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武威通志·天祝卷
7572000000022

第22章 政治(7)

二、地方武装

(一)历代地方武装

宋朝时期,安远寨总管23大部族、126小族,总兵马5350人。伏羌寨总管2大部族、33小部族,总兵马1992人,明万历年间庄浪有土军700人。清乾隆年间,庄浪土司所辖地区(包括今天祝赛什斯乡、赛拉隆乡),共有土兵300名、民兵500名、番兵200名。

民国5年(1916)古浪县府在安远成立保卫团,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永登县在华藏成立保卫团,至民国19年(1930)撤销。民国25年(1936)后,因陆军轮流驻防,保卫团停办。期间镇羌驿、岔口驿、华藏寺、松山、夏玛、哈溪等地也曾设有民团。并成立独立骑兵一中队,各保组织分队(亦称自卫队),驻境内要冲,维持治安。民国32年(1943)11月,永登县自卫队直属天祝乡骑兵分队成立,经费由乡自筹,八个保各设保自卫队。

1949年7月,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派单成礼在天祝组织民团1个旅(后缩编为1个团),有兵力600余人,1949年8月初开赴兰州以西河口布防,兰州战役打响后,随即溃散。

(二)人民武装

民兵自卫大队1949年9月,成立天祝民兵自卫大队,下设4个分队,有民兵96人,执行剿匪、肃特任务。

县人民武装部1951年7月,成立天祝自治区人民武装部,1955年7月改称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武装部,属军队建置。1978年8月县武装部调协组训科、政工科、后勤科。1986年6月,县人武部移交地方管理,受地方和军队双重领导。1994年12月1日,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内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均为营级建制。

三、兵役

(一)民国时期的兵役

民国时期,天祝实行“以马代丁”的兵役政策。一般为一马代双丁,带驹者可抵三丁。

解放战争时期,天祝各保在县府兵役人员的催逼下强抓壮丁,由于县参议员张全才据理力争,方使天祝人民免遭抓壮丁之苦。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兵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实行志愿兵役制和义务兵役制。1978年开始,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凡应征入伍青年一般是18~22周岁的男性公民,也征少量女兵。

征兵

天祝县于1958年开始征兵。凡应征入伍青年,采取自愿报名,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和体格检查,报县征集领导小组确定。参军成为青年的理想,也是家长的愿望。每当征兵开始,应征青年蜂拥而至,踊跃报名,年报名应征者往往达3000多人,入伍者仅有100多人。送兵时更加隆重,新兵入伍时披红戴花,各级领导及乡邻、亲友集结欢送。1965年开始在少数民族中征兵。

预备役

1956年7月1日至1957年9月30日,天祝县第一次进行了预备役登记,全县入编19~22岁的第二类预备兵役652人。1957年10月,停止了第二类预备役的登记。1958年1月,将预备役军人编入了基干民兵。1962年,对1950年1月1日至1954年12月31日期间转业、复员的副排以上干部和1955年1月1日至1962年8月期间授予准尉以上军衔的转业复员干部,进行了预备军官登记。1981年,对在部队服役期满或服役1年以上年龄在28岁以下的退伍军人,进行预备役登记。

四、民兵

1950年,组建了天祝自治区民兵自卫大队,下设6个中队,每个中队又设若干分队。

1958年,大办民兵师,全县14362名民兵,编为一个师,每个公社编一个团,大队、生产队和生产小组分别编为营、连、排。

1966~1976年,全县有民兵38900余人,占总人口的25.6%,其中女民兵16328人,占民兵总数的42%。1977年10月调整民兵组织,全县编民兵师1个、团14个、营7个、边156个、排736个。

1981~1982年5月,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了调整。参加民兵的年龄原来的男性16~45周岁改为18~35周岁,取消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之分,取消师、团编制,以乡镇为单位,改编为营或者连。

2005年,全县在编民兵12833人,组建了188个普通民兵连,21个基干民兵连。

乌鞘岭民兵连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民兵连队,自60年代以来,先后荣获县以上领导机关颁发的奖状锦旗70余面(块)。其中1992年被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表彰为民兵基层建设先进单位。1993年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树为民兵以劳养武先进单位。

五、战事

(一)明朝时期的战事

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夏,蒙古族首领吉囊率众10万驻扎贺兰山,分兵侵犯凉州。副总兵王辅率部御敌,击败吉囊,斩杀57人。吉囊又入侵庄浪,与庄浪总兵姜交战于分水岭(今乌鞘岭、毛毛山一带),姜三战三胜。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蒙古俺管汗携弟着力麮、宰僧,子麮、丙麮等数万众,从阿拉善一带经天祝松山袭据青海,一年后东还,留丙麮据青海,留着力麮、宰僧、宾麮占据松山,于是其势力从河套至松山、青海连成一线,日寻干戈,骚扰百姓,侵犯边关,盘踞30余年。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李汶、大司马兼甘肃巡抚田乐、甘肃总兵达云等奉旨收复松山。先克昌宁湖之青把都,后破青海之永邵卜。是年三月向松山进兵,阿赤麮在隆答、孤头迎战,击败庄浪兵。于是李汶、田乐等经周密计议,于三月二十日出奇兵分路进剿,一路从泗水出兵直捣扒沙,一路从黄羊出兵直捣鱼沟,攻其腹背,一路直攻黑马圈河,共斩杀714人,俘获黄金榜什等500余人,阿赤麮部溃败奔逃。后阿赤麮等重整其部,联合青海蒙古兵抵抗,并于七月三日乘雨挖边,欲从镇羌、岔口越长城入青海,被官兵击溃,打死卜打台吉等5名头目和50余名散众,其余败走,退入大、小松山。九月二十四日,各路官兵并进围剿,西宁兵备右布政使刘敏宽从青海、庄浪兵备按察使梁云从乌鞘岭之北、甘州副使李景元出兵黄羊川、甘肃总兵达云入黑马圈河,西宁同知龙应坚和凉州通判使王伦车免、刍粟整其军旅前后堵截。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两河五道官兵会攻大、小松山,斩杀4人,生擒2人,俘获880人,获牛、马、驼、羊1500多头(只)。至此,松山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