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贵,所以好吗 —— 价格与价值这笔账
——你这件衣服不太衬你哦。
——不会吧,这个可是名牌货,2000多呢!
你一定已经对这样的对话习以为常了吧?衣服穿在身上,就是为了好看的,为什么不好看你也穿?后面的人说了:价格2000块!名牌呢!
这个逻辑非常野蛮,因为2000块,所以应该好看吗?因为贵,所以好么?
这样的逻辑还有很多,比如相亲的时候,有人会告诉你:
——上次介绍的那个人怎么样?
——我不喜欢。
——唉呀,小姑奶奶,这个男孩子很优秀的!他才27岁,就有房有车了!很多人追,你怎么会不喜欢呢?
27岁能买房买车,证明公司挺喜欢他,但是公司喜欢等于我喜欢吗?
我们总是混淆两个概念,一个是价值,一个是价格。一件事情有价值,也有价格。价值来自于内在系统,价格来自于社会系统。
价格是来自统一规定的,每一个小体系都有自己的规定。工资1000的想升到10000,学位学士的想读硕士,硕士想读博士,科长想升处长等等。没有价格,就没有规矩,社会就不会有进步。
价值是来自内心的感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系统,书柜里面发黄的信纸,对别人不值一文,你却10000元也不卖,这就是价值。价值让人感到生活的意义,让人活得幸福。
衣服的价值不高(不好看),但是价格挺高的(2000块);男人的价值不高(我不喜欢),但是价格挺高的(有房有车)。但是价格高的东西,价值一定高么?
在很多时候,价格和价值不总是对等的。贵的饭店不一定好吃,有钱的男人不一定适合你,名牌的衣服不一定好看,关键是不是适合你的内心,你要清晰地知道,你要什么价值。
聪明人根据价值选择合适的价格,蠢人则通过价值选择不合理的价格。最糟糕的是一群有脑无心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价值,于是他们只好按照价格来判断价值。如果这群人还碰巧是固执而影响力很大的人,这件事情就加倍地糟糕:他们不仅仅按照价格来判断价值,而且还试图要求别人和他们一样。别管什么价值了,按照这个标准一起玩吧!
价格游戏如此简单,以至于完全不需要体会自己的自我,这很让丢掉自己的人满意:2000块的衣服就是比1000块的好看,有房有车的男人就是比没房没车的人好,100万的房子就是比80万的温馨,月薪过万的人就应该比5000的人更加好。这群有脑无心的人觉得挺好,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不用花心思去体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
王小波对此有精彩论述: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而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让“价格”帮我们做了“价值”的判断。价值的世界是多维的,但是价格的世界却只有一维——这样的世界没有了可能性——当世界出现唯一一条坐标轴,则意味着世间所有的人和物瞬间各就各位,每一个东西都有其明确的坐标。(为了理解这个世界的荒谬性,你可以尝试想想看,如果所有乐器只按照音量来评价高低,那么将会是怎么样的世界?)每一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正确的,就是错误的!宽广的生活瞬间变成一条小胡同,你的选择也只有两种:你是进,还是退?
价格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狭窄,变得无路可走,变得无法突围,让壮丽辽阔的生命草原成为狭窄压抑的下水道,让我们从站着走路,变成跪着钻营的人。
这个价格让孩子爬向高分,让青年人爬向加薪,让女子爬向中年富男,让梦想家爬向房奴。我们在无限可能的生命中拥挤在别人划好的小道上,还觉得天经地义!?
幸好这个世界还不完全是这样。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有脑有心的人,他们总有一天会停下脚步,走入属于自己的小道,享受与众不同的生活。那是因为,在做好标记的赛跑道上,总有人会停下来想一想:这真的是我需要的吗?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工作是不能用钞票算的
我准备告诉你三个故事,它们都是关于工作与钱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我听回来的:
有两口子,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创业,做火腿肠生意。当时民营企业刚刚起步,全中国做火腿肠的没有几个,火腿肠的销售主要是靠渠道。两口子奋斗好几年,从当地政府手里以5万一亩的价格,用150万买了30亩地,盖起来第一个厂子,过了几年,厂子的效益还好,于是他们花了300万买了第二片地60亩。
90年代初,他们的厂子做得最好。他们的产品占据了河北、内蒙等三个省市的市场,纯利做到过1000万。因为经营得这么好,男主人还当选过当地人大代表。后来火腿肠竞争进入品牌竞争的时候,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所以就被双汇这样的牌子打了下去,工厂开始减产、裁员,每况愈下,每年纯利也就几百万了。
正在为这个发愁的时候,传来一个好消息!当地政府要拆迁,要收回这30亩地,给他们3000万,这对于两口子是个大福音:有了这笔钱,他们可以好好经营他们另一个厂子,打个漂亮的翻身仗了!就在这两口子拿着钱想着如何把生意做好的时候,又接到通知,那片地也别干了,再给你们6000万!
