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欧洲——丹麦
7720400000017

第17章 绚丽多姿的艺术国度(3)

伯尔伯格的戏剧创作受到了斯特林堡表现主义的影响,在他的戏剧中强调对个人心理的研究,《没有一人》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此外,强调戏剧的娱乐作用的威德和德拉克曼都致力于戏剧形式上的实验,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到思想状态的影响,丹麦戏剧出现两大倾向。

一种倾向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主张继承进步传统,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费舍尔是这一倾向的积极实践者,他的作品有《孩子》、《替罪羊》和《月中人》等。另一种倾向则表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他们既对资本主义现实不满,又充满失望和颓废情绪。具有这一倾向的剧作家多用表现主义或象征主义手法在舞台上表现梦境、幻觉和潜意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和作品有蒙克的《理想主义者》、《单词》和《罪犯和圣贤》,阿贝尔的《失去的旋律》和《夏娃为关心孩子的时代服务》,索亚着的《我是谁?》、《尼尔松爵士拿掉了遮羞布》和《我的高帽》。除这两种倾向外,索亚还创作了一批所谓新现实主义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以反战为主题,比较有名的是《狮子穿上紧身衣》。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一部分剧作家重新提倡人本主义,以寻找新的社会道德基础。布朗纳尔就通过他的《同胞们》来强调人类的互相关心。另一部分剧作家则通过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失望,如梅思林格的《明日》。

20世纪60年代,丹麦的戏剧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继承30年代左倾戏剧传统的奥尔森创作了《少年之恋》、《俱乐部宴会》、《娜拉走后去哪儿》和《谄媚者》等剧作。另一位重要的左派剧作家彼得森创作了《女人就是惩罚》。曾流行于三四十年代的“时事讽刺剧”这时更加成熟活跃,并在大学校园中盛行起来,里夫博约格是这一风格的代表剧作家。反映资产阶级个人危机的荒诞剧作家潘杜罗创作了《提箱》和《地下室的吃人者》,埃恩伯和麦德森则分别创作了《丢失的侏儒》和《生活片段及其他》。

电视剧的兴起是20世纪60年代丹麦戏剧的另一重大发展,它的兴起使传统戏剧和实验性的舞台剧产生了强烈冲击。罗纳尔德是当时重要的电视剧作家,他创作了《为一人拳击》、《进一步通知才到达》和《我要拿回我的一切》等电视剧。广播剧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彼得森是丹麦广播剧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肯定生活》和《来吧,吉卜赛人》。

第二节艺术,浓缩与夸张的对比

艺术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其大多是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也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它的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都属于艺术。

1.音乐舞动奇迹

丹麦历史文化悠久。但早期音乐文化史料流传下来的极少。在丹麦考古中曾发现公元前800年的铜管乐器“卢尔”。然而现存最早的丹麦民族音乐史料,仍比卢尔时代晚了2000多年。

现在人们所知最早的丹麦音乐史料是中世纪后期的一种民间歌谣。

它是建立在宗教调式上的单声部声乐作品,有多段歌词,每一段有叠歌,在内容上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民间传说、英雄事迹、爱情故事以及颂扬帝王贵族。

丹麦的民间器乐主要掌握在民间流浪艺人手中流传。他们在各种喜庆典礼上进行演出,用弓弦乐器、笛子和鼓为舞蹈伴奏。16世纪以后,在丹麦民间流行的舞蹈主要有三拍子的波尔斯卡、小步舞、马祖卡和波尔卡等。

16世纪开始,在丹麦的民歌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抒情歌曲。这种歌曲的内容往往和社会风俗有关,如爱情歌曲、历史歌曲、宗教歌曲、宣传道德的歌曲以及有关大自然景象的歌曲。

中世纪时丹麦的专业音乐主要在教会、宫廷和贵族阶层发展。其中格列高利圣咏在丹麦教堂中有很大影响。16世纪丹麦教会按照马丁·路德的教义进行改组,教会音乐也转而以新教众赞歌为主。

在世俗音乐方面,丹麦比较重视吸收欧洲各音乐发达国家的艺术经验。尼德兰音乐家经常来到丹麦国王的宫廷中演出,他们把尼德兰复调音乐的艺术成就带到了丹麦。在克里斯蒂安四世统治时期,曾选派青年到国外学习音乐。例如佩德松就曾到意大利威尼斯向当时着名的音乐家布克斯胡德学习,后来还留学英国。他回国后成为宫廷的重要作曲家,曾创作过一些弥撒曲、赞美诗和经文歌等。

