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30

第30章 高校后勤企业如何搭建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平台(2)

第二是有利于促进后勤企业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建设。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表决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的实际执行者,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如何,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而直接体现。《决定》一出台,基层党组织更加意识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组织行为上处处贯彻执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但是基层党组织毕竟能力有限,在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

事实上,目前很多后勤企业党组织在党员发展的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很多在经营生产工作中勤奋踏实、表现出色的员工对加入党组织持无所谓或不认可态度,认为加入党组织非但自身无法获益,连平时的先进性体现或无私奉献,在群众意识中成为一种必然行为。这一现状预示着党组织要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做好先进分子的党员发展工作,就势必要有更高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尤其是基层的后勤企业党组织。后勤企业党组织要考虑建立为党员服务的平台,关心爱护党员,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通过人性化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先进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从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形成良性、有序的循环。

3.高校后勤企业党建工作个案分析与党员服务需求的考察

笔者所处的浙江容大教育发展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容大集团”)是隶属于浙江工业大学的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内部各级基层党组织健全,党组织如何服务好党员正是目前公司党委工作中所欠缺的,并亟待研究解决的。通过以容大集团为例进行分析,我们希望能对应地搭建一个相对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平台。

3.1容大集团党建工作个案分析

1999年,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启动的浪潮下,浙江工业大学也正式把后勤从行政序列中剥离,成立浙江工业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后更名为“浙江容大教育发展集团公司”,公司主要负责浙江工业大学三个校区3万余名师生的后勤保障工作。集团现有员工1709名,其中300余人为学校事业编制员工,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目前浙江省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与浙江工业大学后勤管理模式相同或相近。可以这样说,后勤公司既有企业特征又有事业特征,既非企业又非事业,当然,总体而言是符合企事业单位的范畴的。

容大集团具有健全的党工团组织,公司党委下设4个党总支,党员分布于集团公司各个行业中,并已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先锋模范作用。公司党委设党委委员7名,每位同志均有明确分工,目前,集团公司党委的组织建设、党员发展等各项工作均在正常开展。

2005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在学校党委的总体部署下,公司积极认真地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党员的行为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受群众的监督和审视,党员们也越发感受到付出也变成了一种重大责任。不少党员开始迷茫困惑了,开始误解党员的身份在企业中仅仅是一种负担,他们质疑,不从政,不走仕途,党员的身份于自己毫无益处,而在群众的眼中付出也变成了一种职责。公司党委了解到党员中的这种动向和心态,及时纠正态度,并正式关注企业单位党组织如何服务党员的问题,决定在本单位搭建服务党员的各种平台。

3.2基层党员服务需求的考察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我们对容大集团党务工作,特别是党员希望党组织提供何种服务上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我们所设想的一样,党员普遍反映后勤企业对党员服务的工作和研究几乎是空白,而党员对于这一问题却非常感兴趣。从围绕有效地建立公司党组织的服务机制的角度出发,我们在调查中得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数据。

数据显示,90%以上的党员希望党组织给予更多的温暖和帮助。其中,72%的党员希望党组织能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以期达到不断提高自我的需要;34%的党员希望党组织能为贫困党员、生病党员搭建帮助的平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也有党员表示希望能够建立党员在企业中实现个人发展的机制;少数党员也表达了有情感交流、法律援助等方面的需要。

这些需求信息的调研,让公司党委更加贴合实际地了解了党员的真实想法,这对于有效搭建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平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搭建党员服务平台的基本思路与主要途径

搭建党员服务平台的目的是希望比较集中的实现党组织对党员的服务工作,将党员的合理的现实需求完整的纳入到服务体系当中,促进后勤企业党建和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后勤企业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落到实处。

事实上,我们看到也感受到党组织一直在关心党员、帮助党员、服务党员等方面做工作,但一般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少一个规范有序的固定模式,常常忽略一些潜在的隐藏的问题。笔者将从上文中公司内党员需求调查的结果分析入手,重点探讨如何在公司党委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党员的平台。

