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司法管理体制
成立生态保护庭。2007年11月20日,贵阳成立全国首家“环保法庭”和“环保审判庭”,是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省委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是确保贵阳市生态环境改善的创新举措。2013年3月1日将环保法庭更名为生态保护庭,截止到2013年5月共审结涉及水体、土地、大气等被污染的各类案件619件,惩治罪犯477人,成为一把“环保利刃”。
成立生态保护检察局和生态保护分局。2013年3月1日,贵阳市挂牌成立贵阳市检察院生态保护检察局和贵阳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系国内首家针对生态建设专门设置的检察机构和侦查机构,成立以来,生态公安分局已侦破多起环保案件。
生态保护检察局和公安生态保护分局的成立,标志着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再开先河,生态司法管理体制已逐步完善。
抓载体
行动载体——三创一办
2009年贵阳市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三创一办”)作为载体,坚定不移地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2011年9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的“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承办工作特别贡献奖”荣誉称号;2011年12月20日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贵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从1999年开始,于2002年、2005年、2008年三次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11年12月20日贵阳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创文”工作中,贵阳市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切实增强创建工作实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市服务管理,促进整体文明程度提升;着力改善保障民生,确保市民享受创建成果;动员各方参与创建,形成强力助创浓厚氛围。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贵阳市于1990年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2007年大力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2011年12月20日,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在“创卫”工作中,贵阳市坚持加强领导,坚定信心;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协力共创,全民参与;完善制度,依法创建;攻坚克难,重点突破。
协办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贵阳市于2011年9月,成功、圆满、精彩地协办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贵州省、贵阳市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综合体育赛事。贵阳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编排文艺演出;抓好演练、冲刺活动;大力推进场馆建设;强化安全保卫工作;积极营造社会氛围;扎实开展备战参赛。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继“三创一办”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之后,贵阳市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作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重要载体。
自2007年报经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同意,正式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创模”工作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创环保模范城、建生态文明市”工作机制。
2014年6月,国家环保部“创模”技术评估专家组对贵阳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进行技术评估,并召开反馈会议,反馈技术评估现场检查情况,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在反馈会上致辞,强调要继续高举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旗帜,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强力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四大升级。
责任载体——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一个重要文化载体,但同时也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政治任务。一直以来,贵阳市都强调要从政治和全局上扎牢思想的“篱笆”,清醒认识论坛年会的特殊背景和贵阳市应当扮演的角色,坚决贯彻落实细致、精致、极致的办会要求。同时,充分调动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发动市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和服务论坛年会,以实际行动维护、推广、提升贵阳形象。贵阳市作为举办地,是最大的受益者和责任方,务必自觉摆正位置,发挥好主力军作用,既抓重点又抓细节,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增光添彩。
创新载体——贵阳中关村科技园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种创新,也是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背后所蕴含的科技创新因子在贵阳得到发扬光大,这是贵阳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国内其他城市的最鲜明的一个特征。2013年9月8日,贵阳市人民政府、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正式揭牌,北京市知名企业与贵阳各区(市、县)签署106个合作项目,投资总额达465亿元。经贵阳市委、市政府研究成立了成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筹备委员会“一办七组”工作机构,按照职责分工,推进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筹备工作。2013年10月出台《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空间布局规划》,引导贵阳市产业空间总体布局和各园区建设,2013年,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意见》。2014年1月,发布《关于支持和促进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企业发展的意见》;2014年4月,发布《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从根本上改变产业园区整体形象。
抓项目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打造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有机衔接、内外快捷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同步推进铁路和货运枢纽建设,建成贵阳通往全国主要城市七小时干线交通圈;建设“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推进城市公交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完善步行系统、无障碍设施,构建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促进市域快速公路、农村公路及城镇市政路网的相互衔接,形成主要中心城镇1小时交通圈。
二是市政基础设施。加快水源工程建设;着力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加快建设天然气供应设施;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推进污水再生利用;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重点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处置场、收运系统和餐厨废物处理利用工程;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
三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四是绿地及公共空间。实施通道绿化、立体绿化,推进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加快推进绿道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居住区绿化,提高城市绿化品位;规划布局一批体育、文化、休闲广场,积极开发地下公共空间,完善城市功能。
五是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高速宽带、多平台传输网络,积极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物流、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智慧环保、区域电子商务、“城市一卡通”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与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贵阳”。
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
一是加快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向产业、园区、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重点实施“5个100科技计划”:扶持发展100家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组建100个创新战略联盟;实施100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实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培养、引进100个高层次人才。启动建设中科院贵州现代资源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中心。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把旅游、文化业发展成重要支柱产业;实现现代物流业突破性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业和会展业;着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现代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按照循环经济模式提升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强化顶层设计,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总平台,确立“一城两带六核”产业空间布局,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9∶42∶54.1。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发展,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
一是实施“碧水治理计划”。全力保供水,确保贵阳城市供水长期安全稳定可靠;大力治污水,逐步建立污水治理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着力推节水,引导市民自觉自愿节约用水。
二是实施“蓝天守护计划”。通过推动无煤城市建设,切实解决废气问题;通过强化对各建设工地的责任追究和督促,切实解决粉尘问题;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城市200米以下通风走廊规划,切实解决透气问题。贵阳发电厂、贵州水泥厂等中心城区污染严重企业实现异地改造或关闭。中心城区基本实现生活燃料清洁化。控制和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实施公共交通清洁能源改造,2013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6.2%。
三是实施“绿地保卫计划”。在将绿环、绿带、绿轴、绿核固定下来的基础上,建设更多城市公园和湿地,坚决保护好两条环城林带,积极推进开采区生态修复,最大可能地修补“生态伤疤”。同时,积极推进朱昌生态文明小镇建设。开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化工程,加强环城林带等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绿地资源的保护,2012年基本完成主要交通干道可视范围内的生态修复。严格执行“绿线”
制度和绿地系统规划,2013年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4.2%、43.5%。
“六有”行动计划
2007年年底,贵阳陆续启动以“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为内容的“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并将其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是实施“学有所教”行动计划。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围绕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2010年前在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改扩建或新建6所中小学校,在县城改扩建2-3所公办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标准化学校;开展高中阶段义务教育试点工作,2012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以上;切实解决“择校”问题,深化义务教育学区管理改革。
二是实施“劳有所得”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援助机制,进一步强化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维权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机制。2010年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4500个,完成“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的40%,确保“零就业家庭”户数动态为零。2012年全市城镇失业保险职工参保率达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三是实施“病有所医”行动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深入开展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开展惠民医疗服务,改善困难群众医疗公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证农村居民病有所医。
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5%以上;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
四是实施“老有所养”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乡老年人救助制度,优先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巩固城乡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医疗救助服务体系,进一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012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80%以上。
五是实施“住有所居”行动计划。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逐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规范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实行严格的准入和退出制度等。2010年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群体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2012年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六是实施“居有所安”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
专项行动,巩固发展“平安贵阳”创建成果;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网格化巡逻;加强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加快科技防范建设步伐;加强城镇居民住宅区治安防范;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
2012年群众安全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
“十大民生工程”
自2010年以来,贵阳市大力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以十大民生工程为抓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