是自我介绍还是为他人介绍,在顺序上通常是:先把社会地位低的人介绍给地位高的人、先把年轻人介绍给年纪大的人、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一般情况下,被介绍者应起立,以微笑相迎;接受介绍者应以热情、亲切、仰慕的态度回应,或以微笑、点头示意,边讲边握手等。
2.握手
双方见面互相介绍时,按国际惯例一般行握手礼,应注意握手的顺序和基本要求,并注意点头致意。与客人握手时,一般是接待方人员先向客人伸手、年长者主动向年轻者伸手、身份高的人向身份低的人伸手、女士主动向男士伸手。如果对方身份较高,而且没有主动伸手,就不要主动向高身份的人伸手,男士不要主动向女士伸手,有礼貌地点头或微笑致意即可。如果需与多人握手,不要交叉握手。行握手礼时,外宾由于国籍、习俗的不同,可能还要行不同的拥抱礼、亲吻礼、鞠躬礼、吻手礼等,均应作相应表示,不可推卸或表现勉强。
3.称呼
称呼一定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年龄、职业、地位和场合等具体情况而定,力求准确适当。在一般的国际交往中称呼包括先生、女士、夫人、小姐等,对于地位较高的官方人士则要称其“阁下”。国际交往的人员身份五花八门,要做到称呼得当,必须做到谨慎、细致、灵活。
4.送礼
在一般的国际交往中,有时需要赠送一些小礼品,这既不是满足某人的欲望,也不是显示自己富有,而是为了加深感情,以及表示对友人的祝贺、慰问和感谢。在选择礼品时,要挑选一些物美价廉、有一定纪念意义、有民族特色、有艺术价值的礼品,即使人一看就十分喜欢的小礼物。送礼时,一般应当面赠送,礼品要用礼品纸包装好。
5.用餐
宴请用餐是国际交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餐礼仪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应正确把握宴请的性质、自身所处的位置和角色,不同情况下对用餐礼仪的使用也有所不同。按国际惯例,用餐礼仪是:
①不要用自己的筷子给外宾搛菜,也不要反复劝菜,只要向外宾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即可,吃不吃由他。
②给外宾敬酒也要适量,不要反复劝酒,切忌饮酒过量。
③无论是吃菜还是喝汤,都不要发出声音。如果汤很烫,不要用嘴去吹,可过一会儿再喝。喝汤时用汤匙,不要啜,也不要端碗而饮。
④如果吃西餐,就要注意餐具的用法——左手拿叉、右手持刀。用刀将食物切成小块,用叉将食物送到嘴里,不要用刀直接将食物送进嘴里。取用刀、叉应按由外向内的顺序,注意不要使刀、叉相互碰撞、叮当作响,刀、叉也不要在手中飞来舞去。
⑤进餐过程中,不要吸烟,不要紧靠椅背或紧贴桌面。
⑥咳嗽、剔牙时,要用手或餐巾遮口。
⑦交谈时,应与同桌的人交谈,不要只与熟人说话,而不理睬其他人。
⑧用餐完毕,刀、叉不要交叉放,并拢平放在盘中即可。
⑨离开餐桌时,要帮助邻座的女宾或年长者移开椅子,让女宾或年长者先走。
⑩宴会结束后,主人应与同桌外宾一一握手道别。
18.3.3国际公共关系中的注意事项
1.礼俗禁忌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各国各地区礼俗禁忌五花八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许多禁忌。主要包括:言谈举止间的禁忌、颜色禁忌、花卉禁忌、宗教禁忌、数字禁忌、饮食禁忌等。
(1)言谈举止间的禁忌。在国际公共关系交往中,与外国人交谈,有些内容是忌讳的,不是随便可以谈的。欧美人特别忌讳谈论个人隐私,如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年龄、家人等。举止禁忌是一种非言语禁忌,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谈笑,在别人面前吐痰、挖耳、抠鼻、抓头、挠痒、打嗝、剔牙、打哈欠等,都是不文明不礼貌的。一些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的举止,却可能会被外国客人认为是无礼,甚至是犯忌的行为。需要特别注意的举止,例如,伸舌头被认为是侮辱人的举止;跷大拇指在我国是一种表示赞许、肯定的手语,但在英、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还可表示要求搭车,在希腊则是要对方“滚蛋”的意思;“左手忌”是流行于阿拉伯各国及印度、缅甸、泰国等国的风俗习惯,他们认为左手是肮脏的,在赠礼、握手等活动中只能用右手。
