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武威通志·天祝卷
7572000000026

第26章 文化(3)

(九)木制工艺

天祝以木材为主建造的“堂屋”,梁头、衬墩、飞檐都被雕画成云头形或兽头形,檐下的檩条之间和门顶装饰有雕刻的花草、人物、神仙、佛祖和动物。木制家具也很讲究,八仙桌装有木制桌裙,边上雕有神仙、拐子花、藤蔓枝叶等图案,中间雕有“福”、“寿”字样,饰以云头,有的也雕人物、动物,衬以山石花草,着色上漆。太师椅靠背、扶手及椅腿雕有太极图、流苏、几何图案等。面柜、箱子的正面镶嵌有木雕云彩的堂子和牙子。窗棂的拼装图案也种类繁多。

(十)铁制工艺

用具、农具一般都在锻件上錾上云子、藤蔓、拐子等花纹。如,腰刀的制作,除刀口锋利外,刀柄也很讲究,有牛角制的,有用铜、铁嵌上星辰、梅花,或以铜、铁相间叠垒的。刀鞘内装木料,外包铁皮,并留有插筷子的外鞘。铁制烟锅以铁为主,配以铜脊、铜口箍、扭丝挖耳和“老鼠啃西瓜”等形状的烟钩,深受各族吸烟人的爱好。马镫、马嚼子、鞍子的包铁及小孩子戴的长命锁都很精致。

(十一)银、铜用具和首饰

银匠能制作比较精致美观的包银木碗,银质的勺、筷、杯和簪、钗、钏、镯、耳坠、戒指等以及藏族、土族的特殊头面饰件。还有银子镶嵌猎枪、马鞭、刀柄等。

铜匠除用铜制造上述用具、饰物外,还有铜装饰马鞭把、辔、制造铜烟锅等。

(十二)窗花

窗花多出自妇女之手,窗花中有姿态各异的人物,各种图案和花草鸟兽,比较常见的有“彦贵卖水”、“童子观花”、“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孔雀戏牡丹”、“喜鹊探梅”等。过春节、办喜事的窗花不仅贴在窗户上,也贴在墙壁上,多夹杂于年画之间。

(十三)刺绣

汉族刺绣针法不同,叫法有别,扎、绣、剁、起都用,有各式花草、鸟雀、云子、拐子、子等。刺绣多作在枕头顶,妇女、儿童的鞋帮、兜肚,男子的袜底、袜溜根、钱包、背心口袋等处。

三、土族传统文化

(一)《土族格萨尔》

天祝境内一直有《土族格萨尔》的说唱,说唱艺人分布在天堂乡一带。至70年代,多数艺人谢世,只有朱岔村的更登什加(又名王永福)一人能够说唱全本的《土族格萨尔》,80年代被西北民院王兴先教授发现后,开始了抢救性的研究,录制了数盘磁带和更登什加之子王国明一起整理出版了两卷《土族格萨尔》文本,第三卷已成稿。更登什加先后获国家和国际《格萨尔》研究奖。

(二)叙事诗

叙事诗可吟可唱,以唱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有《拉仁宝与拉仁索》、《祁家延西》、《太平哥儿》、《登代玛秀》、《布柔有》等。如《拉仁宝与拉仁索》叙述的是一对土族男女青年的爱情悲剧;《祁家延西》也是一首叙事长诗。诗中歌颂年过八旬的祁延西老人,为边疆的安定和百姓的安全,统兵出阵,大获全胜,在归来的路上被阴险的柴总兵暗箭射死的故事。

(三)家曲

家曲也叫宴席曲,主要用土语唱,句中杂有藏、汉语词汇,也有用汉语唱的。共20多个曲调,其中包括赞歌、问答歌、婚礼歌、酒曲等。

(四)“少年”

土族“少年”是河湟“少年”的组成部分,它以细腻的感情,悠长深沉的曲调广泛流传在土族群众中。“少年”不但在赛马会上唱,而且走路、放牧、从事劳动时也唱,其歌词有男女爱慕的倾诉,有对统治者的控诉,有对社会主义的歌颂。

(五)谚语

谚语语句短小,顺口易记,通俗易懂。如:

客来了,福来了。

待客的不穷,作贼的不富。

馍馍渣儿攒锅盔。

饿了给一口,强如饱了给一斗。

火心要空,人心要实。

借帐要忍,还帐要狠。

(六)安昭舞

安昭舞是土族地区流传最广泛的一种古老的民族舞蹈。跳舞时有1至2人领唱,其他人合唱,边唱边跳,队形或单或双,或横或竖,也可围成圆圈。主要的舞蹈曲有《幸中布索》、《什则因什则》、《安昭索罗罗》等10余种。唱词一般三句为一段。

