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应明《菜根谭》:“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一、犯错正常,尤其是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更正的过程。犯错误是难免的,尤其是孩子。重要的是当孩子犯了错误后,做父母的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他。
有许多家长的性子特别急,当孩子犯错时,不给孩子解释的时间和机会,先打骂一顿再说。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是很自私的。打骂孩子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怒气,缓解自己的情绪,丝毫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有时孩子犯错并不是出于本意,而是想帮助父母做点事,只是由于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不够才犯错的。比如,有个小女孩本想帮父母洗碗,却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如果父母不听孩子解释而打了孩子,相反会使孩子形成胆怯、退缩或者是叛逆、攻击等不良心理。
所以,当看到孩子犯错时,父母不妨多一点耐心和宽容,给孩子一个解释、辩解和申诉的机会。这不仅仅是父母尊重、赏识孩子的体现,更是孩子应得的基本权利,也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那么,对于孩子的犯错问题,父母怎样做才是最明智的呢?我们不妨按照下面几点方法进行操作。
(一)允许孩子对自己的错误做出解释
当孩子犯错后,父母应先冷静下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解释。有时候,父母的批评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推断进行的,而孩子却另有原因。如果允许孩子对事情做出解释,不仅能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
(二)引导孩子预见后果
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因此做事也容易冲动,根本不考虑后果;同时,由于孩子经历比较少,能预见到的后果与成人所预见的又不一样,结果才导致错误发生。
这时候,父母可以耐心地指导孩子。如果孩子无法像成人一样思考,父母不妨让孩子自己尝试一下,让孩子亲自看看结果。这时,孩子就会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接受批评和教育了。
(三)区别对待孩子的过失
孩子的过失分为偶然性过失和主观性过失。偶然性过失通常是因为孩子无心或无意间所犯的过失,比如,帮父母收拾碗筷时不小心打碎了碗,玩游戏时不小心把杯子碰掉地下摔碎了。对待这类过失,父母要原谅孩子,并帮助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
而主观性过失主要是指孩子故意或由于判断失误造成的过失。比如,家里来客人时,孩子故意大声唱歌、吵闹。孩子犯这类过失的主要原因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不知道自己的这种行为是不妥的。对待这类过失,父母一定要严肃认真,给孩子讲清楚他的错误以及危害,并督促孩子及时改正。
(四)宽容孩子的不成熟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之所以犯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成熟,犯错并不是他们刻意而为之。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应当以引导为主,不应批评孩子。这样就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你的年龄还小,做事情不可能面面俱到。当孩子意识到这些以后,会认为父母已经原谅我的不成熟,那么我为何不做得再好一点,让父母看到,我能够达到他们的期望!
(五)让孩子把错误当成学习
人类的进步过程都遵循这样一条规律:错误—学习—尝试—纠正,通过这样的不断循环,人类才能进步。如果父母不把这个错误源头彻底消灭,那么你的孩子也不会有成长的空间。所以,父母应该把孩子的错误当成学习的过程,允许他犯错误,让他在错误中学习真理,学到做事的正确方法。
(六)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一点代价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只要犯错误都需要付出代价。如果没有为相应的错误受到惩罚,那么错误还会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在允许孩子犯错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让其加深印象,避免错误一再出现。只有让孩子真正尝到了苦头,他才会对自己所做的错事记忆深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孩子。宽容孩子的过错,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信任和理解,这样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主动反省自己,并感激父母的宽容。“吃一堑,长一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错了再试的过程,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一样可贵。切莫因为打骂,让孩子丢失了收获经验的机会!
刘凤鸣谈幸福家庭:
◆ 父母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有了这种观念,就不会因孩子一时的失误或表现不佳而大发雷霆了。
◆ 面对犯错的孩子,父母应有的态度就是宽容。只要父母善于引导,孩子甚至还会从错误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 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与打骂。当你发泄完愤怒后,孩子真的就会走上正轨吗?恰恰相反!冷冰冰的责骂,只会使孩子更害怕、更恐惧而已,更糟糕的是,你的愤怒,造就的可能就是一个胆小狭隘的孩子!
二、自省是家长的可贵品质
所谓自省意识,是指反省自己,在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缘由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否自省,不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问题,更是衡量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标准。一个没有自省意识的人,无论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就,无论取得了多么耀眼的荣誉,都很难说是一个具有健全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的人。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显然,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当中,曾子用于反省自己的这三个标准还不够广泛。但是,单就生活态度来说,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真的就超过前人了吗?
