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
7716000000037

第37章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新未来(5)

为打造平安城市,贵阳市将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公安主责、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严打严防工作格局,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刑事发案连续三年下降目标,万人发案率低于或与周边省会城市基本持平,全市及各区(市、县)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0%以上。

为此,贵阳市政府将以两个“十个一”的工作要求,把各区(市、县)党委、政府以及政法队伍的力量“统起来”,把全市各方面的力量协调调动起来,把社区、居委会的网底功能建立和发挥进来,形成合力,整体推进。牢固树立“要严打、更要严防”理念,细化人防、物防、技防特别是人防的各项措施,充分发挥居委会在治安防范中的“网底”作用,促进社区、网格、居委会有效互动,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同时,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妥善化解突出矛盾和信访问题,有效避免因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不及时引发的重特大案件,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着重建立起流动人口登记和动态管理的机制,严格落实“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各项措施,社区工作人员、居委会委员和社区民警要形成合力,担起责任,把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作为重点,确保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管得住”。

安全生产

安全与生产,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贵阳市委、市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加大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中安全生产的权重和考核力度,强化安全生产政绩业绩考核,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

放心食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贵阳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建立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的监管体系;坚持治理整顿与振兴产业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依法整顿,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畅通梦

一个安全、快捷、舒适的交通环境,是群众的期盼,也是政府在交通建设中努力的方向。目前,贵阳市正按照《贵阳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二期实施方案》提出的“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公交都市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管理水平提升”四大板块,力争用五年时间,通过连通外循环、打通内循环、畅通微循环,初步构建形成市民满意、出行便利、低碳绿色的现代交通体系。确保城市功能布局更为合理,公交都市基本建成,道路基础设施完善以及交通管理水平提升等目标的圆满实现。

收入梦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只有整体收入逐步提高,公民、市民才会对生活满意度有所提升,社会才会更加和谐。贵阳市委、市政府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目标包括: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力争在2015年内,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在2013年的基础上增长幅度不低于10%;加大政府对医疗保险的投入,进一步降低低收入居民的医疗保险费用负担,提高报销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2万人、181万人和82万人,实现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应保尽保;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做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增幅达10%以上;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维权工作,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三位一体”的精准扶贫开发体系,完成5.4万人农村扶贫开发对象脱贫,完成330个贫困村“减贫摘帽”,已“减贫摘帽”的18个贫困乡(镇)和252个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全市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个百分点;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业250个;完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年度六项行动计划;全市农村扶贫开发对象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就业梦

贵阳市委、市政府将紧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促进就业工作目标,健全和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和政策扶持体系,以解决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为突破口,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凡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

积极实施“3个20万”政策,扶持微型企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就业空间有拓展

将以抓住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重大机遇,积极扶持具有较大就业容量和就业潜能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发展,创造和挖掘更多就业岗位,使第二产业就业岗位稳中有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鼓励农民创业、转移就业、返乡创业,最大限度扩大一产非农就业空间,促进就地就近转移。

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政府将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降低农民进城经商的门槛,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拓宽三产就业空间。

自主创业就业、自谋职业有帮扶

贵阳市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初创者给予4000元一次性创业奖励和最高为12个月的每月300元场租补贴;对被认定为返乡创业带头人的给予3000元一次性创业奖励,有一定创业规模且符合条件的,可申请最高额为8万元(妇女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建立一支市、区(县、市)两级资源共享、颇具规模的创业专家志愿团,扩充创业项目资源库,实现网上查询,打造“金点子”创业项目大赛、“创业帮”系列帮扶等活动品牌,深入实施创业环境优化工程、创业主体培育工程、创业政策扶持工程、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创业项目征集工程、创业孵化带动工程、创业力量整合工程、创业服务促进工程“八大工程”。扎实推进创业孵化园标准化建设,对初具规模、管理规范的创业孵化园给予创业政策、资金扶持,积极探索市场化创业项目征集和创业服务机制,扩大创业专家志愿团的服务内容和范围,为创业者提供“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创业服务,提升创业成功率,强化创业对就业的带动效应。

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渠道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充分挖掘事业单位岗位潜力,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补充机制;落实各项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每年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完善以实名制为基础的统计制度,建立未就业青年援助机制。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行实名制管理,通过推荐就业、技能培训和跟踪服务三位一体的就业援助机制,全面实施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一对一跟踪帮扶服务,对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推荐率达到100%,就业成功率达到80%。

农村劳动力就业有门路

依托“项目吸纳一批、园区就业一批、自主创业一批、产业带动一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思路,每年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60%实现在本市就地就近就业,并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同时,贵阳市政府将统筹利用人社、教育、农业、科技、住建、交通以及工青妇等部门和组织的职业培训资源,结合全市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生态产业、重点行业需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劳动技工预备制培训、家庭服务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拔尖技术人才培训等,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

就业环境有保障

以维护就业者权益为目标,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用人单位监管力度,定期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检查及日常巡查,严肃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案件。定期开展用人单位劳动法律法规培训等活动,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知法、守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就业公平。

上学梦

2013年,贵阳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扎实推进教育“9+3”计划,教育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2%;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入选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被评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

为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贵阳市委、市政府正在深入实施“教育立市”战略,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落实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设施优先配备。同时,强化外延拓展,深化内涵建设;秉持“安全、均衡、优质、现代、终身”的教育理念,确立“加大投入、推动公平、扩大优质、开放创新、服务发展”方针,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大力提高教育均等化水平,建设西部地区教育高地、人才高地,打造贵州教育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着力构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学在贵阳”现代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到202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有明显提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市。

学前教育

启动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园,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逐步做到“广覆盖、保基本”,努力建成“城乡均衡、公益普惠、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5年,新建、改扩建10所公办幼儿园,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清理整顿工作,确保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0%。

义务教育

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按照“六个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推进“四个倾斜、一个提高”工作,统筹城乡资源,推进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确保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有力提升。着力解决“大班额”问题,稳步有序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两为主”。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辍学率控制在小学1.8%以下,初中2.8%以下,确保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全市70%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继续推进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建设,农村小学寄宿率达30%,初中寄宿率达70%。

高中教育

扩充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加快特色学校建设。2015年,建成国际化学校3所。

贵州(清镇)职教城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设施基本完备,入驻院校建设基本完成,入驻院校20所,在校生规模达到12万人以上。云岩、南明、观山湖区采取购买服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为本地学生提供中等职业教育,花溪、开阳等7个区(市、县)合理布局职业学校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区域内高中阶段学生就读和社区教育需要。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职普比达到1∶1,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职业院校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到2015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

民办教育

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整合社会各级各类资源,兴办优质民办学校。依法落实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和捐资助学的各项优惠政策,完善民办学校合理用地机制,完善民办教育收费机制。建立健全公办、民办学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大胆尝试、大力引进。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以各种不同模式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