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上最伟大的犹太商道
7576800000031

第31章 犹太人的生活哲理(2)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一则关于道德与享乐之关系的寓言:有一艘船在航行途中遭遇了暴风雨,偏离了航向。到次日早晨,风平浪静时,人们才发现船的路线不对。但这时,大家蓦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座美丽的岛屿。船员们没有作太多的争议,便把船驶进了海湾,抛下锚,暂行休息。从甲板上望去,岛上繁花似锦,绿草茵茵,树木葱郁,枝上挂满了鲜嫩的野果,还有小鸟动听的啼叫。然而,面对这一难得的境遇,船上的旅客却出现了分歧:五种相互冲突的观点。第一个认为,如果自己上岛游玩时,正好出现顺风顺水,那就会错过起航的时机。所以不管岛上如何值得一游,也坚持不登陆,在船上静候。

坚持第二个观点的,则登上小岛,在绿荫下尝过水果,恢复精神之后,便立刻回来。

第三个,也登陆游玩,但由于停留的时间过长,在刚好吹起顺风之时,以为船要开走而慌慌张张地赶回船上来。

第四个,虽然看到船员在起锚,但没看到船帆也在扬起,而且以为船长不可能扔下他们把船开走,所以,一直停留在岛上。直到船要起航之时,才慌忙游到船边爬上船来。其中有人为此受了伤,直到航行结束,也没有痊愈。

第五个,由于在岛上陶醉过度,没有听到启航的钟声,被留在了岛上。结果,有的被树林中的猛兽吞食了,有的误食有毒的食物而人事不省,最后死在了岛上。

在这个故事中,船事实上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善行,小岛象征快乐,船员们不同的反应则象征对善行和快乐持不同态度的世人。

第一个观点的那些成员对人生的快乐一点儿不去体会。

第二个观点的人既享受了少许快乐,又没有忘记自己必须坐船前往目的地的义务,这是最贤明的一组。

第三组的人虽然享受了快乐并赶回了船上,但还是吃了些苦头。

第四组也勉强赶回船上,但伤痛到目的地还没有愈合。

人类最容易陷入的还是第五组,往往一生为了虚荣而活着,忘记将来的事而不知不觉吃下有毒的甜蜜果实。

快乐固然重要,但选择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快乐更为重要。不寻找快乐的人,可以说根本不懂生活;寻找快乐者,也许懂得快乐的意义,却在态度和行动上存在着差异:有人过度,有人适度,有人错误地寻找,如第五组的人。只有第三组跟第二组的人基本没有偏离,例如,第三组没有偏离理性的自制力,但他们做得并不是很好,唯有第二组的人能够明确快乐与责任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能做到适时的调整,从而始终把自己规约在理性的限度内,享受轻松无弊而又增益心魂的快乐。

用爱与行动去化解痛苦

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民族,其民众已被痛苦磨砺出一颗坚韧的内心。在他们眼里,痛苦能带来宗教的情怀,对痛苦的体认,更是痛苦给予人精神上的洗礼。例如,俄罗斯民族对于苦难的毅然承担,孕生出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近代文豪托尔斯泰在他的伟大论著《人生论》中曾把“爱”提升到一个无比高贵的位置,他说:“爱是人间唯一的理性”,这看上去似乎与痛苦无关,实际上这正是从对人世的痛苦与亲身体验中得出的结论,这种爱接近上帝之爱,所谓痛苦,则更像是耶稣所受之酷刑中被爱与宽容所化解的那种肉体之苦!耶稣在遭毒打中对着痛哭流涕的门徒们仍然坚定地说道:“原谅你的敌人。”

犹太人也是如此,长期被迫流亡的命运培养了他们对生存的深刻认识,因此他们才会说出并且相信“痛苦之中蕴含着一种力量,痛苦本身即是一笔财富”。

对于凡俗人,尤其是对于在如今被现代文明理念所滋养的人们而言,痛苦,不管愿不愿意,仍然是每一个人难以避免的。在某种程度上,痛苦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客观存在!但痛苦也是有其特定的空间上的局限性和时间上的变动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摆脱,可以战胜,可以转化为一种积极的能量。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并非一切不幸都是痛苦,一切痛苦也并非都是不幸。问题是如何控制和利用,或者说如何去驾驭痛苦。