两口子奋斗30年,突然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手里面突然有了1个亿,而厂子没有了。命运夺走了他们本来做得艰难的工作,然后塞给他们1个亿。你觉得这是坏事还是好事?
这两位拼杀多年的创业家们在1个亿面前,关于工作的价值观彻底崩溃:我们干这么多年,都比不过两次拆迁,那么我们这么多年奋斗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又用什么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这是第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我的一个同学:
我们在深圳的一个国际培训师班里相遇。她是典型的四川女子,黑黑小小的,看上去很不起眼。她上课时喜欢坐在最后一排,有一点腼腆,安静地听讲。我则是一个迟到大王,所以总坐最后一排。几天后我们熟悉了,我知道她叫做晓,我吃惊地发现她是个身价过亿的女老板,更加好玩的是,她告诉我,她是佛教入世弟子,现在还在运营一个佛教的公益网站。这太好玩了。
晓说一开始来深圳,夫妻两个人什么都没有,住在一家招待所的天台的铁皮屋里面。他们开始努力赚钱,而且钱来得也很顺利。“车子从桑塔纳换成了丰田,又从丰田换成了凌志。”她说,“但是我们心里没有什么感觉,就好像你说的一样,总是感觉心里空荡荡的。”
后来晓信佛了,开始有意识地布施。“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给,就是觉得我不缺钱,就给人家一点。”有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妇幼保健院的一个孩子得了心血管疾病,急需钱用。当时没有什么特别想法,只是希望去行行善,于是拿着500元钱就去了。在病房她见到了孩子的姥姥,把500元往人家手里一塞就要走。但是这个时候,孩子的姥姥“扑通”一下给她跪下了。
晓非常震惊,这一跪,让晓第一次知道了自己这500元钱的分量——500元对她来说,也许只是一件随手买回的衣服,但是对于一个病人,那是一条命的希望。
她瞬间想到了自己的钱,她知道了那能够用来干什么。那些原本只有钱味的财富,突然间散发着一种神圣的光辉,那些为财富奋斗的苦难的日子也突然有了更美好的意义……
她一边哭一边从包里拿出所有的钱,全部塞到老人家手中。从那天开始,晓开始攒钱、信佛、救人,她终于找到自己财富的价值。她开始做一个网站,宣传她的理念,帮助更多人。
最后一个故事来自台湾的黄素菲老师的课。在她的课上,她讲过一个台湾的士司机的故事:
我在辅仁机场看到了一辆黄色的的士车,车的后面玻璃上写了一行字:“I can speak English.”我觉得很有趣,于是走过去和司机攀谈:“喂,师傅你会说英语啊?”司机大哥转过头对我说:“Speak English to me,Please.”我彻底被这个认真的司机吸引了。“Ok.”我笑着上了他的车,开始用英语交谈起来。
在和师傅的谈话中,我知道了他学习英语一开始只是为了和儿子赌气。儿子说你光让我背单词你自己是不是会背?他一生气,就把儿子这本英语书背完了,而且背完了他觉得还挺有趣,他开始系统地学习英语。几年下来,他已经可以顺利地用英语交流了,他车上的外国人也慢慢多起来,他的收入明显上升了。
随着老外越来越多,通过越来越深入地沟通,他发现老外来台湾很关注一些话题,比如说民进党和国民党到底怎么样了,他觉得自己了解得不够深入。于是在自己出租车里面买了《凤凰周刊》、《三联周刊》,来和老外讲。他说我就是中国台湾的一个代言人,怎么能不懂政治呢?