(七)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流传较多,大多叙述土族的先祖、英雄和人民的温和善良、勤劳勇敢等以及对邪恶势力的痛恨,流传较广的有《小徒弟和大喇嘛》、《黑马张三哥》、《花牛犊儿》、《蟒古斯阿湿》、《小鹦哥爱妈妈》、《安昭舞的传说》、《哈里海的故事》、《酩麲子酒的传说》等。

四、文化事业

(一)管理机构

1950年5月自治区设文教科。1959年文教科和卫生科合并为文教卫生局。1964年1月文教、卫生分设,改称文教局。1968年文教、卫生合并为县革命委员会文卫组。1974年3月,文教与卫生分设,称县文教局。1989年4月,文化、教育分设,成立县文化局。下辖县文化馆、电影公司、民族歌舞团3个文化事业单位。1994年9月,成立了文化稽查队,为科级事业单位。

1998年3月,县志办公室撤销,其职能及人员并入文化局。2003年1月,县文化局和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合并为县文化体育局。

(二)文化事业单位

县文化馆1950年,天祝自治区文化社成立。1953年改称文化馆。1988年,在新县城(华藏寺)建图书馆1处,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7平方米。1989年,县文化馆在新建成的图书馆办公。2000年7月30日在原址建成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综合大楼——文化大厦,其中“三馆”占1474平方米。至2006年,有职工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人。

县博物馆1994年,县博物馆成立,与文化馆、图书馆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人马。至2005年,馆藏文物639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45件。

县图书馆1984年前天祝无图书馆,图书阅览由县文化馆承担。1984年县图书馆成立,至1988年共有图书7844册。2000年迁入文化大厦后,馆藏图书增至17281册,长年向社会免费开放。

新华书店1956年5月1日,新华书店天祝支店在安远成立。1957年图书发行量13万册。1978年发行图书38.5万册,1980年发行图书43.4万册,1988年发行图书60.6万册。1992~1995年,先后完成了哈溪、安远、炭山岭、打柴沟4个门市部的新建、改扩建工程和县城门市部大厅装修工程。1998年开始实行开架售书,经营图书品种由1995年的1000多种增加到4000多种。至2005年,发行网店5个,总营业面积1648.76平方米。2004年,天祝新华书店获国家图书发行最高荣誉“中国书刊发行业双优单位”称号。

剧团1958年8月,天祝县民族歌舞团成立,1959年到农牧区演出110场,观众达14.6万人(次),1963年撤销。1980年,重新组建县民族歌舞剧团,至1987年共演出240余场,1988年排演工作停止。业余剧团有:岔口驿业余剧团、古城业余剧团、石塘业余剧团。

乡镇文化站1989年前,全县共建有19个乡(镇)文化站,每站各有1名工作人员。到1990年底,全县文化站减至15个。至2000年,22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文化站,其中松山、钱宝2乡还修建了简易舞台,哈溪镇建露天影剧场1处。至2005年,全县19个乡镇均设有文化站,是年,乡镇文化站更名为文化体育工作站。

五、文艺创作

(一)文学创作

50年代至70年代,颜明东、司剑、孔令明、包秋阳、乔高才让等人的小说、诗歌、儿歌相继发表。80年代,全县从事文学创作的近百人,经常发表作品的除上述人外,有闫强国、桑吉仁谦、李占忠、陈兰云、才旺瑙乳、朵生春、文清赛让、王登玉、索南才让、靳万龙等30余人。90年代又涌现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作者如云丹、昂秀才让、杜生祯、王生福、仁谦才华等人。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和获得省级以上文学奖的主要作品有:乔高才让的诗歌《雪山古歌的旋律》(1992年获甘肃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孔令明的诗歌《牧人的鞭子》,曹永建的小说《怪癖》(1990年获甘肃省“春风杯”短篇小说大奖赛三等奖),李占忠的小说《艾怨的恋歌》(1990年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特别奖)、《雪山下的洪涛》(1993年获甘肃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靳万龙的散文《天祝散记》,桑吉仁谦的小说《雪山祭》,选巴单智的小说《他》(1991年获《文学报》命题征文三等奖),才旺瑙乳的诗歌《火焰的十四行》(1992年获甘肃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朵生春的诗歌《裂断的手环》,文清赛让的诗歌《给陌生的同族写信》,云丹的诗歌《生命的高原》,昂秀才让的诗歌《麦子》,王生福的诗歌《河西的麦子》,仁谦才华的诗歌《苦旅》。2001~2005年,陆续加入省作家协会的有靳万龙、选巴旦智、仁谦才华、王生福等人,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的主要作品有李占忠的小说《诱人的铁绳》、选巴旦智的小说《想头》、靳万龙的散文《父亲的老院子》、仁谦才华的组诗《血腥牧场》、王生福的散文诗《牦牛奶头独对的高原》、贾雪莲的诗歌《尘封的往事》等。期间,于2002年5月23日成立了天祝县作家协会。