正如犹太教牧师古许纳在他的《好人遭受不幸时》一书中所说:“我们必须摆脱那些以过去的痛苦为中心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之类的问题,改为提出展望将来的问题,例如,‘既然这件事已经发生,我该怎样应付?’”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痛苦发泄出来,痛苦自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对于痛苦的过程,每个人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将它化解。要治愈心灵的创伤,最重要的就是要积极地化解痛苦。

说起来,化解痛苦也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摆脱,二是引导。摆脱痛苦最成功的办法就是寻找慰藉和转移注意力。但摆脱痛苦需要时间,痛苦必须用时间去克服,至于时间的长短,就要看痛苦的程度和情形而定。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对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他们能够驱逐一切失眠、焦虑、恐惧、愤怒和自疑等痛苦症状和“迅速恢复正常”,则往往会使他们感到彷徨、内疚和失去自信,令痛苦的过程更加长久。

为情绪找一个出口

有一个叫布莱德的人,每次生气和人起争执之时,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上3圈,跑完,便坐在田地边呼呼地喘气。

布莱德在工作上是个非常勤劳的人,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地有多大,只要与人争论生气,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3圈。

“布莱德为何每次生气都绕着房子和土地跑3圈?”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迷惑不解,但不管人们怎么问他,布莱德就是不肯透露哪怕半点信息。

直到布莱德白发苍苍之时,他的房地也已相当地广大了。每当他生了气,拄着拐杖绕着土地跟房子踱着步,等他好不容易走完3圈,太阳都快下山了。

布莱德独自坐在田边喘气,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他:“爷爷!您的年纪已经这么大了,这附近的人也没有谁的土地比您的更大了,爷爷不能再像从前一样,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啊!爷爷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3圈呢?”

布莱德不想回答,但他经不住孙子的一再恳求,就说出了隐藏在他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爷爷年轻时,一旦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3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小,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于是爷爷就把时间用来努力做事。”

孙子问道:“爷爷!可是您现在已经变成了最富有的人了,年纪又这么大,为什么还要这样呢?”

布莱德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走3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呢?一想到这个,气也就全消了。”

这个故事也许能博你会心一笑。的确,无论自己所遭遇到的情形是怎样,我们都应该记住,在不顺心的时候,不要轻易地迁怒于他人。迁怒于他人,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还会使后果扩大,使事态更严重。明智的人肯定是不希望这样的,所以与其迁怒于人,还不如自己给自己寻找一个情绪的出路,方式也各式各样,例如,“跑上3圈”、打打球、旅游、努力工作,等等。在犹太人的信仰里面,愤怒,在死前是需要忏悔的!在但丁的《神曲》中,愤怒者是必须经过炼狱才能有望升入天堂的,而极怒者则将直接被打入地狱,万劫不复。

心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闲适

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时间的宝贵。确实,世上任何东西能像时间那么重要?因此我们在时间的态度上,也变得越加地吝啬起来。我们企图阻挡时间老人蹒跚的脚步,让他在墓穴的边缘多停留片刻。

也许当“生活的所有生机已逝”,人们就只能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到了这一步,不管抓到什么,都会紧紧抓住;不管看到什么,都难免产生一种空虚感;不管听到什么,都会不再相信。世界是一个涂脂抹粉的巫婆,她乔装打扮,摆出一副诱人的面孔,却让人们颠沛流离。无忧无虑的青春赋予我们的轻松、欢乐与幸福都像过眼烟云般地消失了。除非公然违反常识,否则休想“在日薄西山的暮年,收获豆寇年华无法结出的鲜果”。能免遭横祸,能战胜垂死时身体的虚弱和痛苦,能泰然自若地跨入另一个世界,就别无他求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逐渐地消耗生命的活力。在生命的历程中,器官的正常功能渐渐衰退,我们的依恋也被一个一个地逐渐放弃。岁月,每年都从我们身上剥夺一些东西;死亡,仅仅是把残存之躯交付给坟地。这种归宿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平静地死去就像戏中的情节——合情合理,无可非议。

这样,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就会虽生犹死。最终无声无息地化为乌有,这是毫不奇怪的。即使是在我们的黄金时代,印象最强烈的东西也没有留下多少痕迹,事物后浪推前浪地接踵而来,一个取代一个。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看过的书,见过的事,受过的苦,给我们的影响是多么微乎其微啊!想一想,当我们读一本妙趣横生的传奇文学,看一场引人入胜的戏剧时,我们是怎样地百感交集,心潮澎湃,充满了多少美妙、庄严、温柔、断肠的感情波澜!那一刻,你也许会以为它们将会长驻脑海,永世不忘,或至少使我们的思想和它们的格调和谐,和它们的旋律一致。但当我们一页页读下去,一幕幕看过去时,觉得似乎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什么能动摇我们的决心,“不管是内忧,还是外患,再也没有什么能影响我们”。