17世纪,作曲家和管风琴演奏家布克斯胡德对丹麦巴洛克音乐作出重大贡献。他的艺术成就驰名欧洲,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德国。尽管如此,当时哥本哈根的一些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还是受到他的影响,并使丹麦的管风琴音乐逐渐接近北德风格。管风琴演奏家J.洛伦茨还在哥本哈根举行了每周一次的管风琴音乐会。这是丹麦有记载的最早的公开音乐会活动。

18世纪起,丹麦的宗教音乐开始受到世俗音乐的影响,并超越了教堂的礼拜仪式,逐渐深入到民间的日常生活中去。在庆祝诞辰、举行婚丧典礼等活动中都可听到宗教音乐。与此同时,丹麦的歌剧艺术逐渐活跃,但主要是法国和意大利音乐家在丹麦从事歌剧创作,还未能产生本民族歌剧。

19世纪是丹麦音乐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浪漫曲、康塔塔、交响曲、室内乐、歌剧以及轻音乐等方面都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曲家和作品。早期在民间流传的歌谣也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被学者们收集和整理出版。

魏泽在丹麦音乐史上被誉为丹麦浪漫曲的创始人,他在声乐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处在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思潮方兴未艾之际的魏泽歌曲风格却更接近于莫扎特,他的浪漫曲歌词多选自同时期丹麦诗人的作品,音乐充分体现了丹麦的民族气质-含蓄、优雅而柔和。

除浪漫曲外,魏泽也写过大型的宗教康塔塔和歌剧作品。继魏泽之后,海泽和朗格·米勒称为浪漫曲的重要作家。

加德是丹麦交响音乐最初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莪相的回声》序曲让他在乐坛上崭露头角,而《第一交响曲》则以鲜明的民族风格为人们所称道。哈特曼是与加德同时期的另一位着名作曲家,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丹麦交响音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世纪,在各种音乐流派的影响下,丹麦音乐的发展趋于复杂,丹麦音乐的传统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重大变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丹麦最着名的作曲家有尼尔森、哈梅里克、希尔贝克、本特松、叙贝尔和塔尔普等。其中尼尔森在丹麦现代音乐史上影响最大,他写过6部交响曲、2部歌剧和其他许多作品。其他那些作曲家大都写过交响曲,相较之下,哈梅里克的5首固定歌调交响曲尤为着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丹麦又出现了科佩尔和霍尔姆博这样有名的作曲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丹麦不少作曲家开始逐渐脱离北欧的音乐传统,转而接受现代先锋派的某些元素。

在音乐的基础上,丹麦舞蹈艺术也有一定的造诣,最值得称道的是其芭蕾艺术的代表-皇家芭蕾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芭蕾舞团之一,以其独特的布农维尔风格的剧目而着称于世。该团于1748年创建,初期由意大利人和法国人指导。1775至1811年间,在V.加莱奥蒂的指导下开始兴盛起来;他根据伏尔泰及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斯堪的纳维亚历史改编的剧目,在当时颇受欢迎。法国舞蹈家布农维尔从1829至1877年领导了这个芭蕾舞团和舞蹈学校,重新整理组织了芭蕾的教学体系,先后创作了50部作品,如《仙女》、《那不勒斯》、《花节》,由此而得到了世界声誉。

在整个舞蹈剧目中,结合古典浪漫芭蕾和民间舞蹈,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创造了一种流畅而轻巧的风格,男女演员都注意于运用“埃波尔芒”、击腿技巧和最轻巧的弹跳,因而男演员以舞姿优雅、女演员以动作轻盈而闻名于世。布农维尔退休后,这个团的创作演出一度低落。

1940年,兰德尔领导该团后,又开始兴盛起来,在他的领导下,芭蕾舞团第一次出国访问受到世界的赞誉,兰德尔本人编排的《练习曲》也轰动了世界。

1966年,弗林特任艺术指导,他认真地建立了一套包括布农维尔剧目在内的世界着名古典剧目,并开始创作现代题材的剧目,使这个团又有所发展。

豌豆上的公主、拇指姑娘、坚定的锡兵、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个个活跃在安徒生笔下的可爱的小人物都曾经萦绕在多少人童年的梦中;这些童话是如此迷人,连蹁跹回翔的芭蕾女神也禁不住诱惑,在法国的宫廷中获得了贵族身份以后,不经意中闯入并羁留在了风景旖旎的日德兰半岛,也欣欣然讲起了那些只属于丹麦的童话,丹麦芭蕾以其绰约的风姿在世界芭蕾舞的花圃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2.荧屏记录的文化