4.1搭建学习平台,提高党员能力素质

党员的能力主要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才干,是保持先进性的基础,主要依靠党员在学习中形成,在实践中提高。公司党委可利用“职工之家”的资源,开辟党员学习天地,在学习内容的设置上,不仅要继续落实党委的“三会一课”制度,增强党员的党性休养,还要关注党员的需求,开展学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等结合实际需要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辅导报告、电化教育、组织户外参观、团队拓展集训等方式,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为党员们“充电”。学习平台的建立一定要坚持长效运行机制,要有系统性的规划,可以结合这个党员学习平台,深入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党委的活动”,规划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并分步实施,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党员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4.2搭建困难援助平台,帮助困难党员走出困境

困难党员存在于任意一个基层党组织内部,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却不容忽视。他们大都由于生活艰难,自顾不暇,在利益格局的变动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承担起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重任,也缺乏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热情和信心。作为基层党组织,必须关注这一少数群体,除了以往在每年“元旦”、“春节”、“七一”期间开展困难党员的走访慰问活动外,还要建立党内困难党员群体的帮扶互助机制,设立帮扶救助基金,基金的来源不仅要依靠党费划拨和全体党员捐助,更可以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各种各样的捐赠活动,筹集帮扶资金。此外,还要将困难党员援助工作日常化、制度化,采取结对帮扶机制。在公司内,党员干部可结合本支部实际,优先与困难党员结对,逐步建立系统内部“关系熟悉型”的结对帮扶机制,为困难党员想办法、谋出路,定期进行走访慰问,引导困难党员自强自立,切实帮助解决困难党员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困难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真正把困难党员结对帮扶工作转化成公司中的现实生产力。

4.3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

交流和沟通是组织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观点、情感或交换信息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却越来越窄。部分党员反映很多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找不到诉求的对象,遇到困扰无法倾诉,常常陷入迷茫。公司党委可以为党员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解决党员心理上的困难问题。如建立网上“党员论坛”,以匿名的形式让党员在论坛里抒发想法、倾吐心声;如定期开展沙龙座谈,成立“心语室”,定期为党员提供包括政策咨询、健康咨询、心理咨询、民事调解等多方面的服务,缓解党员的心理压力。

4.4搭建党员激励平台,激发党员“与企共进”

根据党员自我提升的需求,公司党委要搭建党员激励平台,对工作表现优异、能力突出的党员给予奖励,为其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在党员中大力倡导“与企业共铸利益、事业、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激发党员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改造,自我提高,与企业同步发展。一是搭建物质激励平台,铸造利益共同体。坚持建立公平、平等、择优的用人导向,对具有发展潜质、绩效优异的党员予以提拔使用;对成绩突出的党员给予经济奖励;鼓励党员参加业务技能考试,提供带薪假期,报销培训费用,使党员学有动力,学有实惠,学有成就。二是搭建远景激励平台,铸造事业共同体。科学制定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规划发展前景,以发展的事业鼓舞人、凝聚人、激励人。引导党员树立“企业发展,人人有责”、“企业发展,我也发展”的思想,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正确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与企业和谐发展。三是搭建精神激励平台,铸造命运共同体。第一,理想激励。激励党员把个人理想融入公司事业,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第二,理念激励。倡导“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激励党员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第三,荣誉激励。树立“企兴我荣”意识,每年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激励党员再接再厉,争创佳绩。

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工作还有很多,形式也有多种,笔者未能一一尽数,更多的还需要基层党组织在工作的开展中不断挖掘、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党员作为党肌体组织的细胞和行为主体,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和体现,党的先进性必须要以党员个体的先进性为基础,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基层党组织不仅是党的先进性工程的建设者,也是党员的服务者,只有做好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胡序杭.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党的建设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中组部党员数量最新统计.新华网

[3]人民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专题

[4]陈高英.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新时期社区党组织功能的探讨.福州:福州党校学报,2004(4)

[5]彭函等.清华大学后勤综合服平台的建设.高校后勤研究,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