每当有老外好奇地问,你怎么懂得这么多?他就很淡定地回答,我们中国司机都这样,我是最烂的一个!
黄老师在讲完这个故事以后说:你们一定要记得,有一些人不用社会意义的成功,也能很好地走完职业的所有阶段,在普通的职位上面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钱会让你幸福,钱也会让你失落。但是记得,工作不是用钱来算的。
感情是不能放在秤上面称的
如果《蜗居》的故事有续集,这个故事会怎么样呢?
宋思明,这个如满月般处于生命最高点的男人,在他最好的时候遇到了海藻。正是因为这样,他喜欢年轻的女孩子,以为这样子可以抵御自己的青春流失。当他自己慢慢开始走向衰退,当他“爱”的海藻也逐渐年华渐去,这种感情还能延续多久?
海藻,这个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女人,这个天真地把物质满足当成内心幸福,把被需要当成被爱的女子,面对宋思明,如果他各方面一天不如一天,她真的能够像宋太太那样,倾其全力把宋思明救出来,不为钱,不为权,只为这个人好好地活着?面对自己的孩子,她真的能够教会这个孩子幸福生活的方式——自尊自爱,忠于内心么?
我非常地不看好。
我想这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
宋思明如果没有死,他也许会和海藻还有他们的孩子在那间别墅过下去。不知道哪一天,当海藻也变成一个年近30的母亲,这个时候的宋思明更加老了,他更加需要年轻女孩子的活力。宋思明会发现海藻二,如果这哥们儿还有财力物力的话,他会把《蜗居》里面的故事再来一遍。
海藻会成为一个成熟的女人,她慢慢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她明白自己透支了自己原本和小贝应该有的幸福:那种享受奋斗的过程,享受一起慢慢成熟、越来越好的可能。但是海藻不甘心放弃身边的一切。现在才开始谈爱情,那就傻得连什么都没有了!海藻也许会选择找个自己的小情人,然后心照不宣地和宋思明一起过下去。
终于有一天,老宋会老到连拈花惹草的心思都没有了,他有一天会接受自己的衰落。如果还回得去的话,他发现宋太太也许才是那个他可以依靠的人。这个时候还回得去么?问宋太太吧。
《蜗居》的编剧六六说:感情是不能够放在秤上面称的。
其实她在说,有很多东西属于幸福系统:梦想、爱情、成就感、贡献……这些东西是无法用成功系统的东西来量化的。一旦你开始用金钱来代表成就,用价格来代表爱情,用秤来称感情,生活的幸福被你毁灭,是理所当然。
幸福不是用来讲的——口是心非原则
我在一篇小说里面描写过一场这样的同学会:
那简直就是一场晒工资大会——你在哪里上班?收入怎么样?
小企业,还可以。有人灰溜溜地回答,语气不太壮。
是嘛,我们也就是金融系统,一万多。没办法,你知道,金融系统嘛。
你们就是好啊,我们土地局的不行,一年到头就挣点死钱,就是福利还可以,吃什么都不用花钱。
还是你们好,你们是大权在握啊……
哪里哪里,你们才是精英人才……
小明恶心这样的对话。他看着这群以前曾经那么好的朋友的脸,才毕业几年啊,你就能从他们身上看出很多区别。从商的、当兵的、做项目的、进机关的,各有各的作派。但是这群人不约而同地都会玩一个游戏,就是先把自己损一遍,然后再狂夸一顿别人,然后享受别人更加猛烈的夸奖。
小明的工资在他们中间不至于被羞辱,但是小明毫不掩饰对这种比较的恶心——如果你在这样的同学聚会看到小明,他会发现他鼻子皱起来,好像进入了一间多年不扫的公厕,踮着脚,屏住呼吸,强忍着做完自己的事情,然后跑出去。
——《西藏职业书》
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缺什么,就会投射到身边人的身上,他会觉得身边的其他人也觉得自己缺。于是他就会不断地表达说自己其实不缺,一不小心就过了。这个结果就是,他不断地表达的东西就是自己最缺乏的——这个法则我把它命名为口是心非法则。此法则看人非常有用:你看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什么,你就看他不断强调什么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