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供销合作社
(一)机构
1951年,成立天祝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筹备处,1955年,县供销合作社成立。至1988年,县社下辖农副公司、综合贸易中心、毛条厂和11个基层供销社,有零售店183个,其中分销店65个。2000年,县供销系统所属专业公司3家,社办工业企业2家,供销商场和供销招待所各1个,下属8个基层供销社。2005年,县供销社有所属企业5家,供销商场1个,基层供销社8个。
(二)商品销售
1965年,县供销系统完成商品销售额390万元;1985年销售总额1837万元,其中生产资料销售额155万元;1990年实现销售总额2609万元;2005年实现总销售额3380万元,比2000年增长60%,完成农副产品、废旧物资购销总额1080万元,增长42.1%,缴纳税金165万元,增长135.7%,实现利润2.4万元。2001~2005年,完成畜产品购销总额3800万元,中藏药材购销总额1280万元,其他农产品购销额1060万元,帮助农牧民增收700多万元。
三、物资
天祝县物资局于1970年10月成立。以经营木材、钢材、水泥为主,1971~1988年,共销售计划内外的木材41997立方米,钢材7683吨,水泥23699吨,汽车98辆;化工产品中84#(炸药)5554吨,85#(雷管)1832万发,86#(导火索)9615公里。销售总额达3797.64万元。
其中1988年销售568.88万元,是1971年的24倍;90年代物资经营逐渐放开,转入民营。
附:天祝县石油公司
天祝县石油公司,公司下辖油库1座,占地面积38124平方米,库容1610立方米;有铁路专用线1条580米,加油站7座。2000年10月,天祝县石油公司撤销,成立经营部。
四、粮油经管
(一)管理机构
1951年,成立天祝自治区财粮科,1953年财粮分设,成立粮食科,1956年改设为粮食局。1993年,成立天祝县粮油总公司,与县粮食局合署办公。2000年,全县粮食系统下辖2个工业企业,2个粮食仓库,6个粮管所,12个粮站。
(二)粮油征购
1953年,贯彻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完成征购粮342万公斤,其后按照国家计划,每年征购粮油。
1989~1991年,继续实行粮食合同定购,各粮管所(站)与农户签订定购合同。1993年,将周转商品库存粮1000万公斤划转为省级储备粮。是年至1998年,国家多次调整粮食收购和销售价格,并制定市场收购保护价,国有粮食部门挂牌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做到按质论价,保证粮食收购质量。2001年,对天祝县储存的435.5万公斤中央储备粮进行拍卖和划转。2004年起取消粮食定购,粮食市场全面放开。
1989年,油品定购任务内的化肥挂钩继续实行。1991年,调高油料定购价;1993年后,购销价格随行就市。国家根据市场行情每年提出收购指导价格。
(三)农村统销
1953年实行粮食统销,天祝自然灾害频繁,返销工作任务重数量大,坚持“及时收购,同时安排”的原则,基本做到了返销指标不突破,保证了灾区口粮、籽种、饲料和农民口粮供应。
1989年,农村返销粮食包干指标180万公斤,重点是“五保”户、特困户、重灾户和烈军属的生活安排。当年全县供应牧民口粮132.42万公斤。牲畜饲料,根据受灾情况,每年均在50万公斤左右。1992年农村返销粮和牧民口粮的供应价格仍执行比例价。1993年4月1日,粮食销价放开,取消了农牧民平价供应粮,价格随行就市,把返销粮改为救灾粮,粮食部门按民政部门确定发放的救济款额,直接供给粮食。“以工代赈”建设粮食指标每年由国家下达到县。
(四)粮油供应
1991年,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经过两次粮食价格调整后,理顺了粮食购销逆差,实行购销同价。城镇居民口粮继续实行凭证、凭票定量供应。1993年,城乡粮食价格放开,取消一切计划供应粮,价格随行就市,自产品种就地组织供应,大豆、大米由省上统一采购,按进价调拨,以保军供需要。粮油价格放开后,国有粮食部门积极组织成品粮油的调动和加工,保证有充足的库存,做好城镇人口的供应工作。1996年以后,粮油供应进入市场运行,多种所有制的粮油销售门店遍布全县。2005年销售粮油5864万公斤。
(五)储运
50年代粮食调出大于调入,60年代后调入大于调出。从1989年开始,对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简易粮仓(棚)及晒粮场地进行更新改造。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储备粮任务的增加,新建仓库面积10713平方米;2003年新建1座容量为150万公斤的粮库。实际容量达1255.6万公斤,保证了全县粮食收购、销售、调拨的安全储存。
粮价放开后,粮食调拨采取了计划调拨和签订合同两种形式。省外调入粮和省内定购内的粮食调拨,由省上协调组织产销双方签订合同。2000年,全县调入粮食7388万公斤,调出小杂粮606万公斤,调出油品301万公斤。
第十三节财税金融保险
一、财政
(一)管理体制
1950~1952年,天祝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1953年,建立县级财政,开始办理预决算。1964~1979年,实行“核定收支,总额计算,多余上缴,不足补助,一年一定”的管理体制。1980年始,国家对天祝县的补助数额由一年一定改为一定5年,实行包干,5年内的收入增长部分全部留县,补助额递增10%。1989年后,天祝县乡镇财政沿用“定收定支,收入上解,支出下拨,一定三年”的财政包干体制。1994年,推行分税制乡镇财政管理体制。1996年,县对乡镇财政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基数,收入递增、补贴递减、超收全留,短收超支不补,一定三年不变”的分税制财政体制。1999年,县对乡镇财政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与补助基数,新增支出县、乡(镇)按比例分担,超支(欠收)不补,超收全留,自求平衡,一定三年不变”。
2001年以来,对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重新进行了调整。明确划分县与乡镇财政收入。将乡镇原征收的工商税及零散税收全部划入县级,由县级财政根据乡镇核定的支出基数和收入基数等因素,由县级财政以体制补助和转移支付形式补助给乡镇;加大乡镇转移支付力度。2003年,撤销了乡镇财政金库16个,将乡镇财政及卫生事业费纳入县级预算管理。乡镇财政不再做为一级财政进行收支预决算。
2002年,全县农村试行税费改革。2003年,取消农业特产税。2004年,全县范围内免征农牧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实现了农牧业生产“零赋税”。
(二)预算内收支
天祝县财政收入自1950年以来持续稳定增长,至1988年,财政预算内总收入8221.55万元。
预算内总支出为20003.23万元。
1990年财政预算内总收入2173万元,1995年2372万元,2000年8473万元,2005年8672万元,平均年增加14.09%;同期预算内总支出分别为2173万元、2372万元、8473万元、8672万元,年均增加14.08%。
2006年,大口径财政收入11274万元,县级预算内财政收入4940万元,财政支出38929万元。
(三)预算外收支
天祝县预算外资金自1986~1996年长期在财政体外“循环”。1997年,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1997~2000年收入分别为1378万元、1249万元、1888万元和1959万元,专户率均达97%以上。用预算外资金抵顶预算内支出575万元,完成政府统筹536万元。
2001~2005年,财政预算外收入共计8777万元,预算外支出相应为8777万元。
(四)管理机构
1950年5月,设立财政科;1959年3月,财政、税务并为县财政局;1984年1月,财政、税务分设;1989年增设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改为财经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至2005年,财政局下设19个乡镇财税所。
二、税务
(一)历代赋税
上溯天祝赋税,有籍可考者为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