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回族的传统经济优势得到发挥,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
一、党和政府的政策保证回族经济的健康发展
1993年,省民族工作会议制定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发挥地域优势和民族特长,用现代科技改进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面向大环境,发展大外贸,挤进大市场,参与大流通,促进民族经济跃上新台阶”的战略。省政府坚持抓典型、抓落实、办实事、讲实效的方针,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进一步飞跃。1994年,省民委围绕“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快速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进行分类指导、狠抓落实、办实事,使河南回族经济在规模化经营和开放引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1994年9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河南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为进一步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保证了回族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二、皮毛皮革业的发展与深加工
全省回族企业中,从事皮毛皮革产品加工业者占很大比例。随着生产的发展,很多企业采用新工艺、新设备,使用了脱毛机、清洗机、剪绒机、去肉机、干湿伸展机、三足离心机、褪色机、卷花机、染色机、烫绒机、压光机、压花机、真空喷浆机、破皮机等。传统手工破牛皮最多达3层,使用破皮机后可以破5层以上。
孟县桑坡回族村继承祖辈皮毛鞣制工艺,成为桑坡人独有的传家宝。1991年,皮毛加工业发展到800多户,年加工能力为100多万张成羊皮。村里以农户入股的方式于1993年成立“焦作市雪羊皮毛集团公司”,以公司为龙头,把全村26家私营皮毛厂和1026户个体皮毛加工户组织起来,统一指导生产,集科、工、贸、产、供,销为一体,并每年从澳大利亚进口羊皮250万张,占全国进口澳皮的80%,使皮毛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1993年创产值2.1亿元,创外汇500万美元。桑坡由传统生产的皮毛加工村,变成了新型的皮业城。
沁阳市水南关村有三个牛皮制革厂。20世纪90年代初期手工生产牛皮革,产品质量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不断更新设备,现在拥有生产牛皮革的各种先进机械,包括电脑控制机器染色等,能生产300~400个花色品种的牛皮革,吸引众多国内外客户来洽谈购货。1996年6月3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到水南关视察,在村“新星制革厂”二楼展厅看到琳琅满目、做工精细、式样别致的羊剪绒、皮衣和箱包制品时,连声称赞:“做得不错,做得不错!”
皮毛皮革初级产品劳动强度大、产值小、利润低,形不成系列生产,创不了名牌,污染严重。只有提高科技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逐步解决上述问题,促进皮毛皮革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1995年,宁陵县城关回族镇“河南省皮革皮毛技术开发集团公司”,从国外聘请34位专家,与马来西亚合作生产皮鞋项目,年生产各式中、高档皮鞋80万双,年创产值1.2亿元。睢县城关回族镇西门里村皮毛加工厂,于1993年与澳大利亚“嘉意贸易公司”合资兴办“嘉凤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高档皮革服装。
三、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工业
临颖县繁城回族镇运用民族企业实行“横向联合”和“股份制”的办法,先后招股引资,兴办生铁冶炼厂、铸铁厂、木工机械厂等。镇木工机械厂与信阳木工机械厂搞横向联合,开发三大类五个系列40多个新品种,其中319型和316型普通木工带锯机获部优产品称号,在全国同类产品评比中荣获质量第一,在国际同类产品评比中名列第二。产品进入中国名牌木工机械行列,国内供不应求,还出口巴西、俄罗斯等国。
禹州市山货回族乡的铸造机件加工业为乡三大经济支柱之一。主要产品有:“195”“2105”柴油机系列配件;各种三轮车配件,“泰山-1”、“红卫-121”、“洛阳-15”、“洛PHI-171”等各种四轮小拖配件;“东方红-75”、“上海-50”、“江西-180”系列配件,各种汽车、农用车配件,其他农副食品机械配件等3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除西藏、台湾外的全国各地,个别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新乡市太行振动机械厂,是1984年由30岁的回族青年黄全利和几位回族同胞办的集体企业,是一个以科研、生产、推广系列矿用振动机械设备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企业。1987年又成立太行振动机械研究所,先后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科研部门及大型骨干企业进行横向技术合作,聘请20多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组织跨省市、跨行业的科技协作群体。