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新西兰
7719400000005

第5章 生命的悲秋(2)

海豹猎捕者经常出没于新西兰沿海地区,疯狂捕杀海豹,然后将海豹皮输入中国。

与此同时,欧洲商人也来到了新西兰。新西兰盛产亚麻和优质木材,这些都令欧洲人垂涎欲滴,如贝壳杉木是造船和桅杆的上好材料。

1795年第一艘欧洲商船满载亚麻和木材离开了新西兰,随后专营亚麻和木材的欧洲商船纷至沓来。

在贸易交流的过程中,这些早期的探访者不可避免地要与毛利人打交道。1793年,一条从北美开往悉尼的船绑架了两个毛利男人,并把他们带到诺福克岛去教那里的囚犯种植亚麻。但这两个毛利人表现出对这项工作的无知,他们说这是女人干的活(事实上,的确如此)。

主管诺福克岛的菲力普·基德雷·金上校对他们很友善,年底时把他们亲自送回新西兰。金还为毛利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是将马铃薯的种子交给了毛利人,让他们耕种,这让毛利人的生活有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从此,马铃薯成为了毛利人的主食。此时,双方的贸易来往十分活跃,毛利人主要用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同欧洲人交换工具、步枪,欧洲人也需要从毛利人那里换取劳动力,毛利人不仅帮欧洲人砍伐树木,并将其运到海边,有时还会在欧洲人的捕鲸船上工作。

1830年以后,捕鲸活动达到顶峰。捕鲸者主要在南岛和库克海峡活动,其中大部分猎海豹者都是悉尼企业的雇员。随着海豹产量的减少,猎海豹被捕鲸所取代。当鲸到海湾来生产时,捕鲸者把它们杀死。海湾捕鲸是季节性的活动,捕鲸者都住在海边,这就形成了一种半永久性的居住地。移到这里居住的人都是粗人,沉醉于朗姆酒中,与毛利人通婚,养育混血的孩子。他们还开辟了园地,有的甚至还从新南戚尔士带来了牛和羊。他们几乎是在不经意间就在新西兰定居下来。

同样,木材和亚麻贸易也导致白人在新西兰永久定居。开始,他们交易的方式只是短期合作,19世纪20年代末,交易变成了长期性的。

欧洲人购买毛利女人割下并处理过的亚麻,这些亚麻可以用来制作绳子或帆布。欧洲商人开始在一个愿意供货的毛利部落派驻一个白人主管亚麻的生产,这样就稳定了亚麻交易。1830年以后,木材贸易不是以原木形式直接运走,而是在新西兰经过处理后再上市,锯木厂周围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定居地。这些最早来到新西兰的捕猎者和商人成为了新西兰的第一批殖民者。

由于欧洲殖民者来新西兰的目的是为了掠夺财富,所以这里的斗争也就变得越来越激烈。来这里的人成分复杂,常常会使用暴力或诱骗手段迫使毛利青壮年到他们的船上做苦工。这些行为激起了毛利人对殖民者的仇恨,报复行为时有发生。

但是在毛利人之间也爆发了一场持续十几年的战争,这就是发生在1821——1838年的“步枪战争”。战争的起因通常是“乌图”(复仇)。

由于使用了从白人那里获得的枪支,战争变得格外恐怖。这场战争使2万毛利人丧生,也使已经很复杂的毛利土地所有权制更加混乱。不过战争不仅没让贸易额下滑,相反,却刺激了枪支的交易。毛利人大量采摘亚麻以换取枪支。后来,由于双方谁也不能从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所以战火也就渐渐熄灭了。战争造成了毛利人口的急剧减少。

欧洲人不仅给毛利人带来了引起部落混战的步枪,还带来了大量的病菌。欧洲人带来的病菌非常厉害,毛利人几乎对此无免疫力,因此造成了大量的毛利人死亡。18世纪后半期,毛利人口约有20万,但是到了1840年,毛利人只剩下了10万。

19世纪30年代,欧洲移民与土着毛利人产生了土地纷争。起初毛利部落只是依照传统,自然承袭祖先留下的土地。欧洲人到来之后,一些贪婪的投机者便向毛利部落购买土地。在他们看来,这些购买来的土地可以任由他们保有和处置,但是毛利人认为他们只是出让了土地的使用权。

