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上最伟大的犹太商道
7576800000029

第29章 犹太人的处世准则(3)

殷勤好客的美德

亚伯拉罕因殷勤好客而闻名。在妻子萨拉的协助下,他迅速为伪装成流浪者上帝的3个使者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他的亲切尤其高贵,因为和上帝订约,在99岁时他实行了割礼,这时仍在恢复中。以他为榜样,犹太人推崇殷勤好客为一项美德。

事实上,犹太人的许多规范是从身边的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借鉴来的,但比起单纯的礼节他们更强调真诚,既关注主人的举止,也重视客人的表现——甚至把对客人的要求引申到在外国旅行的人们。

巴尤哈尼亚是这样一个糟糕的主人。他决定举行一个宴会,招待罗马贵族。他向拉比以利则·本·尤斯·哈·戈利利咨询。

拉比以利则说:“如果你打算邀请20个人,就做好足够招待25个人的准备。如果你打算邀请25个人,就做好足够招待30个人的准备。”

但巴尤哈尼亚没有听建议,只准备了招待24个人的饭菜,实际则邀请了25个人。菜自然少点了一道。

巴尤哈尼亚把一只金盘子放在没有菜的客人面前。客人把盘子扔到他的面前,很愤怒地说:“你难道让我吃金子吗?”

巴尤哈尼亚于是只能去找拉比以利则·本·尤斯·哈·戈利利诉苦:“真不该告诉你请客的事,你教了我怎么做,我却没听。拉比,请你告诉我,上帝对你们学者揭露了律法的秘密,难道也告诉了你们让客人高兴的秘密吗?”

拉比以利则回答说:“上帝告诉我们让客人高兴的秘密了。”

“那请快些告诉我吧!”他问。

拉比以利则回答说:“从戴维那里学的。书上写着:‘当阿伯纳在12个人的陪伴下来到赫布伦的戴维家时,戴维用盛宴款待阿伯纳和跟随他的人’,并不简单地说‘他举行了盛宴’,而日还说了‘款待跟随他的人’。”

“那么一个好的客人该说什么呢?”

“我的主人为我费了多大的心思啊。他在我面前放了多少肉啊!他给了我多少酒啊!他给了我多少蛋糕啊!所有的这一切,他都是为了让我高兴!”

“可是,一个不好的客人怎么说呢?”

“主人到底为我费了什么心呢?我只吃了一小片面包,一小块肉,一杯酒!无论主人做了什么,都只是为了让他的老婆孩子高兴罢了。”

受到热情款待的客人应当在盘子里留下一些食物,表明主人招待丰盛,远远超出了需要。相反,如果所有的东西都被吃光,人们也许会说主人办得不够好。可如果主人说:“请不要剩下,怎能把这么好吃的东西拿去喂狗呢?”他应当听从主人的意愿把食物都吃下去。但是,如果主人不得不把剩下的食物喂狗,他就犯了浪费食物的罪。

另有个例子。当摩西率领众人来到以东,他们对国王说:“请允许我们从您的国土上通过……我们不会喝任何一口井里的水。”摩西这话的意思是:我们不会喝自己带的水,我们也不会接受天赐的水啊。国王不必抱怨他们带来的麻烦,因为他们同时也带来了生意。推而广之,犹太人在其他方面,例如,在国外计算旅行费用时,即便他们随身携带了各种必需用品,他们也不轻易吃喝自己所带的东西。相反,为了促进贸易,他们会从当地的商店主手里购买所需。这也是犹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比较独特的地方。

揭人伤口是一种恶行

即使在许多刻薄的中国人看来,戳人痛处,也是一种极不道德的非常规手段。那必然是撕破了脸皮才使出的狠招。犹太人一向厚道,他们在对待别人的短处或错误时,通常慎之又慎,时时考虑到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瑞什·拉吉什,3世纪巴勒斯坦的著名学者,身材魁梧而强壮,年轻时曾做过角斗士与野兽搏斗。拉比乔拿森劝服他放弃了角斗士生涯,改而求学。他成为一个信徒,后来与拉比乔拿森齐名。

一天,拉比乔拿森在约旦河里洗澡,这时瑞什·拉吉什看到后也跳进河里。

“你的力量应该贡献给《律法书》研究。”拉比乔拿森说。

“那么,你的美丽,”瑞什·拉吉什说,“应该贡献给妇女。”

“如果你忏悔,”拉比乔拿森说,“我就让你娶我的妹妹。”