该厂共承担112项科技计划项目和新产品试制项目,有13项已荣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新产品奖;设计研制的“热矿振动筛”“耐高温电机”“活动衬里振动魔简”三项新产品已获得国有专利。黄全利主持设计、研制的“TZS系列矿用振动筛”,1989年被评为农业部优质产品,在“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93年3月国家科委向全国正式发函推荐该产品。该厂生产的13个系列产品,性能好,质量稳定,已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为全国134家大中型冶金矿山企业提供6000台振动机械,产品在冶金系列的覆盖率达80%以上。
四、交通运输业
市场开放后,针对山西煤炭积压,而豫、鲁、皖、苏等地的县级电厂和化肥厂又急需煤炭的现状,沁阳市水南关村率先买汽车运送煤炭,博爱县清化镇西关村也大力发展运输业,带动博爱县、沁阳市、济源市、武陟县、修武县等各大回族聚居村庄都先后成立汽车运输公司,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博爱县清化镇西关村1983年有13部汽车。1985年发展到42部汽车,成立西关汽车队。1987年大型运输车增加到80辆,组建“博爱县第三汽车运输公司”。1994年拥有大型运输车350辆。
郑州市祭城乡牡牛赵村是回族村,1988年在村长带领下于郑州东站成立“郑州市城东铁路货场”。根据铁路运输紧张状况,在1990年对货场进行大规模扩建和技术改造,占地5万平方米,拥有两条1050米长的铁路专用线等设备,为货主提供代办发送运输业务。货场连续三年被郑州东站评为标准化专用线。
五、外向型民族企业
为使民族经济更快腾飞,以便进入竞争激烈的国际大市场,在企业家们的努力探索下,外向型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稳步增长。以出口皮毛皮革制品、牛羊肉制品、机械工业品和农产品等为主,积极创汇。1992年有35家出口创汇的少数民族企业,其中中外合资企业12家,出口创汇额达6500万美元,占全省出口创汇额(13.03亿美元)的5%,比1991年增长25%;1993年出口创汇企业有43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15家,出口创汇8500万美元,比1992年增长31%;1994年出口创汇企业56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26家,出口创汇9400万美元,占全省总出口创汇额的7%,比1993年增长6%。
沁阳市“河南长城集团公司”始建于1987年,前身为一个镇办民族小企业,与日本合资成立“沁阳市长城皮革(集团)公司”。它现在是一个集生产、科研、金融、国际贸易、保税仓储为一体的回族外向型企业和中原地区较大的出口创汇基地,是承担国家“八五”重点攻关研制项目“高档皮革及皮件精加工”的厂家。该公司产值、利税和创汇额连年翻番,分别由1988年的650万元、49万元和18万美元增至1993年年底的1.6亿元、1300万元和500万美元。
六、建设商业大市场
河南回族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针指引下,参与建立民族专业批发市场,走以市场发展促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回族聚居地方已建起几个有影响的形成规模的专业市场。
洛阳市郊区瀍河回族乡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2年内先后兴建下园街蔬菜交易市场、爽明街商业市场、小李村沿310国道的唐三彩专业市场和洛阳市农机、汽车交易市场等,1994年产值为1.8亿元。
郑州市中原区中原乡牛寨回族村1991年投资建立桐柏路农贸市场,1993年扩大为“河南省皮货大世界”。1992年建成的纺织大世界占地90亩,以布匹、服装批发为主,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服装布匹交易中心,可容纳客户3000家,成为国内十大纺织市场之一。
1995年3月21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和百强乡镇企业的决定》,在100个发展乡镇。企业先进村中回族聚居村(回族人口500人以上或全部为回族的村庄)有:孟县南庄镇桑坡村、沁阳市城关镇水南关村、博爱县清化镇西关村、邓市穰东镇穰西居委会、项城市丁集镇河北村、长葛市后河镇白寨村、辉县市城关镇西关村、沁阳市景义镇景义村、宁陵县城关镇东关村等9个村。全省百强乡镇企业中,回族办的企业有:孟县焦作市雪羊皮毛集团公司、镇平县贾宋食品系列股份有限公司、沁阳市河南长城集团公司、长葛市白寨实业公司、宁陵县河南省皮革皮毛技术开发集团公司、项城市丁集镇制革总厂、武陟县第五运输公司等7家乡镇企业。在100个发展乡镇企业先进村中,回族村占总数的9%;在百强乡镇企业中,回族办的乡镇企业占7%。河南有上万个村庄,回族聚居村庄只有400个,只占总数的3%左右,而发展乡镇企业先进村却达到9%,回族创办的乡镇企业数在全省只占1%~2%,而先进企业高达7%。回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而回族聚居的发展乡镇企业先进村和回族创办的百强乡镇企业的百分比都大大超过回族人口所占的百分比。回族在河南省当代经济发展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原文刊载于《回族研究》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