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回族经济研究
7596700000004

第4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近现代回族经济史研究(2)

4.回藏贸易的研究

张世海《民国时期安多藏区的回藏贸易》(《回族研究》1997年第2期)主要对民国时期安多藏区的回藏贸易的规模、品种及贸易方式作了详尽介绍,认为其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回藏两大民族关系有深远的影响。陈红梅《清朝晚期甘宁青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往》(《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论述了清朝晚期的回藏贸易的发展。高占福、喇海青《甘青两省回藏贸易问题探讨——也谈开发青藏高原的途径问题》(《甘肃民族研究》1988年第3~4期)也论述了历史上的回藏贸易问题。

此外,马平《近现代回族经济行业垄断问题剖析》(《回族研究》2002年第1期)以近现代回族经济行业垄断现象为切入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对其进行辨析,认为回族经济中的这种行业垄断,仅仅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脆弱的垄断,仅有一种比较意义的优越。许宪隆《近现代回族经济发展中市场学思想初探(1840~1949)》(《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3期)认为近代以来,回族商业中初始的市场意识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刺激和诱导下渐趋成熟和系统化,形成了较为规范和完善的市场思想,回族的商品经济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  (三)农牧业、民族工业、寺院经济研究

1.农牧业

江应梁《滇南沙甸回教农村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回族史组编《回族史论集(1949~1979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对沙甸农村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尤其注意经济和农业生产的调查。答振益《民国时期回族农业经济概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认为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回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回族农民的辛勤劳动下,新开垦面积日益扩大,居住村落不断增多,加上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新型农场的创办,推动了回族经济的新发展。马志荣《论元、明、清时期回族对西北农业的开发》(《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认为自清中叶以后,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均耕地面积日渐缩减,西北回族所占耕地被汉族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大批无地少地的回族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向周围牧区和荒僻地区迁徙。穆宝修《论回族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甘肃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认为清末以后甘宁青地区3个回族军阀地主集团的形成,致使土地更加集中,农民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余志勇《清代回族农牧业经济概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认为清代与元明两代相比,回族农业经济已十分成熟,表现在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经营活动的分布地区、经营方式、耕作技术、农产品种类和产量、生产关系等方面有着突破性的进展。

2.民族工业

答振益《民国时期回族民族工业剖析》(《回族研究》1996年第1期)主要剖析了民国时期回族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王永亮《灵州王氏家族与磁窑堡煤矿——近现代回族工业艰难历程的缩影》(《回族研究》1998年第1期)主要论述了灵州王氏在清末二度开发磁窑堡煤矿的艰难历程,认为其50年的生产史,是近代回族民族工业艰难历程的缩影,深刻揭示了回族生存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经验教训。马维良《清代初中期云南回族的矿冶业》(《回族研究》1994年第1期)论述了这一时期云南回族的矿冶业。

3.寺院经济

李海英、李峰《近现代青海地区清真寺寺院商品货币经济形态浅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认为青海地区清真寺寺院的经济活动,不仅对广大穆斯林的经济活动、对宗教人员的基本活动、对伊斯兰教的发展延续,而且对近现代青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特点的形成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马平《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经济问题》(《宁夏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一文分析了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经济的内容及形式、收入来源、经营、分配与使用4个方面,认为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经济与其他宗教经济相比,仍是最不发达的。李兴华《清代回族清真寺的寺产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初步探讨了清真寺寺产问题。

(四)其他研究

郑勉之《近代富甲江南的回回家族——金陵蒋氏》(《回族研究》1993年第3期),丁万录《民国时期的西海固回族社会状况》(《西北第二民院学报》2000年第1期),佐口透著、章莹译《1760~1860年新疆回民简况》(《回族研究》1992年第2期),路伟东《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变动》(《回族研究》2003年第4期),穆德全《清代回族的分布》(《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玛纳《清代东北地区回族移民初探》(《甘肃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侯春燕《同治回民起义后西北地区人口迁移及影响》(《山西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孙滔、马忠《封建社会回族经济初探》(《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马寿千《清代前期回族的经济发展》(《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马苏坤《新疆回族社会经济初探》(《新疆社会经济》1994年第3期),答振益《湖北回族经济初探》(《甘肃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马志荣《临夏回族村镇经济的历史考察与发展对策》(《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2期),丁克家《临潭回族的社会经济、宗教及文化教育述略》(《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杨珍《历史上的山东回族经济》(《回族研究》1998年第3期),许宪隆《试论回族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回族研究》1997年第3期),张巨龄《清末民初回族兴业扶贫概述》(《宁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等文章都间接涉及到近代回族经济,亦可参考。

