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
7716000000012

第12章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新形势(7)

二是既要“建”又要“管”,即既要加快城市建设,又要优化城市管理。近年来,虽然贵阳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但仍较为薄弱,未来几年将集中精力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这需要采取新的开发模式、筹资方式、建设模式,涉及各级各方利益的调整;同时,贵阳作为特大城市,安全运行、有序运转和应急处置的任务日益繁重。这对贵阳的城市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是既要“快”又要“保”,即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持续保护生态。贵阳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必将带来人口的聚集、经济活动的升温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

如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一条既保护生态又加快发展的新路,是对贵阳决策者政治素质、能力水平、工作作风的重大考验。

四是既要“还”又要“增”,即既要偿还民生“旧账”,又要增进民生福祉。

虽然近年来贵阳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民生支出都在60%以上,2013年,贵阳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93.49亿元,全市民生支出约24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61%,但还是有许多“旧账”没有补上,老百姓对“收入低、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行车难、住房难、环境乱、治安差、公共空间少”“十困”问题反映强烈。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市民对民生改善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贵阳需要尽快弥补民生“旧账”,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市民幸福感。

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就是要树立机遇意识,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势产业对接、城镇化快速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产业变革与创新动力不足以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与后发赶超之间的矛盾。

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

贵阳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增长总量小,因此这一阶段贵阳的主要矛盾就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经济增长速度快主要体现在全国经济增速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贵阳仍然连续三年以15%以上的增长高速推进,2013年贵阳实现全年生产总值2085.42亿元,比2012年增长16.0%,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小主要体现在贵阳市总体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7%,贫困人口占全国的9%。

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煤炭、磷矿、铝土矿等资源,煤炭、电力、化工、有色、冶金等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能耗强度是全国的2.15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2012年贵阳市GDP总量排在西部10个省会城市的第7位,经济总量仅相当于成都的20.9%,昆明的56.5%,南宁的67.9%。在首位度方面,目前GDP贵阳仅占全省25%左右,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会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成都达到了34%,西安达到30%,昆明达到29%,西宁达到45%,银川达到49%这样高的比例。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贵阳的追求;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同样不是贵阳的目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在开发和发展中如何保护好原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赢得跨越式发展,将是当地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如果利用好改革的利器,短期内便可以释放不可限量的爆发增长,弥补祛除落后产能的速度空缺。贵阳发展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持续保护生态。只有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才能更好地探索出资源能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道路。

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

绿色变革与转型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主题,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主线。随着国家区域战略的持续推进,中西部进一步加快开放改革,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善,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也日益增强。同时,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按照这一规律,我国也正在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处于这条经济带之上的贵阳市正面临前所未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贵阳优良的生态环境、充足的能源供应、稳定的地质构造等综合优势,更是发展大数据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坚实基础和先发优势。但与此同时,贵阳目前还存在着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园区发展模式存在缺陷、产业转移成本过高、投资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这就需要贵阳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尽快熟悉与适应产业转移的多元化方式,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增强承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与自身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节能环保等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打造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三位一体的绿色生态产业创新链,打造贵阳经济升级版。

在处理承接产业转移和优势产业对接上,贵阳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付诸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2013年8月28日,贵阳市政府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创新驱动、区域合作”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贵阳与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关村正式“联姻”。9月8日,贵阳市政府和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正式挂牌。1个多月后,为建好建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贵阳编制了《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空间布局规划》《贵阳市产业布局规划(2013-2020年)》《贵阳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关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意见》《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五年发展规划》等系列配套文件,作为贵阳实体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确立了“一城两带六核”的产业空间布局和各区县的功能定位。2014年3月1日,在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贵阳分场中,集中签约基础设施及数据中心类、云应用与服务类、端产品制造类及关联带动类等38个项目,投资总额达258亿元。

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实现四化同步发展,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对城镇化的历史定位和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此次会议还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截至2012年,贵阳市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0.53%。进一步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必将带来人口的聚集、经济活动的升温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在“山清水秀、生态良好”背景下加快城镇化建设,走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是贵阳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示范”课题和任务。如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一条既保护生态又加快发展的新路,是对贵阳政府工作人员政治素质、能力水平、工作作风的重大考验。

近年来,贵阳市在加快城镇化发展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加大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从贵阳市实际出发,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为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融合创新,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积极探索“五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已经成为贵阳市与全国同步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重要突破口。

按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指导思想,贵阳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强调和转变了房地产业发展的方式,终结了长期以来困扰贵阳的所谓大盘时代。在优化提升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系列政策过程中,要求体现并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中央精神,明确房地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相衔接等指导思想,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现代化。其中,针对社会关注(同时也是很多房地产企业关注)的中关村贵阳科技园6.2平方千米,明确提出“不许房地产项目参加”。同时,科技园签约时,要求所有项目必须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宁可资金少点,“也不借机圈地发展房地产,搞个几百亿来凑数。”此举为促进贵阳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区域化房地产政策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贵阳市本着对长远发展、对全市老百姓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充分借鉴吸收各地经验教训基础上,强调按照五大原则推动贵阳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其中就包括生态优先原则和宜居宜业原则,即坚定不移地继续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不遗余力地守住青山绿水和洁净空气的“底线”,留出城市通风走廊,严格保护公共绿地,将“生态绿线”变为碰不得的“高压红线”;坚持产城融合,一方面不遗余力发展现代产业,增加城镇就业;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物业管理,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不出现大幅波动。

处理好产业变革与创新能力和动力的关系

贵阳总体上已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同时,科技投入不足,201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仅占生产总值的1.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阳市高技术服务业总体实力较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尚未形成一批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群,不能成为引领和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另外,资本金不足,区域竞争中没有优势,制约着加快发展的步伐。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创新驱动发展有待提升。同时,重大项目支撑不够,缺乏国际竞争力,诸多领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或完整的产业链,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有限。

2013年9月,贵阳与北京中关村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贵阳合作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并现场签订了总投资达465亿元的106个项目,拉开了京筑两地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的序幕。截至2014年3月底,双方签署的一系列项目已有91.5%动工。

借助于北京的合作,贵阳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贵阳市产业布局规划(2013-2020年)》提出,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统领,加快形成生态从严保护、空间合理布局、资源高效利用、区域错位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格局,把贵阳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自主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典范。

据此,贵阳市还确立了“一城、两带、六核”的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将全市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全部纳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框架,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贵阳市还出台多个支持措施,不断优化服务、金融、财税、土地、人才等“软环境”,以促进京筑两地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创新完善两地多领域合作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动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下一步贵阳市将依托现有信息技术产业基础,建设大数据特色产业基地,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网络金融、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带动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