在艺术和工业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丹麦电影书写着自己的历史。

它无可选择地经历着艺术性的没落与复兴,也在经济性的伴随下起伏发展。如果要给丹麦电影的历史划分阶段,那么按照时间大致分成四个阶段:1896~1930年,默片时期;1930~1960年,古典时期;1960~1990年,现代时期;1990年至今,国际化突破时期。在这几个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历史分期中,丹麦电影在国内和国际都取得了多个领域的成功。

宫廷摄影师拍摄的新闻片是丹麦最早的电影,而丹麦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公司是由奥尔森根于1906年成立的北欧电影公司。《猎狮记》是北欧电影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影片的导演兼主演是舞台演员拉尔森,这部影片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巨大成功。

其后,北欧电影公司拍摄了一系列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主要有《茶花女》、《威廉·退尔》、《哈姆雷特》等。这些影片只交待了故事的主要情节,表演基本还是照搬舞台剧的。这期间,丹麦又出现了几家新的电影公司,这些电影公司主要拍摄一些喜剧片和情节片。

如林德导演的《未婚妻市场》,狄尼森导演的《四个魔鬼》,布洛玛导演的《狱门之旁》、《大西洋号》,霍尔格·麦德森导演的《福音书的作者》等。这些影片虽然在情节上较为雷同,对社会现实的反应也很肤浅,但演员的表演很精湛,摄影技术也很出色,还在剪接、布景、照明等方面作了许多新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丹麦电影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导演的创作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受到相当的好评。北欧电影公司的女演员康妮·尼尔森是默片时代的着名女星,她主演的影片《深渊》、《没有祖国的姑娘》、《西班牙的爱情》使她获得了良好的国外声誉,当时,她的身影几乎会出现在北欧电影公司拍摄的每一部影片当中。除尼尔森外,普西兰德、维特邦托彼丹、弗列里赫、维特、封斯、南森都是当时较为着名的电影演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宣扬和平主义的反战影片成为丹麦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成功的影片有布洛玛导演的《为了祖国》、《世界末日》,霍尔格·麦德森导演的《放下武器》、《永久的和平》、《天上的船》。

这个时期,导演克利斯登森在侦探片和道德类题材的影片方面作了尝试。克利斯登森是演员出身,有独特的拍摄视角。他的侦探片《神秘的无名氏》和叙述道德问题的《复仇之夜》、《女妖们》都有不错的反响。

导演桑德堡因为拍摄了一系列根据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而享有盛名。桑德堡再现了小说的时代气息,准确地把握了原作的风格特色,又挑选了一些演技出色的演员,这使他的电影在公映后得到丹麦和英国观众的好评。《我们共同的朋友》、《远大前程》、《大卫·科波菲尔》和《小杜丽》都是其中的经典。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莱叶逐渐成为丹麦知名的导演,《大总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1921年,他又拍摄了《撒旦的日记》,但这是一部自相矛盾的影片。影片中一方面呼吁人道主义精神,反对暴力,另一方面又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芬兰革命作了诽谤和歪曲。

20年代,闹剧片风行一时。导演劳里春执导的影片《电影和订婚》、《他、她和哈姆雷特》、《我们冬季的朋友》等大受欢迎。这些作品以幽默的手法表现了既滑稽可笑又非常可爱的流浪汉的异常经历,得到国内外的赞赏。

有声电影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但丹麦电影却出人意料地进入了衰落期。肖纳沃伊特拍摄了第一部丹麦有声电影,名为《爱斯基摩人》,但此后丹麦电影界在整个30年代就再也没出现什么重要作品。一些根据丹麦戏剧和散文作品改编的电影,如《维尔皮的牧师》、《教堂和风琴》,虽然有文学成就很高的原作,但影片并未营造出感人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丹麦曾一度被德军占领,在这样的岁月里,丹麦生产了一些描写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电影,如克里斯登森导演的《离婚者的子女》、《孩子》,易普森和小劳里春导演的《迷途的姑娘》。

其中,雅各布森导演的《八个协定》以其出色的剪辑赢得良好声誉。