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在加拿大的旅行,更多的人都会提及温哥华、多伦多这样的大都市,或者象班芙公园那样的自然风光。其实在加拿大东部,有一个地方,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列为世界五十个必去地之一。这就是加拿大东海岸的圣劳伦斯湾,素有“海湾公园”之雅称的爱德华王子岛。也许是因为它的低调,也许是因为它本不想为世人所知,但无疑,它以自己纯净美丽的田园风光,独特的红沙滩景致,著名的安妮的绿色小屋,让越来越多的人停下了脚步。
在国内时也看过了一些介绍和照片,一时惊为凡间净土,令我一直对这里心存向往。上帝给我的意外惊喜就是来这里的时候还能带着我的小王子一起。
关于爱德华王子岛,有一则美丽的传说:上帝创造了一点土,把它放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中,于是就成了一个小岛,也被形容成是“波浪中的摇篮”。后来,为了纪念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五世的儿子爱德华王子,遂将这个岛命名为爱德华王子岛。
爱德华王子岛全岛形似湾月横卧,岛自西而东由王子、皇后、国王三部分组成。其实就是加国的一个省,且是最小的迷你省,以农业著称,口味绵软微甜的马铃薯和肥美的龙虾更是闻名全加拿大。这里夏季气候温润宜人,只是天转凉的早,事实上王子岛对外开放的旅游季节只有每年的5月到10月,漫长的冬季里,许多本地人便去向美国或者其它地区度假了。所以冬天里,岛上应该还是颇为冷清的。
从新不伦瑞克前往爱德华王子岛,会经过一座全长12.9公里的宏伟大桥--联邦大桥。在我国的杭州湾大桥建成之前,这曾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1996年11月跨海大桥全线贯通,1997年5月31日大桥实现了正式通车。从那时起,王子岛与新不伦瑞克之间的轮渡时代宣告结束,大桥上不允许停车,护栏也极高,更没有什么观景台,行人也绝不允许单独上桥。桥的确是长,感觉我们也是在上面行驶了十几分钟才到桥的另一端。
大桥的命名在完工之前就已经被争论了很久,有人建议使用Abegweit,Abegweit在米克马赫语(Mikmaq)里指的就是爱德华王子岛的意思。但是在最后确定名字时,政府还是选择了政治更加正确的“联邦大桥”(Confederation Bridge),特指这条通向联邦诞生之地的桥梁,同时也算是在刚刚过去的魁北克独立风波后表明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夏洛特城是爱德华王子岛省的省府,同时它也是这个最小省里最大的城市,这里誉有“加拿大的诞生地”的称号。1864年,在夏洛特城,“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就是现在的安省和魁省)第一次在一起商讨联盟的事宜。对于政府会议大厅和哥特式的教堂,不单是小王子,妈妈和我也觉得比较无趣,听不进去什么介绍,匆匆一瞥,我们就去了城里别处和港口溜达觅食去了。
夏洛特城里,妈妈背着双肩包健步如飞,我的小王子东瞅瞅西看看,稍落下一点儿就赶快追。
看起来静静踞守的夏洛特港。微风拂面,我们在港口停歇了好久不舍得离开。
岸边有好吃的冰淇淋,有市镇里自产的各种物品出售,还可以自己在小水池里抓大龙虾观察一些海洋生物。
到了爱德华王子岛,有一个游人必去看的地方,就是安妮的绿色小屋。这个地方是因一部书而出名的。
《安妮的绿色小屋》(Anne of Green Gables)是一部风靡北美的长篇小说,1903年首度发表,不断再版,大体上讲述了一个被领养的女孩子在岛上生活和奋斗的故事,据说是青少年必读科目。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没有听说过,有好多移民也是来了加拿大才听说的。在亚洲地区,日本人好象对其也比较推崇,不少文学青年不远万里的专门来朝圣一下。
这本书的作者叫蒙哥玛莉(Montgomery),就出生在王子岛。她在加国的知名度大概就相当于张爱玲之于中国人吧。作为小说中“阿邦里村”的原型-卡文迪什风光秀美,民风淳朴,的确如同故事中所描绘的“世外桃园”一般,这里也是作家蒙哥玛莉成长并终身热爱的地方。我们参观的小屋所处的农场实际是为蒙哥玛莉外祖父的堂兄妹所有。1942年作家去世不久后,她成为全国知名人士,1948年,政府在这里树立了纪念碑,并将其列为旅游景点。
小屋及小屋周围景致都按照作家小说中所描写的样子进行了修整,又新增加了访客中心、各种有关农场和关于本地历史的小型博物馆,以及供专门演出《绿色小屋》的剧场等。
在访客中心有很多安妮的芭比在卖,游人不分老幼男女,都可以带上穿着安妮的绿裙带上红发免费拍照。人蛮多的,可是秩序井然,大家都很有耐心地排队,于是,一大堆形态各异,从S版到XXL版的反串正串美洲亚洲版的安妮们,出炉了。
我的小王子坚决不照,妈妈和我觉的好玩儿,凑热闹,穿着姐妹装来了个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