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是:考试发挥失常了,埋怨题出得太偏太怪,甚至后悔早餐吃得太饱,影响了大脑的运转;生意失败了,埋怨时运不济,没有财运;夫妻吵架了,埋怨对方胡搅蛮缠,不讲道理;孩子考试不及格,埋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怨天尤人是很多人推脱责任的方式。但是现在,我们要站在家长的角度上去反省自己。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全,做孩子的“心理医生”。这里要关注两个基本的问题:
第一,家长要反省自己是否为孩子起到了榜样作用?在教子理论中有一句最常见的话: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地模仿和学习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朝夕相处、近在身边的父母无疑是最好的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每一个家长的语言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处事模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那么,自然而然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心理素质也在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素质。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重要标准的自省意识更不外乎如此。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从小在埋怨声和责怪别人的声音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具有理智的自省能力和科学的心理视角。
第二,家长要反省自己是否心理素质不健全。自身心理素质不健全的父母难以指导和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知道,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必定是在教师自身完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自欺欺人的教育必然难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接受知识。所以,只有自身心理素质健康、健全的家长,才能培育出孩子健康、健全的心理。试问,那些不善于自省的家长,在你们的抱怨声里,在你们为自己片面的、辩解的声音里,又如何去培养孩子全面、客观、理智的心理?
懂得自省的家长会引导孩子感知、理解别人。幼儿时期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会误以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体会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主观原因,什么是客观原因。
懂得自省的家长会教育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就会理解、同情、关怀他人,养成愿意帮助他人的习惯,产生自我反省的意识。
懂得自省的家长会让孩子知道,如果是自己做错了事,责任就该自己负,从而使其引以为戒,不犯或少犯类似错误。
有时候,家长说的道理是这样,而自己做的却是另外一个样,结果在无意中就为孩子树立了坏榜样。这样的家长就更加需要自省,教孩子学会自我修正。自省意识的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要想孩子不辜负家长的殷切希望,父母要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好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些都与父母家人平时的教育方式、养育理念、行为习惯等息息相关。一旦教育中出了差错应该首先从父母身上找问题,然后再研究孩子的现状,找出正确的处理方法。
刘凤鸣谈幸福家庭:
◆ 内省是做人的责任,人只有通过内省才能具有美德。一个善于自省的人遇到问题往往会反求诸己,而不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 自省是一面镜子,贵在自觉。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律、反思、剖析、克制等,才会静下心来,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并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缺陷。
◆ 自省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法。
三、家人有过,不宜暴怒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引起愤怒的原因很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愤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等等,而且长期、持续的愤怒对个体的健康损害也是极大的。因此,控制愤怒的情绪十分重要。
事实上,学会舒缓愤怒,也是一个人高情商的表现。养身贵在戒怒,戒怒就得怡养身心,尽量做到不生气、少生气,性情开朗,心胸开阔,宽厚待人,谦虚处世。这样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也利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水平,和谐家庭氛围,融洽家人感情,于人于己都大为有益。
那么我们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把大的怒火化小,让小的怒火直接消失掉呢?
(一)深呼吸
深呼吸后,氧气的补充会使你的躯体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情绪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虽然你仍然处于兴奋状态,但你已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数次深呼吸可使你逐渐平静下来。先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舌头在嘴里转两下,并在心中默念“不要发火,息怒,息怒”,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二)自嘲自己一次又何妨