1840年,英国政府任命霍布森船长为领事。霍布森上任一周就与毛利人签订了《怀唐伊条约》,该条约赋予了女王购买毛利人土地的权利。作为回报,毛利人以伙伴关系享有英国国民的所有权利和待遇,保证毛利人拥有其土地、森林及捕鱼的权利。但事实上由于大量移民对土地的需求,致使条约没有得到很好的履行。一些毛利部落拒绝接受英国的法律,很多毛利首领没有在条约上签字,因为他们反对欧洲移民占有其肥沃的土地。于是,这部分部落联合起来,向英国殖民者争取自己的权益,逐步发展成为新西兰历史上有名的“毛利王国运动”。

毛利人提出自治的主张被拒绝,保护土地的要求也未被满足。在此期间,毛利人的反抗遭到了残酷的镇压和屠杀,人口锐减,但是,他们一直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1857年开始了毛利国王运动,毛利人选出了一位自己的国王-威望崇高的特·韦罗。1858年4月建都,并开始制定法律,设立议会,招募警察部队和选定国旗。实质上这次选举毛利国王的运动是毛利人第一次有组织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标志着毛利人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1860年,在塔拉纳基发生了流血冲突,“毛利王国运动”的支持者遭受屠杀,拉开了战争的序幕。

这场毛利战争断断续续地持续到1872年,期间白人和效忠的毛利人死亡人数不到700人,毛利一方损失约2000人。

尽管冲突不断,但是19世纪50年代之后,新西兰的经济却逐渐走向繁荣。1852年,新西兰发现了黄金,直到1861年才建立起一个固定的采金场。对南岛和奥克兰省的金矿进行大规模开采,使人们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使大部分的淘金者留在了殖民地。

野心勃勃的移民并没有靠种植农作物迅速致富,他们转向了牧业-养羊以获取羊毛,并成为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西兰有广阔的平原和丘陵,气候温暖湿润,牧草生长旺盛,非常适合放牧。因此,许多移民毅然离开初建不久的定居点,到远离市镇的地方建立大农场,在寻找牧场的过程中,他们开发了新西兰的大片土地。19世纪40年代,新西兰移民从澳大利亚引进了毛质优良的美利奴绵羊。这些羊群茁壮成长,剪下的羊毛被装进敞篷船运到惠灵顿,直接出口到英国。养羊的利润丰厚,移民们开始烧掉蕨丛,砍伐北岛的森林,再种上英格兰草。

在南岛,人工牧草与谷物一同生长。1870年,谷物的种植发展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移民们很快就掌握了从美国引进的农机具,新西兰的经济由此也蓬勃发展起来了。

3.情感的皈依

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蔓延,新西兰也未能幸免。1907年,英国被迫同意新西兰成为自治领,成为英联邦成员,但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仍未能摆脱英国的影响。1891-1912年新西兰自由党执政时期,政府进行了某些改革,开发土地,实行农场主永久租用国家土地的制度;对购买和改良土地及修筑道路提供信用贷款,征收累进税;给农民低息贷款;鼓励工会活动,制定工业调停与仲裁法案,给妇女以选举权利;等等。随着政治、经济生活发生的变化,新西兰开始了政党政治的时期。

知识小百科

巴黎和会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会议标榜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19世纪末,许多欧洲移民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新的民族。他们中大部分人出生在新西兰,对称为“家”的英国没有印象,也就没有所谓的思乡之情。19世纪90年代,在新西兰出生的欧洲人成立了“新西兰人联合会”,他们在体育方面,尤其是橄榄球上的成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凝聚力,战争更是刺激了这种认同感。新西兰支持英国,参加了南非战争。战争中,他们赢得了比英国人更擅长于游击战的荣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新西兰随英国参战,主要是输送兵员并供应食品和毛织物等军需品,大大促进了他们的民族感情。由于出口市场有保证,工业有所发展,一度经济繁荣。同时,因对德国宣战,新西兰占领了德属西萨摩亚。“一战”后,新西兰参加了巴黎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加入了国际联盟,成为了一个主权国家。1920年,国际联盟将西萨摩亚交新西兰“托管”,并和英国、澳大利亚共管瑙鲁。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认新西兰自治领土对内对外政策的独立。1935年,工党执政时期,增加农场主收入和提高工人工资,缩短工时,提供就业机会,兴建公共工程与住宅,扩大社会福利事业。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新西兰参战,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新西兰转而支持美国,加强与美国的合作。1942年后,美军驻扎到新西兰,1951年签订了《澳新美安全条约》。

