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回族经济落后的历史根源
一些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从大西北地区来说,回族经济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经济,而且也是一种地方经济。造成这种经济落后的根源有四个方面:第一,首先是“军屯”的历史,造就了回族经济的历史命运。元代回回人大量东迁,参加统治者统一全国的战争,后随着“上马”战斗,“下马”屯田,除少数散居内地(也有少数商人最初居于沿海)外,其主体则居于中国大西北;这种从军屯到转业为“与编民等”的历史,决定了回族经济与边地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命运。其次是在明清以后至解放前的数百年中,战争和民族压迫,迁徙和安置,使回族经济永远立于贫瘠之地。它不仅使回族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而且多集中于滩涂河渠之边梢和荒绝无人之山区。使其经济一开始就与特殊的地域结合,这是造成历史上回族经济发展缓慢的又一原因。第二,在封建社会,回族人民和其他各族劳动人民一样,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加上民族歧视,抑制了回族人民休养生息和发展经济的机会,使他们代代处于贫困之中。第三,民族的隔阂和宗教信仰习俗的不同,又影响到民族间,特别是回、汉之间的经济交流和相互促进。第四,自然条件和自然生产力的制约。从大区域看由于回族的主体居于大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且集中于自然条件极差的边远山区,地下资源贫乏,气候、土壤条件都很差,主要是干旱农业,加之经济处于封闭状态,这就造成了民族经济的落后。
郑州会议之后,人们开始较多地注意对回族经济的研究。陆续发表约60余篇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并有几本专著出版。其中大多数为经济生活方面介绍性的文章,或从民俗角度介绍回族饮食业,如清真小吃,乃至珠宝玉器等商业经济的文章。值得提出的是,人们开始较多地注意对回族农业、手工业经济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诸如《回族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其特征》《元代回回人的手工业》等一些文章。近几年来,还有专著问世,如赖存理的硕士论文《中国回族商业史》,洋洋22万余言,第一次对回族商业史进行了系统整理,并提出了一些看法,虽是初步的,但值得重视。4年以后,他又写出了《中国回族社会经济》一书。该书从社会学的角度,搜集并摘取了宁夏、新疆、云南、西藏的一些典型调查材料,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回族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但由于回族散居全国,即使在西北地区,以其微薄之力量“要在其项目进行的短暂时期,对回族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及其特征,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和研究是不可能的”(参见该书《前言》)。因而其不足、不妥之处亦在所难免。由张永庆等编著的《伊斯兰教与经济研究论文集》,汇集十几篇论文,对伊斯兰教与回族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专题研究。以后在此基础上,张永庆等3人又写成了《伊斯兰教与经济》,不仅其方法值得借鉴,而且独辟蹊径,专论伊斯兰教与回族经济的关系,这一被人们忽视的或禁锢的课题。岂止是填补空白,实为打破禁区,或可认为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这在过去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其开拓之功,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不可轻视。
二、回族经济研究需要深化的几个问题
(一)要把经济史研究放在应有地位和高度来重视
它是决定政治、文化的基础,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研究历史上经济的发展,正可以提供为当前发展民族经济作借鉴。
当代的农学家、企业家,一是要了解这些历史知识,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二是我们可以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中,汲取营养,为搞好民族农工商企业,进一步发展民族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要加强对回族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史的研究
近年来,有关回族经济研究的文章,多偏重商业史的研究,而对农业和手工业史的研究显得相对单薄。事实上,回回民族就人口而言,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是回族的根基。就城市而言,虽然经商者不少,然而手工业者还是居多。家庭手工业作坊比例仍较大。回族,这个中外结合性的民族,能扎根于中国土地上,农业是安身立命之基础。从历史上看,元代是回回民族形成的时期,当时民族之构成,主要是从西域(包括中亚、西亚)被征调东迁的各族人民,到中国后分散于全国,能凝聚在一起,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共同的宗教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共同心理素质。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屯田”和“匠营”,即依靠农业和手工业,才得以在各地定居下来,牢牢地扎根、散布在各地的“回回营”“回回寨”“回回凹”等,就是其历史的遗存和见证。与契丹、蒙古族、满族的情况比较,契丹人统治过大半个中国,但他们不事农业生产,不能在土地上扎根,后来就消失了。蒙古族、满族贵族统治了全中国,但入关后,不耕种,不学艺,不做生意,坐吃俸禄,他们虽然属于统治民族,但他们把自己民族削弱了。这是由于他们飘在上面、没有扎根于土地的缘故。正如白寿彝先生指出的“回族经过多次迫害,但恢复得很快,并且不断有所发展。这同他们以农业为主,在土地上扎了根有很大的关系。……手工业的家传习俗,虽是一种封建的生产方式,但在民族人口的延续上也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就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言,在60余篇有关经济的论文中,关于农业的专论只有五六篇,真是寥若晨星,且仅限于元代,谈不上对整个回族农业史的研究。一些关于回族农村现状的调查研究,也偏重于乡镇企业和商业,对农业本身的研究,或处于次要地位,或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似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慨叹。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三)要注意对近代工商企业及业主的调查研究
这里也有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受“左”的干扰,对民族资本家或工商企业家的情况,就很少有人去调查,更谈不上研究了。害怕被人认为是“为剥削阶级张目,为资产阶级树碑立传”,这是一个历史误解。最近一些同志合作,编写了一部《中国工商资本家人物传》,我看很有眼光,遗憾的是缺乏少数民族人物。我以为要写一部近现代的回族商业史,不对一些民族企业和企业家或资本家一个一个搜集材料进行研究,恐怕是写不好的,或写不全面的。问题不在于写不写这些人物,而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的辞典、人物志、人物传,应反映回族历史的全貌。一些著名的企业家或资本家或民族工商业者,都应在此之列。要为这些“大财主”“资产者”立传。前些年,我到泰安出差,顺便参观了当地清真寺,拜访了阿洪、乡佬。一位寺管会主任,就向我提出:“回族辞典、志书为什么没有马伯声的传记呢?”我当即感到他提出的问题很尖锐,也很现实。他还举出,马伯声在济南、泰安、天津等地不仅办企业,还支持修清真寺、办回民教育等,为回族人民办了不少好事。我想只要对人对事采取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分析的态度,我们当然也应当为他们立传。我们既然可以为“军阀”、敌对的将领立传,为什么不可以为工商企业家、民族资本家立传呢?这里当然不止一个马伯声的问题。
(四)要进一步调查和整理回族经济史的资料
除了对古代历史文献中有关经济的资料要搜集整理外,我以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抓好对近现代经济资料搜集、调查整理工作。不仅一些近代文献,报刊上的材料需要整理,而且一些活材料,由于当事人年事已高,若不抓紧抢救,就会瞬息即逝,将是不可弥补之损失。我以为:1.各地民族宗教工作者,在编写地方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时,要注意对经济资料的搜集、调查和整理的工作。2.要把各地的民族工商企业和企业家,一个一个进行调查研究,编写出他们的发展史、发家史,以便在此基础上,使各地的农、工、商等业发展史、地方经济发展史水到渠成。试想,一部部地方工商业史、地方农业史,乃至地方经济史不断编写出来,一部回族农业经济史,或工商业史,甚至一部回族经济史也就好写多了,也丰富得多了。
(原文刊载于《回族研究》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