在愤怒情绪一触即发的危险关头,你可以用自嘲的方法,从自己性情中寻找乐趣,幽默是制怒的最好手段。
(三)转移视线
用其他方法也可消除心中愤怒,比如通过一些活动来转移愤怒的情绪,做运动、听音乐、与人倾诉等都不失为好的方法。
(四)学习忍耐及宽容
遇事持宽宏大量的态度,可止息心中的怒火,化怒火为祥和。学会宽容,放弃怨恨和惩罚,你会发现,将愤怒的包袱从双肩卸下来,你会轻松很多,心中一片明朗,平静无波,生活自然会变得无限美好。
(五)面对嘲笑多点雅量
很多人在面对别人的嘲笑时,会生气,会发怒,甚至会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来打击别人对自己的嘲笑。事实上,面对别人的嘲笑,与其生气,我们还不如保持宽广的胸襟,让自己有点雅量,这不仅是一种做人的智慧,更是一种能让自己享受不生气的活法。
(六)回避
在生活中遇到能引人发怒的刺激时,你可以暂时避开。眼不见心不烦,怒火自然先去了一半。这虽然是一种“鸵鸟”政策,但却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制怒方法。
(七)加强素质训练
爱发火常常与脾气急躁密切相连。为了克服急躁,你可以学习下棋、绘画、写字、做一些小手工艺品,等等,通过这些方法磨炼自己的耐性和柔韧性,久而久之自然会养成不急躁的好习性,不会再轻易大动肝火了。
(八)吐露真情
当你生气时,可找知心人、同情者尽情地倾诉一番,吐露自己的委屈,以减轻不愉快情绪。
(九)忘却烦恼
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后,可以用手脚不停、脑子不闲的方法来摆脱引起发怒的事由。
(十)自我安慰
对不称心的事,从宽处着想,进行自我安慰,让头脑自然冷静下来。
(十一)避免纠纷
对无谓纠纷可以好言相劝,但要避免卷入。
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任何正常的人都会怒火中烧。但你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如果你控制不住自己,事情的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种样子,双方会弄得两败俱伤,最后事情还是没有解决。因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在脑海中翻腾时,请注意提醒自己保持理智清醒,这样你才能避免短视,恢复远见,明智地解决问题。
刘凤鸣谈幸福家庭:
◆ 其实,无论是谁,遇到诸如此类的不痛快的事情,都难免气愤和恼火。但是,成功者却懂得如何避免愤怒或者回避愤怒带来的不良后果。
◆ 愤怒常常会使人冲破理智的控制,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
◆ 精神情绪乐观,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医认为怒伤肝;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在发怒时心跳加快,呼吸急迫,血压升高,容易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神经衰弱和消化道溃疡等疾病。
四、家人有过,不宜轻弃
很多时候,孩子因为年龄小,时时需要父母的肯定,父母的每一次肯定都会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幸福,产生上进的动力。即使孩子有时表现很糟,他也应该得到父母的鼓励。因为孩子需要从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次成功做好准备。所以,每次孩子有过时,父母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鼓励孩子,给孩子力量和信心,而不是灰心绝望,甚至放弃努力,放弃对孩子的希望。
一个青年罪犯在总结他犯罪的原因时说,小时候每当他犯错误,他父亲就会摇摇头说:“算了,我对你不抱任何希望,你长大一定是个问题孩子。”这句话让他觉得自己做任何坏事都理所当然,因为既然父母已经对自己不抱希望了,那自己又能怎样呢?
身为父母,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对孩子的爱、教育和培养。事实上,只要努力,并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父母的骄傲。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要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恍然大悟,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的家人难免有犯错误的时候,错误一旦犯下,对犯错的人责备或者打骂都已经无济于事,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或者启示让他改正,避免以后再次犯错。真心诚意地帮助家人改正自己的错误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人。
古代有个乐羊子妻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乐羊子有一天在路上行走时,发现路上有一块金子,他意识到这一定是别人不小心丢失的,就把金子捡回家给了妻子。他的妻子对他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乐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外出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之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乐羊子说:“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只是出去求学的时间太长了,心中有些想念家人,就回来看看。”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乐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论语》中说:“听说别人罪过的实情后,应该哀之怜之,而不应该庆幸自己获得了真相。”这也就是《尚书》上说的,法官落实了罪证,应该起哀怜之心。
如果家里的人犯了什么过错,不可以随便大发脾气乱骂,更不可以用冷漠的态度,漠不关心,放任不管。如果他所犯的错你不好直接批评,可以借其他事情来暗示让他改正;如果没办法立刻使他悔悟,就要拿出耐心等待时机再提醒劝告。要谆谆善诱,就好像春天温暖的风一般,能消除冰天雪地的冬寒,要像温暖的气流一样能使冬天冻得如石块的冰完全融化,这样充满一团和气的家庭才能有真正长久的幸福。
刘凤鸣谈幸福家庭:
◆ 乐于忘记他人的过错是一种胸怀。
◆ 袒护孩子的过错,不帮其改错,是“害”不是“爱”。