至2006年底,全县共有武威市作家协会会员16人,省作家协会会员8人,省诗词学会会员1人,省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1人,全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3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人。每年发表在省、地级以上报刊的作品不下百篇。

(二)美术、书法和摄影创作

70至80年代,美术、书法、摄影创作开始发展。于天才的连环画,藏族作者杨有祥的版画,王述麟的书法、篆刻,张振禄的书法,李鸿玉的摄影作品等较有影响。90年代,全县的美术创作主要作品有耿生旺创作的国画《秋实》,李生云的国画《三英图》、张朝晖的国画《同学》、高立武的国画《牡丹》等。其中在县级以上个人举办过画展的有李生云个人画展和耿生旺、高立武联合画展。2000年后,创作人员逐步增多,并于2002年5月成立了天祝县书画家协会。至2005年,从事美术创作的主要有李生云、耿生旺、张朝晖、陈殿正、金杉、李钰、华国春、华香、谭建儒、石明文等。期间,李生云分别于2004年9月、2005年5月在省、市、县举办过个人画展;在县上举办过个人画展的有金杉、谭建儒、石明文。

1989~2000年,天祝书法创作的主要作者有张振禄、王述麟、李生云、高培彪、潘永祯、李英才、王贵文、赵中华等。2000年后,有吴才生、刁桑吉、张振龙、杨金辉、李发华、顾才源等人的作品展出和发表。期间于90年代在地、县举办过个人书法展的作者有王述麟、张振禄;2001~2006年,刁桑吉在北京、兰州、武威、华藏寺等地举办过现代汉字艺术展;李英才、蒲江在县上举办过个人书法展。

1987~2000年,从事摄影创作的主要有牛继荣、李鸿玉、靳万龙等。2000年后,又有李占忠、靳万仁、何延龄、吴应胜、杨义林、吴才生、张尚俊、曹永建等人从事摄影创作。2002年3月18日,天祝县摄影家协会成立。2004年进行了“全国百名摄影家拍天祝”活动,影响较大。

至2006年,加入市美术家协会的有6人,省美术家协会的有2人;加入市书法家协会的有6人,省书法家协会的有3人。

(三)音乐、舞蹈和戏剧创作

80年代,音乐、舞蹈、歌曲创作处于兴盛时期。多吉才让作词作曲的《姑娘爱唱索》、《典珠亚》和包秋阳作词、多吉才让改词作曲的《拉萨河,请你告诉我》等歌曲,先后发表于《祁连歌声》、《歌曲》等刊物上,其中《拉萨河,请你告诉我》获全国二等奖,并编入中央民族学院音乐教程。1989年以后,歌词创作主要有孔令明的《拉萨河、欢腾的河》、乔高才让的《美丽的华锐,可爱的家乡》、靳万龙的《拉姆兰草》等;歌曲创作主要有麻拉玛抓喜的《会唱歌的翅膀》、徐盛泰的舞曲《养兔新歌》等。声乐演唱上有曼拉、马央章草等人在省、市演出中获奖。民间说唱艺术上主要有民间艺人王永福演唱的《土族格萨尔》。

舞蹈创作1989年后,主要以学校为主,较突出的作品有刘培江编导的舞蹈《欢乐的香浪节》、《假日在草原》,施岗编导的土族舞蹈《快乐的安召》(1992年获全省文艺汇演二等奖),刘培江、胡拉毛编导的舞蹈《可爱的家乡》(1997年获全省重点中学、中师舞蹈比赛中师组二等奖)等。2002年3月2日,成立了天祝县舞蹈家协会。

六、图书出版

(一)《天祝县志》

《天祝县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7年12月,成书于1994年10月,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印数3000册。该书纵贯古今,横列百业,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共24篇、102章、375节,100万字,系统地记述了县境内从公元前121年至公元1988年间自然社会及各方面的大事、要事,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是有史以来天祝最大的一项文化工程,先后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志书一等奖和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