知识小百科

澳新美安全条约

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缔结的军事同盟条约,亦称《太平洋安全公约》。1951年9月1日签订于旧金山,无限期有效。该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在太平洋地区遏制民族解放运动、争夺霸权地位而签订的主要军事条约之一。

“二战”中,新西兰陆军在欧洲及非洲战场参加了希腊战役、克利特岛战役和北非战场的全部战役,直到进攻意大利。而在太平洋战场上,新西兰陆军初期主要跟随美军行动。后来随着美军主导太平洋战场的各个战役,新西兰陆军逐渐转向欧洲、非洲战场配合英军作战。

在一系列的战斗中,新西兰人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优秀,无形中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不过,“二战”给新西兰带来的代价也是很惨痛的:20-40岁的男人中,几乎三个里就有一个或死或伤,领导层在后来几年中的损失也相当大。战争期间有14万新西兰军人奔赴前线,其中11000多人捐躯沙场。新西兰本土尽管没有涉入战争,但新西兰为同盟国最终赢得胜利与和平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从1840年成为英国殖民地算起,新西兰的历史也不过是162年左右。不过,正由于年轻让它甩掉了许多不必要的包袱,能够轻装上阵。经过100余年的建设,新西兰在各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1947年新西兰独立以后,新西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期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

知识小百科

南非战争

南非战争(1899-1902年),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为重新瓜分和全面控制南部非洲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亦称“南非战争”或“布尔战争”。

“二战后”,新西兰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相对独立的角色。实际上,这种变化在“二战”前就开始了,当时新西兰工党政府对国际联盟的态度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这与英国所奉行的政策发生了冲突。“二战”期间,弗雷泽坚持在同盟国会议上的独立发言权。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他成为小国的代言人,对托管理事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所有的一切,从未削弱他与英国的亲密关系和对美国的依赖。新西兰的地理环境及不安全因素决定了它的对外政策。它与澳大利亚一起,争取到了在南太平洋委员会的决定权以及在西萨摩亚权力交接上的发言权,参与了东南亚事务。新西兰人在马来西亚、朝鲜、越南作战。1954年,新西兰成为东南亚条约组织国成员,同年,它出兵支持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西兰对西方更为依赖,但“二战”后有所缓和。

20世纪60年代末参与越南战争使新西兰民众产生了比较激烈的争论。

越战结束后,争论的焦点转移到南非的种族隔离问题上。20世纪70年代,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从新西兰进口的奶制品、肉类锐减,为此,新西兰再也不能成为“英国的牧场了”,转而开始谋求市场多样化。

不过,新西兰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并没有改变,依然是牛羊成群,羊比人多。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新西兰羊毛的最大买主,同时也进口新西兰的奶制品黄油,钓鱼台国宾馆使用的“锚”牌黄油,就是新西兰的着名产品。新西兰依靠农牧业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很快经济就得到了迅猛发展。期间,华人移民对新西兰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自从第一批华人在淘金热时期来到新西兰之后,华人移民到新西兰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他们大多是来自广东的农民,迫于生计来到新西兰寻求发展。短短数年新西兰的华人移民就从1000多人增加到了四五千人。蜂拥而入的淘金者虽然增加了新西兰的喧闹程度,但也为新西兰带来了发展经济所必需的资金以及足够的劳动力。

华人吃苦耐劳,做的是最繁重的工作,而所得到的收入相当微薄。

那些自己淘金的华人只能在已被开采过矿沙的地方耐心地一点一点筛取黄金,只有极少数人能略有所得,带着黄金返回家乡。大多数人则一无所获又返乡无望,只能待在异国他乡。他们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人,且依照法律他们无权享受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