◆ 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误,错误难免会让人悲伤和落寞,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痛苦,脸上难以见到一丝笑容。在这个时候,家人应换位思考,帮助其改正。要知道,错误正好也是学习新知识和提高自我能力的好时机。
五、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
有人将家庭比作避风的港湾,有人将家庭比作温暖的火炉,也有人将家庭比作温馨的摇篮。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人都关注家庭,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古也罢,今也罢,一个人生活的乐苦,心情的好坏,乃至事业的成败,都与家庭是否和美紧密相关。和美的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得之不易的。
如果你要保持家庭生活快乐,就要让自己保持和气。中国有两句老话:“安居乐业,家和万事兴。”家,恰如其字,它就像是一把保护伞,替我们挡风遮雨,祛暑避寒!“妻贤夫兴旺,母慈儿孝敬,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力千斤。”
但是,古今中外,在家庭中互不尊重、明争暗斗的事例举不胜举。众所周知,曹植那首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因曹丕见曹植聪明有为,又为曹操所喜欢,恐怕他威胁到自己的皇位而逼曹植在七步之内写成一首诗,否则就杀掉他。这样兄弟“相煎”的家庭,又怎么可能会和谐呢?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时不时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无关痛痒的小事,与家人争吵不休。我们也总会看到一些因为跟父母吵架而负气离家出走的孩子;会看到因为锅碗瓢盆的小事而吵嘴甚至大打出手的夫妻;也有因一句话不合,使原本要谈婚论嫁的恋人就此一拍两散的事情……
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想想便会发现,有些争执,实在没有必要,尤其为此而大动肝火,甚至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事情,就更不值得了。遇到问题,家庭成员能够互相理解、共同进取才能如春风解冻,和气消冰,团结和睦,越过越美好,越过越幸福。
事实上,如果你不去尊重别人,别人也就很难尊重你,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是这样的。这是人与人交往相处的基础,任何人都不应该忽视这一点。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尊重,是维系一个家庭的重要基础;如果缺少了这种相互尊重,那就会给每个人都造成一种心理压力。
试想,如果在一个家庭中,我生怕把哪件事做错了,你生怕把哪句话说错了,他又生怕自己说得不对,以致遭到他人的指责或驳斥,那么,这种不理解造成的压力是难以让人承受的。这样的家庭是没有什么和谐可言的,最终只能分崩离析。当然,这里所说的尊重并不是无原则地谦让和妥协。对于原则性问题,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只要不采取过激的行为就好。
如果你充分地理解了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那么你的理解也就会变成他们对你的尊重。这样,家庭气氛就会和谐起来,家庭成员的压力也就会随之得以化解。生活中的奇迹,其实就发生在你不经意的言行之间,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友善的致意或一项小小的援助计划,都能让对方体会到你的爱心和真诚。
如果我们在举手投足之间撒下一颗颗关爱的种子,有一天,这些种子就会在你不经意间长成参天大树,并为你带来丰硕的果实。这时,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一个人给予他人的慈爱和真诚即使不是很多、不是很昂贵,却也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尝试着与家人时刻和谐相处吧。每个人做好自己,多忍耐一点,少抱怨一点,多思考一点,对你、对人都是有好处的。万事从小做起,用平常的心去弹奏出美妙的乐曲,美妙的东西总是和谐的,万事以和为贵,那我们的将来就会更美好。
刘凤鸣谈幸福家庭:
◆ 和谐美满的家庭,要求成员间相互尊重,这就需要每位家庭成员对家人的感情需求非常关心、非常敏感,不但要尊重家人的人格,还要尊重家人的习惯和个性。
◆ 处理好家庭人际关系,使各个家庭成员在共同的生活空间中用爱和尊重、关心和信任、谅解和宽容、支持和帮助去互谅互助,这个家庭才会是幸福和财富兼具的。
◆ 我们要学会体谅别人,以别人的角度来看事情,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和谐。
六、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
许多时候,我们会遇到难以直言之事,这时,不妨用隐约委婉之词借他事来暗示。
一位顾客坐在一家高级餐馆的桌旁,把餐巾系在脖子上。这种不文雅的举动很是让其他顾客反感。经理叫来一位侍者说:“你让这位绅士懂得,在我们餐馆里,那样做是不允许的。但话要说得尽量含蓄。”
怎么办呢?既要不得罪顾客,又要提醒他。侍者想了想,走过去很有礼貌地问了那位顾客一句话:“先生,你是刮胡子呢,还是理发?”话音刚落,那位顾客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赶快取下了餐巾。
侍者没有直接指出客人有失体统之处,而是拐弯抹角地问了两件与餐馆毫不相干的事。表面看来,似乎是侍者问错,但实际上正是通过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来提醒这位顾客,既使顾客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之处,又做到礼貌周到,不伤面子。这就是委婉的妙用。
说话直言不讳本是不少人愿意推崇的,但是生活中,并非处处都能直说,有时非得含蓄地曲线暗示,才能使表达效果更佳。
心理学告诉我们:通常人在受到别人的攻击时,出于本能,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受到的攻击和压制越强,这种反抗的心理就会越强。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是人们在受到攻击和伤害时,表现出来的“冷反抗”,是人们维护尊严的一种心理表现。通常情况下,受到的心理挤压越大,这种反抗的情绪就越强烈。因而,在表达意见的时候不妨委婉一些,维护别人的尊严和人格,降低对方内心的反抗情绪,才能更好地达到改正的目的。
那么,在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委婉一些呢?