(2)颜色禁忌。红色在我国是喜庆的颜色,但在泰国就是不吉利的颜色,因为写死者的姓氏是用红色;在欧美国家,视黑色为哀丧之色,尽量少用;巴西人认为人死好比黄叶落下,所以忌讳棕黄色;在伊斯兰国家流行绿色,但不少欧洲国家不喜欢绿色,我国少数民族几乎没有崇尚绿色的,日本人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
(3)花卉禁忌。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应避免菊花、石竹花、杜鹃花和其他各类黄颜色的花,因为在大多数国家,这些种类的花是献给死者的。在欧洲许多国家流行给女士送花,但通常都是送单数花。
(4)宗教禁忌。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宗教都已渗透到交往礼仪的方方面面。每种宗教都有其信仰和禁忌。国际交往中,不得不考虑宗教对各国家各地区的影响。在欧美国家要考虑到基督教的影响,在中东地区要考虑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在东南亚地区要考虑到佛教的影响。
(5)数字禁忌。13这个数字是西方国家最忌讳的,如果一个月的13日恰好是星期五,那么这一天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日子;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就是5月13日,如果这一天又恰逢星期五,那么就应该尽量避免在这个日期开展活动。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忌讳“四”,将“四”看做是预示厄运的数字。
(6)饮食禁忌。饮食的忌讳多与宗教有关,印度教禁吃猪、牛肉,牛被视为印度的“圣物”,在一般印度教教徒当中,如同恒河被视为“圣河”一样,牛也被崇拜为神物——“圣牛”;伊斯兰教禁谈猪,更不吃猪肉;日本人不吃羊肉;俄罗斯及东欧一些国家不爱吃海鲜,忌吃动物内脏。
礼俗禁忌在社交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存在,组织在国际公共关系交往中必须广泛了解和尊重,只有入乡随俗,才能广结人缘,赢得公众。
2.主要宗教节日和民间节日
1)宗教节日
(1)基督教。
圣诞节,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欧美国家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是为庆祝耶稣诞生,定于每年的12月25日为圣诞日,12月24日通常称为圣诞夜。
复活节,是为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据《圣经·新约全书》载:耶稣受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复活。根据公元325年尼西亚公会议规定,复活节在每年春分后第一个圆月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受难节,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据《圣经·新约全书》载:耶稣于复活节前三天被钉于十字架而死,这天在犹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规定复活节前两天星期五为受难节,基督教多数教派都纪念这一节日。
感恩节,是美国基督教的习俗节日。起源于1621年,最初为迁居美洲的清教徒庆祝丰收的活动,于1941年起定为11月第四个星期四,教堂在这天举行感恩礼拜,家庭也举行聚会,通常共食火鸡。
(2)伊斯兰教。
开斋节,是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我国穆斯林称肉孜节、大尔代节。穆斯林在开斋节要净身、理发、剪指甲,穿上新衣,吃枣子,到清真寺举行礼拜,互相祝贺,交换礼物,施舍礼物。
古尔邦节,在伊斯兰教历12月8日至10日,又称宰牲节,清真寺举行会礼。宰牲献祭,牲畜肉分三份,一份送亲友,一份施舍,留一份自食。亲友间互相拜会。宰牲节的意义是学习易卜拉欣经受了考验,易卜拉欣以绵羊作牺牲。
圣纪节,在伊斯兰教历3月12日,相传这天是穆罕默德的逝世日,也称“圣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