瑞什·拉吉什于是做了忏悔,之后娶下拉比乔拿森的妹妹。从此他常在拉比家中,和拉比乔拿森一起学习、讨论,后者教他《圣经》和《注释》,使他成为伟大的学者。

一天,教室里突然发生了一场争论,问题是什么时候哪些日常用具——剑、刀、匕首、矛、手锯、镰刀——会成为宗教仪式中的不洁之物。

拉比乔拿森也参与了讨论,他认为:在熔炉中锻炼过的是不洁之物;瑞什·拉吉什则坚持认为:浸过水的才是不洁之物。

拉比乔拿森的自尊受到了伤害,说:“强盗懂得自己的营生。”拉比乔拿森的言外之意是指瑞什·拉吉什做角斗士的时候用过这些武器。

瑞什·拉吉什也被他的话激起了愤怒,说:“你对我有什么帮助呢?在罗马的竞技场上,我被称为大师,在这里我也被称为大师。”

这话让拉比乔拿森受到的伤害更深了,因为瑞什·拉吉什的话里分明地透露着一个信息:拉比乔拿森根本就没有帮助过他!拉比乔拿森从而拒绝了瑞什·拉吉什,拒绝给予他哪怕一丁点原谅。瑞什·拉吉什因此而大病一场,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拉比乔拿森呢?这时更陷入极度的沮丧之中……他撕扯自己的头发、衣服,痛苦地哭泣着:“啊,拉其沙的儿子,你在哪里?拉其沙的儿子,你在哪里?”没过多久,他的精神就陷入了分裂。其他的拉比都为他祈祷,让他从悲惨中获得解脱,然而都无济于事,拉比乔拿森不久之后也离开了人世。

这是一则有关伤害与打击的较为极端的例子。只因为一次口角,便撕裂了朋友之间长期深厚的友谊,两人由于太过在乎对方的友谊,攻击越猛烈,伤害便越深重,最后双双不堪重负,溘然离世。

在犹太人看来,如果一个人知道忏悔,别人就不应该对他说:“记住你从前做的事。”如果他是赎罪者的儿子,他就不应受到奚落:“记住你的父亲做过的事。”如果他是赎罪者,刚刚开始学习圣经律法,别人更不应该对他说:“吃了不洁食物的嘴可以学习全能的上帝嘴里说出来的律法吗?”这些,都体现了犹太人厚道淳朴的一面。言语攻击往往是刻薄之人所为,而刻薄之人在恶意揭人短处或戳人伤口之后,也通常没有什么好报。

不伤害他人,哪怕并非敌意

拉比亚喀尔·巴·西蒙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他在拉乌以利扎的妻子拉哈娜夫人的耳边说了侮辱淫秽的话。他是这么说的:“我不给你3个圭登,你就不跟我跳舞;就像你收了一个男人的钱才跟他睡觉一样。”

这位夫人应当得到赞美,因为她出于尴尬和维护尊严而大叫起来,尽管大叫的应该是作恶的亚喀尔。这个男人的话把这位夫人贬低到妓女的地位。虽然他一再争辩他所说的那个给钱的男人是她的丈夫,可是谁能这样说话呢——一个女人只有丈夫出钱才肯跟他睡觉!

经过审判,拉比命令亚喀尔要说这些话来请求原谅:“我亚喀尔是有罪的,现在我请求上帝、拉哈娜夫人,以及她的丈夫以利扎原谅我的劣行……”

除了请求原谅之外,亚喀尔还哀悼了4个星期。因为如果他不服从这个命令,就要被逐出教会。

拉比本·摩西·以萨克·阿拉斯加认为:“侮辱他人没必要受到身体惩罚,但须接受道德宣判,而且暗示性的侮辱和直露的侮辱同样严重。”

有人问拉比阿拉斯加这样一个问题:有个人和朋友发生了争吵,吵着对他的朋友说:“我可不是杂种!我可不是叛教的人!我可不是有罪的人!”难道他的话不是暗指他的朋友是一个杂种、叛教者、有罪的人?其言外之意似乎就是:“你才是一个真正有罪的人。”

拉比回答说:“看起来那个人的话好像暗示着我不是像你那样的人。毕竟,他的朋友并没有先骂他是杂种或有罪的人。他没有必要否认那样的称呼,除非他有所暗示:‘我可不是你那样的人。’”

在这个故事中,个人似乎公开地说:“我可不是像你一样的某某。”尽管言语中没有这层意思,但从效果上看,他还是伤害了朋友,理应受到谴责。

这个故事可以和另一个故事联系起来。据说拉比希思达问老师拉比胡那:“老师需要弟子,就像弟子需要老师那样。那么弟子应该对老师表示什么样的敬意呢?”

拉比胡那认为这个问题带有侮辱性,便大叫起来:“希思达,希思达,我不需要你,可是你40岁之前都会需要我的!”

此后,他们一直生着对方的气,很多年不来往。也许拉比希思达的话并不是侮辱,却被拉比胡那理解成是侮辱,从他的观点来看,拉比希思达是在有意侵犯他。

可见犹太人在对待他人时的态度上有着相当苛刻的要求,即使不小心说错了话,也要接受惩罚。事实上,这也是犹太人尊重他人这一美德的体现:不伤害他人,哪怕并非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