(一)夸赞对方还没形成的优点
夸奖对方还没有形成的优点,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是一种赞扬性的批评。因为你在这方面没有优点,甚至是严重的失误,是不可弥补的缺点,本应该受到批评,但是却受到了表扬,而且缺点成了优点,乍一听是在赞扬,实际上传递的却是不满,别人只是在强调这些方面,希望能引起你的注意。
(二)夸赞对方表现过度的优点
人在表现自己优点的时候,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可是如果这种认可已经演变为人人皆知的事实的时候,你再表扬,无疑带有讽刺的意味了。尤其是对方一个劲儿地展现个没完的时候,你的赞扬无疑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我很反感,你赶快停止。”
(三)指出同类错误来加以影射
如果别人犯了错误,又不好意思直接指责和批评的时候,不妨批评同类性质的错误,把你的不满和指责委婉地传递给别人。因为没有所指,所以没有针对性,即使对方不愿意听,或者是有想法,也不会直接反击。但是,由于所批评的错误和对方有同类性,所以即使是最笨的人,也能感受得到这份责备。
有时候,你对家人、对朋友,觉得有许多话不得不说,可是一说,反而伤害了感情,反而弄糟了事情。于是你就引用一句中国古话替自己解释,说什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其实,我们的忠言也就是我们的口才,是始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而又终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我们的忠言,能被人听进耳朵,记在心里,咀嚼得越用力,研究得越深入,别人就越觉得我们对他非常了解,越觉得我们非常同情他。
所以要批评别人而又让别人乐于接受,关键就在于我们要了解别人并对别人表示深深的同情。当然,批评是一种艺术,它也具有一定的技巧。批评别人要让他心服口服,也要积极运用委婉的技巧。
刘凤鸣谈幸福家庭:
◆ 如果不能根据交际对象的心理,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话一出口先挫伤他人的自尊心,必然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引起争吵。
◆ 生活中,要理解人们的合理需要,爱护人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去。
◆ 未开口批评别人之前,先检讨一下自己所持的是什么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不好是很难掩饰的,而这种情绪有极强的传染力。一旦对方感觉这一点,立刻会激起同样的情绪,立即会抛开你的批评内容,计较起态度,这种互为影响的情绪会把批评带入僵局。
七、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自身的问题,人们往往觉察不清,需要别人去劝导说服他才能明白。有效的劝导说服,能解开他人心结,赶走他人心头的阴霾,减轻精神上的负担,排除思想上的痛苦;能使迷蒙者幡然醒悟,改弦更张;能让宿敌消除怨恨,握手言和;能叫浪子迷途知返,改邪归正;能让固执者心中开窍,顺其自然……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说话的艺术,让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忠告。
人们常说“忠言逆耳”。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现象,本来你好意给对方提忠告,却往往惹得对方很不高兴。因为,仅有为别人着想的良好愿望还不行,忠告也是要讲究技巧的。古人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恰巧说明了“说话艺术”的重要性。会说话的人,即使说得再多也都是字字珠玑;不会说话的人,不会察言观色,也不懂得在适当的时机说话,即使话说得再少,一开口就伤人,又有何用呢?而且一旦失言,你也许永远无法挽回。
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卡耐基强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住说话时机。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该说话的时候却说了,叫作急躁;应该说话了却不说,叫作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变化便贸然开口,叫闭着眼睛瞎说。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住说话时机。说话是直接的语言交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双方当场对面,还要受到周围环境的种种限制。说话时机的把握,比掌握、运用其他说话技巧更难更重要。
下面提几点建议:
第一,语气缓和,态度和善。忠告是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好是根本出发点,因此,你的一番好意要让对方明白,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不可草率,疏忽大意。此外,讲话时的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但也不能过于费解,否则对方就会觉得你在教训他,并因你的假惺惺而产生反感情绪。
另外,在什么场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避开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向对方提出忠告。因为这样做,对方会因为自尊心作祟而产生抵触情绪。
第二,不要贬低对方,抬高别人。不要以事与事比较、人与人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为此时的比较,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第三,时机选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因为一些人由于劳累、不顺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不急于一时,重要的是有效。
生活中,一个人说话不论内容如何精彩,如果时机掌握得不对,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想让对方愿意听自己的话,或者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就应该学会选择适当的时机。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只有在恰当的时间说恰当的话,才能收到最佳的说话效果。
刘凤鸣谈幸福家庭:
◆ 把握说话的时机非常重要。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该说话的时候却没有说,那就失掉了说话的机会。
◆ 在交谈的过程中,交谈双方的心理是呈渐变状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要善于注意对方的心理活动,使谈话内容和对方的心境变化相适应并同步进行。
◆ 说话的水平体现出为人处世的品行,要想使人与人之间相处得和谐融洽,就得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如果把握不好,就会产生各种不良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