然而,我们一旦走上街道,身上被溅上污泥,被第一个诡计多端的店主骗去两美元,我们脑海中这一切纯净美好的感情便统统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的精神支柱便瞬间倒塌。我们成了这卑劣、讨厌的环境的牺牲品。我们的思想还囿于生活的小圈子里,前后不一,卑劣渺小,要想让思想插上翅膀,飞向庄严、崇高的境地,就得付出巨大的努力。这一切发生在我们生命的极盛时期。那时,我们思想敏锐,一切新鲜事物都会使我们激动,使我们热血沸腾。

不管是人间还是天国,都不能满足我们难填的欲壑和过分的奢望。然而,世上也有不会因任何琐事而烦恼的智者,他们心境恬适,安之若素,使他们周围荡漾着神圣的和谐之声。这才是真正的和平与安宁,否则懊悔和烦恼一旦缠身,即使是飞入荒凉的沙漠,隐居于乱石林立的山峦也无济于事;有了这种宁静之心,就根本无需去进行这些尝试。唯有心灵的安宁才是真正的退隐,唯有心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闲适。

勤勉劳作的意义

犹太人认为,勤勉是通往成功的铺路石。不勤勉,便难成功。成功与勤勉就像互为表里的事物。常常有很多人因为勤勉而成功,很少有人因懒惰而成功的。虽然勤劳并不一定能获成功,但是无论如何,人们都要辛勤工作,因为这是导致成功的基本条件。

在犹太人心中,成功的背后定有辛苦。远古犹太人生火,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摩擦木头或石头;要吃果实,就要爬到很高的树上去摘。因此《圣经》中有两句话: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那流着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

犹太人认为,勤勉或懒惰很少来自一个人的本性,很少有人一生下来就是辛勤的工作者,也很少有人是天生的懒虫,大多数人的勤勉或懒惰都是后天的,是习性所致。此外,孩童时期的家庭环境,以及所受的教育,也都有很大的影响。

勤勉有两种:一种是外力强迫的勤勉,另一种是自愿的勤勉。在贫穷的时代里,犹太人在劳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从事长时间的劳动,否则无法生存。犹太人认为这是自愿的勤勉。

犹太人在埃及被奴役期间,曾经长时间地在田间地头进行繁重的体力劳作。但是,辛勤工作的结果并没有使他们的生活获得改善,这是因为这些辛勤是由于外力强迫之故。如果是外力所强迫的勤勉,是永远无法获得成功的。

外力强迫的勤勉对人自身决不会有作用,因为一旦外力消失,这种勤勉就会荡然无存。自愿的辛勤较易产生出自己的东西,从而逐步培养自己。久而久之,就能确立一个完完整整的自我。

有这样一个故事:罗马皇帝哈德良看见一个老人正在努力工作,种植无花果树。他问老人道:“你是否期望自己能够享受果实?”

老人回答说:“如果我不能活到吃无花果的时候,我的孩子们将会吃到,或许上帝会特赦我。”

“如果你能够得到上帝特赦而吃到树的果实,”皇帝对他说,“那就请你告诉我。”

时光流逝,果树果然在老人的有生之年结出了果实,老人装了满满一篮子无花果来见皇帝。他向皇帝解释道:“我就是你看见过的那个种无花果树的老人,这些无花果是我劳动的成果。”

皇帝命他坐在金椅子上,把他的篮子装满了黄金。

可皇帝的一名大臣表示反对:“您想给一个老犹太人那么多荣誉吗?”

皇帝回答说:“造物主给勤劳的他以荣誉,难道我就不能做同样的事吗?”

后来,老人有一个懒惰的邻居,这个邻居妻子听了老人的故事,便对丈夫说:“皇帝爱吃无花果,给他点无花果,他就会给你金子。”

丈夫听从了妻子的话,也拿了满满一篮子无花果到皇宫,要求换取金子。那名大臣告诉皇帝真相,皇帝嗔怒:“让这个人站在皇宫门口,每个进出的人都可以向他脸上扔一个无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