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向光人向爱
文/苏美
大概就是这几年吧,说“爱”突然成了一件羞人的事,尤其是男女之爱。更有甚者,认为一把年纪还在说“爱”不堪入目,珍重此情俨然已经成了经历匮乏、心态幼稚、性格缺陷、不肯成熟的标志,需要被警醒,被棒喝,被拯救,连篇累牍的皆是如何强大自我、跳脱世情的训导——什么时候历经风尘、心如槁木成了可以骄之于众的资本了?
植物向光人向爱,任何一个感受过焦灼、悸动、甜蜜、失落和痛苦的人,都无法忽视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的自我。在这些纠缠扭打之中,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你飞速的脉搏、紧张的呼吸、温柔的拥抱带来的舒展,天高水远的宁静,求而不得时撞击胸腔的痛楚,得而复失时恨不得以死相抵的绝望——这一切让人感受到自己存在,一个人形的容器,满溢着欲望,想吃,想美,想喊叫,想爱。它不是游魂野鬼,混吃等死,而是血肉之躯,它存在于此时此刻,不容置疑。人生来就是受罪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活一趟天注定就是一条通往暗夜之路,赤手空拳站在起跑线上,除了擎一柄爱的火把照点亮取点暖,还能做什么?当我们回首往事,总会因为自己没有爱得更多而懊恼,因此才会追忆、遗憾、哀叹、不可追,而至于无言之言就是天高云淡,忘了拉倒。
我曾经非常渴望自己是一名同性恋,因为在个人的臆想里,大概同性之间的频道比较容易接通,这样在情爱的道路上能少一些坎坷和折磨。男人和女人如此之不同,即便耳鬓厮磨朝夕相对,想要做到君心知我心,真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拉大锯扯大锯的无谓内耗,兜兜转转筋疲力尽,发现又回到原点时那真是有种活见鬼的气急败坏,而至于那些初入江湖的少男少女,满心指望与对方有细胞级别的默契和毫无磨损的编解码机制——前排买票坐等有人心碎。
可事实是,我不得不承认,跟男女关系不大。即便我爱上一个女人,大概也少不了纠缠搏斗两败俱伤。人心就是一座迷宫:最初我总怀疑对方的迷宫是豆腐渣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是不是有重大缺陷,本身就不具备通关抵达的可能性;后来又直觉迷宫的主人在高处俯瞰我如蝼蚁般四处突围,而他在不时地搬动闸门,把活路堵成断头路,我的焦灼和气馁不过徒增他的乐趣罢了。可是现在,我得说,二者皆有可能,而且更糟的是,他被困在迷宫的中央体验着同样的火急火燎,而且一样手足无措;但最糟的是,迷宫中央空无一人。
我曾经认为两情相悦殊为难得,但现在平和多了,觉得互相瞧不上才是大和谐,有种难以言喻的自然。前途的伟大拦不住道路的曲折,男欢女爱的剧本里最让人焦心的大概就是“上赶着”这个状态了。我上赶着爱你,你爱她,她爱他,他又爱他——这个圈子如果足够大,肯定有谁必须得回来爱上我。但现实情况大多是,这条链子消弭在不可见的人群里了,没有回来过。并不是付出就有回报,爱的能量在宇宙里并不守恒,而是莫名其妙地杳无踪影,这在物理学上简直无法解释。同样无法解释的是爱的发生,真当得起“空穴来风”四个字,解释起来总是似是而非,抓不到痒处,大概因为爱这个东西不在逻辑之内,也不在思维之内,它是一种什么东西?纯度很高,我无法说出它。它的显形方式很多,两个人可能是山长水远一粥一饭,可能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不管按照个人趣味来说算病态还是常态,可那当真全是爱。
恋爱无疑是双人项目中伤病率最高的运动了,两情相悦大概也抵不过时间的消磨,终成眷属的完美在于没有续集,说到底,除非死掉一个,否则谁也说不好会不会有神转折,比较起来,趁着年轻好说好散真有侠义之风,大概就是点到为止,心热血热伤口愈合速度都快。情伤大概是最不被尊重的疾病了,去医院问诊都不知道挂哪个科得体。诉说情伤很少能得到同情和尊重,这里面估计有自作自受和咎由自取的意思。日渐粗粝的人心里很难再榨取出什么同情,一来人世艰难,大概不房倒屋塌就算三生有幸,男欢女爱的小情绪值什么呢?二来是情伤大概算是常见病,久病成医的有之,自带抗体的有之,病愈免疫的有之,头掉了碗大个疤的也有之,各有各的圆通法门,二手经验完全没有借鉴意义。情伤过后对爱的态度方显人的智慧。那些缩首畏尾从此远离爱的人,不过是学会了算计投入产出比的市侩,和成熟一点儿关系都沾不上,而那些休养过来继续寻找爱的人,因为没有背弃爱这一条活水,倒是越老越智慧。
纯爱时代的爱情最被歌颂,大概是彼时人还依靠本能,尚未进入“精明就是成熟”的恶性价值体系之中,这时候的人都是自己的上帝。手一指:这是爱情——那它就是爱;说:这是好的——爱就好起来了。当人离开自己,被常言俗语掏吃一空,大部分的所谓爱情其出发点都在于:我比你高级。出身之别,经济阶层之分,社会地位高低,甚至还出现依靠品位优劣来界定爱情的方式,喝咖啡的看不上吃烤串的,看康德的瞧不上看《故事会》的,看法国文艺片的看不上看国产婆媳剧的——这都是自断慧根,画地为牢。
让我来为本书作序,按道理应该谦虚谨慎地表示“不胜惶恐”。惶恐倒真谈不上,但力有不逮是肯定的。我想爱很多,却左右不得法,归根结底不过是患得患失,这是和生活狼狈为奸的后果,我也只能接受。希望大家能爱得更多。
苏美,畅销书作家,著有《倾我所有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