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演讲——迅速提升自我演讲能力八步
7590200000009

第9章 怎样结束一个演讲(3)

7.反思式

1954年,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以《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健康状况,海明威没有出席授奖仪式,便应约写了一篇演说辞。他用一种酸溜溜的语气结束他的受奖辞,“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用这句话煞住这篇简短、发人深思的演说甚为恰当。要在早年,他不会说这样反思式的甚至沉思的话,但是阅历丰富之后,说话的分量也就不寻常了。

反思式结尾能给人以成熟的感受。

8.评价式

英国的T·S·艾略特是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授奖演说简短而富有个人特征。艾略特以对诺贝尔文学奖象征意义的评价结束他的演说。他形容这次奖励“主要是对诗歌的国际价值的肯定”。有了这样一个相信诗歌具有超越和联系不同民族的作用和前提,就必须要指出,一个诗人站在世界的面前,并不是凭自己的成就,而是“作为一个时期的象征,象征着诗歌的伟大意义”。评价热情洋溢,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评价式结尾在令人思索的同时,也能给人力量。

在演讲中,精美的结尾就恰如一串珍珠中最灿烂的那一颗,重要而光芒四射。只要精心构思,反复锤炼,使之别具韵味,就一定会使演讲获得成功。

怎样应对冷场

演讲中的冷场是由种种原因造成的,但主要的还是听众对演讲的注意力有所分散或转移而造成的,因此演讲者应付冷场的核心思想应当是采取措施重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向听众表明真正的中心与焦点是在讲坛上。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演讲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以下的方法:

一、适当地赞美听众,激发他们的共鸣和好感。

听众发现演讲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自然不会给予太多的关心,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出现冷场。此时演讲者应当注意采用恰当的方式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而贴近听众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听众,用中情中理的话语拨动听众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共鸣,使她们重又对演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打破冷场的尴尬局面。

来看下面一个事例。

一次小张到某医院演讲,上台后他环视了一下台下,发现角落里有个穿白大褂的老大夫,正戴着花镜自在看书。看起来老大夫对演讲不怎么感兴趣。小张想,它不是一位重视听众,很可能是一位出色的大夫。

于是小张诗兴大发,从赞扬白衣战士谈起:“每当我忆起那病中的时光,白衣战士就引起深情的遐想,他们那人格的美,心灵的美,还有那圣洁的美,给我以生活的信心,增添我前进的力量。”

这段歌颂医生的开场白,引起老大夫的极大兴趣,他合上书,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演讲者。这时小张便将医生治病与救国救民的道理联系起来,这样的演讲议题符合听众口味,避免了空洞说教。

面对对自己的演讲报以漠视态度的医学院的听众,演讲家采用了即兴赋诗的方式开头,在诗中对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给予了真诚而崇高的歌颂,这自然会激发起医护工作者们的职业荣誉感,使他们对演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冷场的险状也就不存在了。

二、让听众和自己一起思考,调动听众参与的热情。

演讲实际上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演讲者以自己的讲辞和形象的语言来感染听众,反过来听众的积极回应也有利于推动演讲的顺利进行。

因此,演讲者在需要的时候向听众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调动听众参与演讲活动的热情,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整个演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有效地避免冷场和打破冷场。

某中学生举行纪念“一二·九”演讲报告会。当演讲者讲到当代青年学生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一二·九”光荣革命传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内容时,少数学生竟交头接耳地说笑起来。

演讲者为了避免事态的扩大,迅速发问:“讲到这里,我要向台下现在仍然在说说笑笑的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想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发扬‘一二·九’运动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呢?芽……”这样一问,不仅有针对性地启发了听众的反思,起到了静场作用,而且又自然地续接下去,推动了演讲的顺利进行。

有时,神圣和有价值的东西有时候反而会遭到某些人的嘲笑,本例中的演讲者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为了避免少数人的骚动引发全场的混乱,演讲者适时而又巧妙地向几个说笑者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迫使他们从私下的说笑中跳回到演讲的现场,即使全场听众产生了对于现实的反思,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冷场局面。

三、制造悬念,激发听众的兴趣。

在演讲中制造悬念,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演讲内含的信息和情感得以有效地传达。

因此,在出现冷场的情况下,适时地制造一两个悬念是重新吸引听众注意力的非常有效的办法。好的悬念不仅能够使演讲者再度成为听众注目的中心,而且能够活跃现场气氛,激发听众聆听与参与的兴趣。

普列汉诺夫有一次在日内瓦做关于《无产阶级与农民》的演讲,当时会场乱哄哄的,几乎使演讲不能继续下去了。

这时,普列汉诺夫双手交叉在胸前,目光嘲笑地扫视着会场。当台下逐渐平静了些,他大声说:“如果我们也想用这种武器同你们斗争的话,我们来时就会……(他停顿了一下,大家以为他会说,带着炸弹、武器、棍棒,然而他说出的话却出人意料),我们来时就会带着冷若冰霜的美女。”

此语一出,整个会场笑声一片,甚至连一些反对者也笑了起来。

这时,普列汉诺夫抓住时机,话头一转,将演讲引入了正题。

而复旦大学的杨高潮同学在一次以“青年与祖国”为题的演讲比赛中被排在后面演讲。在他之前,因种种原因,会场中始终一片嘈杂声,几乎无法平息喧闹的局面。轮到他上场时,情况仍然如此。针对这种局面,他调整了一个原来开场白的讲法。

他上台后,扫视全场,静观片刻后说道:“同学们:关于青年与祖国的关系,人人皆知。但是,我想提个问题:(停顿一下,让听众有思想准备)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青年对于祖国的关系?芽(眼睛在听众中搜寻,场面顿时静了下来,片刻之后接着说)可能有人会说是‘希望’。(话刚一出口,坐在前排的好几位同学当即指出:不对!希望是两个字,你不是说用一个字吗?芽此驳问正中圈套,于是他紧接着听众的话说)你们说得不错,‘希望’这意思是对的,可惜用了两个字。我可以用‘根’这个字来表示,青年是祖国的根!”

如此施法之后,场景完全改观,该同学乘机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使安静场面维持到演讲结束。

这是两个在演讲中适时制造悬念以打破冷场的典型例子。

在例一中,普列汉诺夫面对反对者的干扰和乱哄哄的会场,适时地抛出一个悬念,等到听众都竖起耳朵之后,才给出了十分幽默的下文,使得整个会场都被他的风趣感染,从而为他展开正题创造了良好的会场气氛。

在例二中,演讲者巧设圈套,要求用一个字概括“青年对于祖国的关系”,可自己又偏偏用两个字作答,结果引发了悬念。因为这个悬念,听众对演讲者给出的真正答案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注意刀也就无形中被再度集中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