四、存在的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代回族经济史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就研究范围、规模而言,无一不显示其研究视野的开阔和研究思路的日益活跃,但在这累累硕果的背后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这是不容忽视的。纵观近现代回族经济史研究55年来的历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对近代回族经济史研究重视不足

白寿彝先生在关于《回族史的几个问题》(《回族史论集(1949~1979年)》)一文中提出:“回族史在这四个问题(回族和伊斯兰教、回族的来源、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及历史人物)以外,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去做。回族经济史、回族文化史、回族现代革命史的专题研究都应该有所开展。”近年来,有关回族政治史、文化史的研究可谓是日新月异,经济史的研究却显得相对单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把经济史的研究放在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目前,近代回族经济史的研究,由于史料的相对缺乏以及利用不充分等原因,目前的研究成果存在相对不足,但不能因为此而忽视它的研究。研究历史上经济的发展,才可以为当前发展民族经济提供历史借鉴。

(二)不平衡性突出

研究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研究主题的不平衡。如上所述,在分门别类的研究主题当中,文章大多都偏重于总论、商业经济方面,而农牧业、民族工业、寺院经济研究相对较少。以农业经济而言,“回族自元代作为民族共同体出现以来,即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民族”。白寿彝先生在《开展回族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录音讲话中指出:“回族经过多次迫害,但恢复得很快,并且不断有所发展。这同他们以农业为主,在土地上扎了根有很大关系。”他提出了农业经济的问题,可见农业才是回族赖以生存的根本。目前,对于回族农业经济的研究处于极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近代回族农业经济的研究成果,更是寥若晨星。寺院经济也是如此,它是伊斯兰教宗教经济的表现形式之一,明清以来,伊斯兰教清真寺寺院经济一直占有相对雄厚的生产资料,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真寺寺院经济仍有一席之地。近代以来,各个寺院都从事规模不等的商业活动,捐助、宗教活动收入等在清真寺中也都占有相当的比重,可见清真寺寺院经济涉猎的领域是很广泛的。但涉及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少之又少。其次,研究地域上的不平衡。在近代回族经济史的研究中,以研究西北地区的文章为最多,西南地区次之,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相对较少,这与回族的分布有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西北是中国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据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西北地区共有回族人口4070075人,占全国回族人口的46.8%。目前中国有14个回族区域自治地方,分布在西北地区的就有9个,所以研究西北地区的文章居多也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以回族散居全国,研究困难为由而厚此薄彼,忽略其他地区的研究。

(三)拓展性研究不够,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缺乏

商业经济是回族社会的传统经济。长期以来,在回族经济的研究中,商业经济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从上面的引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论及这一方面的著作和论文较多,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多是论述皮毛贸易和回族中间商,对于回藏贸易、回族商帮等领域涉及较少。其实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是极为广阔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果,而应该继续深入挖掘、开拓这片领域。如继续开展回藏贸易史、云南回族商队(马帮)、近代民国回商史等的研究。还可以开展一些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近年来,比较研究方法、社会学的各种调查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史学工作者所使用,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就本领域的研究而言,做得还很不够。研究的方法多以传统为主,大多数文章是叙述性的,或述其经历,或论其结果,很难见到比较、个案研究。其实这里面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如近代西北晋陕商与回族商人的比较研究、徽商与回商的比较研究、清代“东柜”与“西柜”(茶商)的比较研究等;还可以在不同地区的行业之间进行比较,已出现这方面的文章。同时,对回族聚居区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调查与研究,以弥补研究流于平面、缺乏层次与深度的遗憾。

(四)近代回族经济史资料不足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现实的问题。近代回族经济史研究成果之所以相对不足,主要原因是缺乏丰富的调查资料,所以调查和整理近代回族经济史的资料迫在眉睫。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1.搜集、整理一些近代文献及报刊上的材料;2.收集“活材料”,即鼓励并协助经历丰富的老人亲自动手写回忆录,或口述录音,邀请座谈,相互启发补充,积累资料。此外,各地民族宗教工作者,在编写地方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时,要注意对近代经济资料的调查、搜集和整理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弥补近代经济史资料的不足。

(原文刊载于《回族研究》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