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里,个人的历史犹如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尽可能留住个人的生动身影和细腻的表情,使之不被粗枝大叶的历史洪流所吞没,这就是传记文学的责任。拙着《名将名师》正是想把诞生于20世纪初的一批哈军工先贤们集中提炼,凸显于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中,让后世子孙可以体察到他们那一代人的音容笑貌和喜怒哀乐,或许对于当今年轻人处身立世、建功立业有所借鉴和启迪。
然而,真要把每位传主的人生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却是极为困难的事。首先,这些先贤们大多作古,我有幸当面采访的仅是少数,缺少传主亲口当面的陈述与指教,殊感遗憾;其次,历时久远,不得不受制于史料的有限性而踌躇无奈;再次,人生苦短,笔者已年近古稀,精力不济,拙笔不灵,作为体制外的独立学者单枪匹马再闯蜀(书)道,颇感力不从心,举步维艰。但是,偏偏我又放不下,我想这件事如果不抓紧,恐怕今后再也没有机会去做了。
好在十余年来我潜心研究哈军工历史,积累了大量口述历史资料,曾先后采访过多位寿高耄耋的哈军工“两老”遗孀,如:谢有法夫人贺伟、徐立行夫人王雅琴、张衍夫人程倩、徐介藩夫人张梅、唐凯夫人邹光、贺振新夫人萧平、曹鹤荪夫人薛任、祝榆生夫人何鸥、顾懋祥夫人李宗善、张良起夫人刘杜珍等。感谢这些长辈老人家们的理解和支持,令我信心大增。
2011年5月,在多年挖掘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我再一次向传主的亲人求援,通过采访发现新史料,是我完成这本新作时唯一走得通的道路。我要深深感谢“两老”的后人们对我不可或缺的帮助,他们是赵一玮、杨昂岳、黄晓夏、唐维佳、唐瓦加、马小愚、马晓哆、张希梁、张希秦、李莉、张健、李辉、贺西明、贺南明、卢晓和、孙融、周兴武、周兴汉、徐晓云、李征征、徐晓燕、张超英、沈明、祝战兵、祝捷等。
他们大多年逾花甲,所以“抢救历史”这句老话继续对我发生不小的督催作用。
我要深深感谢6岁的刘居英老院长在病中为拙着题词,感谢我的老师汪浩将军为拙着题写书名和题词。
刘恩兰一章的写作过程充满感人的故事:上海的朱文曼老师和南京的白秀珍老师是刘恩兰的学生,她们不愧是金陵女大“999朵玫瑰”之一,听到我要写刘恩兰传,两位老人家热情相助,寄来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后来在深圳大学李沛然博士的帮助下,我又北上长春采访东北师范大学陈才教授,进一步了解刘恩兰的史迹,哪怕是三言两语,也是很宝贵的。在本书已进入编辑流程的时候,中科院生态学专家、我当年的老领导李文珵研究员闻讯找到我,因为他也是刘恩兰的学生。他热心地帮助我继续寻找刘恩兰在东北师范大学时期的学生(都是高龄老人),收集点滴的历史碎片,以期使刘恩兰一章更趋完善。
我要特别感谢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和校友们给予我的鼎力支持:他们是宫载春、刘满凡、王贵林、路景芝、崔正翔和沈伟生。
我要感谢全国各地的哈军工校友会对我的支持,特别是北京校友会、南京校友会、深圳校友会、西安校友会、上海校友会、广州校友会、成都校友会、河南校友会、天津校友会、武汉校友会等。
我要感谢哈军工老师和校友叶琢良、温广彦、郑志南、杨埜、沙钰、谭邦治、谢代辛、殷寿源、刘苏民、黄占武、黄厚宽、欧阳合、赵荣基、李贵根、王德全、黄丹等,他们以各种不同形式给予我大力的帮助。
最后,我的挚友、哈军工老同学郭银军(笔名成兴邦)在百忙中为拙着撰写序言,我要向老郭道谢!
本书涉及的33位历史人物都在20世纪历史大背景下生存,他们的人生注定精彩纷呈,充满了理想、激情、成功、坎坷、痛苦,甚至血泪。光阴荏苒一甲子,当年跟随陈赓创建哈军工的“两老”们相继仙逝,隐入苍莽青史,硕果仅存者亦臻耄耋期颐。
一篇小传所述仅是其荦荦大者,有许多事笔者还不了解掌握,可能难以完整地反映出他们的一生。而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无法超脱其时代的局限性,对于其中个别传主的历史错误或各种缺点的准确描述又是极其困难的事,有时不得不以宽厚谅解的态度为尊者讳,这一点尚请读者理解。
总之,受笔者文史水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书中错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滕叙兖
2013年1月于深圳香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